..續本文上一頁,則須知九乘次第之功德,故說九乘次第。
本論非九乘次第專論,故只略說。
可參考《九乘次第論集》(《甯瑪派叢書》見部第二種)。
說外叁乘——聲聞乘視一切顯現爲“補特迦羅”,皆無自性;緣覺乘視一切顯現爲緣起所幻化,故無自性;菩薩乘證悟空性,並由是生起大悲,如是攝集智慧與方便。
說外密叁乘——事密以禁戒行啓發本覺;行密于成就法中圓滿自心性;瑜伽密于壇城中得勝義基界加持。
說內密叁乘——大瑜伽視一切法本來清淨;無比瑜伽視一切法爲二壇城之雙運,即本然如是與智慧法爾呈現;大圓滿以如來藏爲離中離邊之光明基界,以本始基之相爲法爾任運之明相。
如是略說九乘,皆爲要義。
此中最精要者,厥爲如來藏之了義。大圓滿之心部、界部、口訣部實亦據此而有差別。
心部所求證者爲如來藏之本體,即本來空淨之心性,此即心體之自然智。
界部所證者爲本始基明相,于法性中自生起,故法性即所求證之自然智。
口訣部所證爲如來藏的平等性,即輪回涅槃二界無分別之自然智。
心部若執如來藏本體不空,即落他空見;界部若執法性不空,亦落他空見。然持他空見者必無法視輪回涅槃二界無差別,故唯口訣部行人不易偏差墮入他空。
大圓滿前行修證,所證實爲阿賴耶識空性,此即《不增不減經》所說“衆生界中叁種法”之“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他空見大中觀修證,所證者則爲阿賴耶空性,由是始可說如來藏谛實。
大圓滿心部修證,則爲“如來藏本際相應體”的空性,並以此爲心性。
至于界部,所求證者爲如來藏的空性,而由如來藏相應體生起之明相起修,由是證入法性。
口訣部修證者則爲平等性,基證量即“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
上來已依修習儀軌之勝義、自宗名義及九乘次第,說別別功德于證悟之理中如何圓滿。如是說四決定見竟。
七 釋修持
此說大圓滿道。
大圓滿口訣部以“大圓滿”即輪回涅槃之無上共道,故自本始基而言,一切唯是顯現,無所謂輪回與涅槃的分別。此法爾顯現,覺則證爲自然智,迷則執爲虛妄分別心識。
複次須知,輪回涅槃與“道”,叁者于本始基中圓滿具足,非待外加因素始能成立。此即爲住法性中無修無證之理。蓋必須無修無證,始能證平等性。
更須知者爲“真空妙有”之中道。口訣部不同意視涅槃界之真如爲有、視輪回界之萬法爲空,其所謂“真空妙有”,須先從“非空非有”說起。“非空”,所非者爲虛無之空;“非有”,所非者爲自性實有。故“非空”之外即是真空、“非有”之外即是妙有。前者即是法性,後者即是自然智法爾所顯明相。
此如《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雲——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諸煩惱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異諸煩惱自性者,如來則非平等正覺,以不異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覺,說名如來。
此即平等性理趣,于法性中,無不平等,故菩薩住法性中須無修無證而成平等正覺。
視一切法爲自顯現,乃是深義,必唯如此,始能住世間而不爲世法所染。如同上經雲——
(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何等菩薩能行此行?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若菩薩亦行于世而不爲世法所染;現同世間不于諸法起見;雖爲斷一切衆生煩惱,勤行精進而入于法界不見盡相,雖不住有爲亦不得無爲;雖處生死如遊園觀;本願未滿故,不求連證無上菩提;雖深知無我,而恒化衆生;雖觀諸法自性猶如虛空,而勤修功德淨佛國土;雖入于法界見法平等,而爲莊嚴佛身口意業故,不舍精進。若菩薩,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此即菩薩不取正覺而恒化度衆生成佛之菩薩行,以視一切法自顯現,始能“不于諸法起見”,然後始能優遊于生死、優遊于證與未證之間。
“大圓滿”說叁無分別智——覺空無別,故體空而有覺;明空無別,故體空而能明;現空無別,故體空而可現。若加判別,則“覺空”爲體;“明空”爲相;“現空”爲用。若只求證覺,但入法身;若只持光明,但入報身;若只證自顯現,但入化身,必須叁無分別智具足,然後始叁身具足而成佛。
此叁無分別智,因“現”,故有輪回界自顯現;因“明”,故有涅槃與道皆于本始基中自具足圓滿。
以本自具足圓滿,故行人唯“自解脫”,所修一切道,無非爲“自解脫”鋪路,故一切所行道皆無非“大圓滿前行”。
本論雲:“于此廣大本始體性基中,由當下自悟而得之自在,乃離依于所緣之修。”所謂離“依于所緣之修,即離一切曾修之前行法,如是無修無證。唯此時行者必須能住法性中始堪言此境界。其身口意已超越凡夫心識,然後始能無作意、無整治而得自在。
此即如《壇經》所雲——
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
然而此卻非不須修道,即能“識自心內善知識”。故《壇經》又雲——
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刹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
故此“般若觀照亦須藉修道始能成就,甯瑪派九乘次第即爲此而設,若以爲“無念”即是“般若觀照”,則必落斷滅邊。
此如《壇經》所雲——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甯瑪派說“自解脫”,譬之爲如水本流。水因寒風所吹而成冰,此“冰”即是由自我執著而起之輪回相,消融虛妄分別,冰複成水,此即是“自解脫”。
此即《壇經》所雲——
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密經》本無差別。
說“能除執心,通達無礙”,此即是自在,即是解脫。
同樣說如來藏的“他空見”則不同,彼說解脫,認爲無論“世俗谛”或“勝義谛”,皆須從有無二邊解脫。覺囊派的多羅那他尊者在《中觀他空見要論》中,對此有詳細的說明,茲撮要如下。
根據《辨中邊論》的偈頌——
虛妄分別有(有) 于此二都無(無)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有)
是故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此謂由虛妄分別而建立爲有,其建立,能取與所取皆非谛實。虛妄分別唯是空性,但在空性上卻可作建立,由是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以其具足“有”、“無”及“有”故。此即契合中道的義理。
因此覺囊派認爲,自世俗谛而言,應該從有無二邊(常斷二邊)作解脫。即是:由于世俗谛有“遍計所執”。是故須從無邊(斷邊)解脫,然後始能離“遍計所執”;由于能執所執雖無而有所建立,是故須從有邊(常邊)解脫,然後始能離增益(建立)。
自勝義谛而言,亦應該從二邊解脫。識(法)非清淨,故應從有邊解脫;法性則從本以來恒常無變易,故應從無邊解脫。如是,始能離一切分別識而證常恒谛實的法性(智)。
是故覺囊派的修道,便是剝除一切垢障,令常恒無變易且谛實的法性顯露。除障是從有邊解脫;證真實法性則是從無邊解脫。他們認爲,如是始爲“非空非不空”。因此認爲彌勒、無著、世親,都是說他空了義大中觀的聖者,而唯識學派則誤解了他們的法義。
甯瑪派的“自解脫”則不同,因虛妄分別而有明相“自顯現”,就在顯現之中除去虛妄分別的能執所執,便自然解脫。所以修道便不是除去覆蓋于真如法性上面的汙染垢障,而是令心識能于虛妄分別的境界中,離一切虛妄分別,由是證自在的解脫境界。
所以甯瑪派既不說從有無二邊解脫,便不須建立一個恒常、有的本體,來作爲行者從無邊解脫的依據。
這樣亦非陷入斷邊,以本始基的自顯現即是法性的功德事業,功德事業則爲恒常,是故不同虛無。
我們怎樣去說水的“體”呢?右雲:水流動、濕,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聚合體……。如是所雲,其實無非都只說著水的“性”,並未觸及它的本體。照甯瑪派的觀點,這樣來認識“體”與“性”。就已經不落常斷、有無二邊。因爲說來說去都說不著水的本體,那就等于認識了水的體性爲空;可是我們卻同時認識它的“功德”(流動性、濕性等),甚至可以由其“功德”來作“事業”(利用其流動性來發電、利用其濕性來種植),因此便不能說,因爲我們不認知水的究竟體性,對于水的證知即陷斷邊(虛無)。
同理,說法界體性空、真如空體、如來藏非谛實、法身空性,如是等等,並不等于說其爲虛無,因爲我們認知其遍輪回涅槃自顯現的功德與事業。
此如《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叁雲——
無漏界甚深 相處業叁種
諸佛如是說 譬如染晝空
《釋論》雲——
此偈重顯前甚深義。
“無漏界甚深相處業叁種”者,此無漏界,世尊略說叁種甚深:一者相甚深;二者處甚深;叁者業甚深。
相甚深有四種:一清淨相、二大我相、叁無記相、四解脫相。……
處甚深一種,謂一多不住故。
……業甚深有八種:一寶依止業、二成熟衆生業、叁到究竟業、四說正法業、五化所作業、六無分別業、七智不作業、八解脫智業。……
“譬如染畫空”者,此無漏界無有戲論,譬如虛空,是故甚深。如是甚深差別說者,譬如染于虛空、畫于虛空。
複次偈雲——
一切無別故 得如清淨故
故說諸衆生 名爲如來藏
《釋論》雲——
此偈顯示法界是如來藏。
“一切無別故”者,一切衆生、一切諸佛等無差別,故名爲如。
“得如清淨故”者,得清淨“如”以爲自性,故名如來。
以是義故,可說一切衆生名爲如來藏。(上來)已說無漏界甚深。
如是說無漏界,但說相、處、業,即只說共性而非說其體,以體空故。如是說,譬如于虛空中“染”、“畫”,由是即知無著論師之意趣,實非他空,唯同甯瑪派說于體空中有“自顯現”。所謂“明相”、所謂“自顯現”,即“染”、即“畫”。
是故修持的意趣,他空非爲究竟,僅爲道次第中一次第的見地,而究竟道則爲“自解脫”。
八 釋行持
說“大圓滿”行持,實…
《《淨治明相》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