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治明相》导论▪P8

  ..续本文上一页,则须知九乘次第之功德,故说九乘次第。

  本论非九乘次第专论,故只略说。

  可参考《九乘次第论集》(《宁玛派丛书》见部第二种)。

  说外三乘——声闻乘视一切显现为“补特迦罗”,皆无自性;缘觉乘视一切显现为缘起所幻化,故无自性;菩萨乘证悟空性,并由是生起大悲,如是摄集智慧与方便。

  说外密三乘——事密以禁戒行启发本觉;行密于成就法中圆满自心性;瑜伽密于坛城中得胜义基界加持。

  说内密三乘——大瑜伽视一切法本来清净;无比瑜伽视一切法为二坛城之双运,即本然如是与智慧法尔呈现;大圆满以如来藏为离中离边之光明基界,以本始基之相为法尔任运之明相。

  如是略说九乘,皆为要义。

  此中最精要者,厥为如来藏之了义。大圆满之心部、界部、口诀部实亦据此而有差别。

  心部所求证者为如来藏之本体,即本来空净之心性,此即心体之自然智。

  界部所证者为本始基明相,于法性中自生起,故法性即所求证之自然智。

  口诀部所证为如来藏的平等性,即轮回涅槃二界无分别之自然智。

  心部若执如来藏本体不空,即落他空见;界部若执法性不空,亦落他空见。然持他空见者必无法视轮回涅槃二界无差别,故唯口诀部行人不易偏差堕入他空。

  大圆满前行修证,所证实为阿赖耶识空性,此即《不增不减经》所说“众生界中三种法”之“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他空见大中观修证,所证者则为阿赖耶空性,由是始可说如来藏谛实。

  大圆满心部修证,则为“如来藏本际相应体”的空性,并以此为心性。

  至于界部,所求证者为如来藏的空性,而由如来藏相应体生起之明相起修,由是证入法性。

  口诀部修证者则为平等性,基证量即“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

  上来已依修习仪轨之胜义、自宗名义及九乘次第,说别别功德于证悟之理中如何圆满。如是说四决定见竟。 

  七 释修持

  此说大圆满道。

  大圆满口诀部以“大圆满”即轮回涅槃之无上共道,故自本始基而言,一切唯是显现,无所谓轮回与涅槃的分别。此法尔显现,觉则证为自然智,迷则执为虚妄分别心识。

  复次须知,轮回涅槃与“道”,三者于本始基中圆满具足,非待外加因素始能成立。此即为住法性中无修无证之理。盖必须无修无证,始能证平等性。

  更须知者为“真空妙有”之中道。口诀部不同意视涅槃界之真如为有、视轮回界之万法为空,其所谓“真空妙有”,须先从“非空非有”说起。“非空”,所非者为虚无之空;“非有”,所非者为自性实有。故“非空”之外即是真空、“非有”之外即是妙有。前者即是法性,后者即是自然智法尔所显明相。

  此如《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云——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诸烦恼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异诸烦恼自性者,如来则非平等正觉,以不异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觉,说名如来。

  此即平等性理趣,于法性中,无不平等,故菩萨住法性中须无修无证而成平等正觉。

  视一切法为自显现,乃是深义,必唯如此,始能住世间而不为世法所染。如同上经云——

  (须菩提)又问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何等菩萨能行此行?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若菩萨亦行于世而不为世法所染;现同世间不于诸法起见;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勤行精进而入于法界不见尽相,虽不住有为亦不得无为;虽处生死如游园观;本愿未满故,不求连证无上菩提;虽深知无我,而恒化众生;虽观诸法自性犹如虚空,而勤修功德净佛国土;虽入于法界见法平等,而为庄严佛身口意业故,不舍精进。若菩萨,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此即菩萨不取正觉而恒化度众生成佛之菩萨行,以视一切法自显现,始能“不于诸法起见”,然后始能优游于生死、优游于证与未证之间。

  “大圆满”说三无分别智——觉空无别,故体空而有觉;明空无别,故体空而能明;现空无别,故体空而可现。若加判别,则“觉空”为体;“明空”为相;“现空”为用。若只求证觉,但入法身;若只持光明,但入报身;若只证自显现,但入化身,必须三无分别智具足,然后始三身具足而成佛。

  此三无分别智,因“现”,故有轮回界自显现;因“明”,故有涅槃与道皆于本始基中自具足圆满。

  以本自具足圆满,故行人唯“自解脱”,所修一切道,无非为“自解脱”铺路,故一切所行道皆无非“大圆满前行”。

  本论云:“于此广大本始体性基中,由当下自悟而得之自在,乃离依于所缘之修。”所谓离“依于所缘之修,即离一切曾修之前行法,如是无修无证。唯此时行者必须能住法性中始堪言此境界。其身口意已超越凡夫心识,然后始能无作意、无整治而得自在。

  此即如《坛经》所云——

  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

  然而此却非不须修道,即能“识自心内善知识”。故《坛经》又云——

  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

  故此“般若观照亦须藉修道始能成就,宁玛派九乘次第即为此而设,若以为“无念”即是“般若观照”,则必落断灭边。

  此如《坛经》所云——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宁玛派说“自解脱”,譬之为如水本流。水因寒风所吹而成冰,此“冰”即是由自我执着而起之轮回相,消融虚妄分别,冰复成水,此即是“自解脱”。

  此即《坛经》所云——

  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密经》本无差别。

  说“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此即是自在,即是解脱。

  同样说如来藏的“他空见”则不同,彼说解脱,认为无论“世俗谛”或“胜义谛”,皆须从有无二边解脱。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尊者在《中观他空见要论》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兹撮要如下。

  根据《辨中边论》的偈颂——

  虚妄分别有(有) 于此二都无(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有)

  是故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此谓由虚妄分别而建立为有,其建立,能取与所取皆非谛实。虚妄分别唯是空性,但在空性上却可作建立,由是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以其具足“有”、“无”及“有”故。此即契合中道的义理。

  因此觉囊派认为,自世俗谛而言,应该从有无二边(常断二边)作解脱。即是:由于世俗谛有“遍计所执”。是故须从无边(断边)解脱,然后始能离“遍计所执”;由于能执所执虽无而有所建立,是故须从有边(常边)解脱,然后始能离增益(建立)。

  自胜义谛而言,亦应该从二边解脱。识(法)非清净,故应从有边解脱;法性则从本以来恒常无变易,故应从无边解脱。如是,始能离一切分别识而证常恒谛实的法性(智)。

  是故觉囊派的修道,便是剥除一切垢障,令常恒无变易且谛实的法性显露。除障是从有边解脱;证真实法性则是从无边解脱。他们认为,如是始为“非空非不空”。因此认为弥勒、无著、世亲,都是说他空了义大中观的圣者,而唯识学派则误解了他们的法义。

  宁玛派的“自解脱”则不同,因虚妄分别而有明相“自显现”,就在显现之中除去虚妄分别的能执所执,便自然解脱。所以修道便不是除去覆盖于真如法性上面的污染垢障,而是令心识能于虚妄分别的境界中,离一切虚妄分别,由是证自在的解脱境界。

  所以宁玛派既不说从有无二边解脱,便不须建立一个恒常、有的本体,来作为行者从无边解脱的依据。

  这样亦非陷入断边,以本始基的自显现即是法性的功德事业,功德事业则为恒常,是故不同虚无。

  我们怎样去说水的“体”呢?右云:水流动、湿,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聚合体……。如是所云,其实无非都只说着水的“性”,并未触及它的本体。照宁玛派的观点,这样来认识“体”与“性”。就已经不落常断、有无二边。因为说来说去都说不着水的本体,那就等于认识了水的体性为空;可是我们却同时认识它的“功德”(流动性、湿性等),甚至可以由其“功德”来作“事业”(利用其流动性来发电、利用其湿性来种植),因此便不能说,因为我们不认知水的究竟体性,对于水的证知即陷断边(虚无)。

  同理,说法界体性空、真如空体、如来藏非谛实、法身空性,如是等等,并不等于说其为虚无,因为我们认知其遍轮回涅槃自显现的功德与事业。

  此如《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云——

  无漏界甚深 相处业三种

  诸佛如是说 譬如染昼空

  《释论》云——

  此偈重显前甚深义。

  “无漏界甚深相处业三种”者,此无漏界,世尊略说三种甚深:一者相甚深;二者处甚深;三者业甚深。

  相甚深有四种:一清净相、二大我相、三无记相、四解脱相。……

  处甚深一种,谓一多不住故。

  ……业甚深有八种:一宝依止业、二成熟众生业、三到究竟业、四说正法业、五化所作业、六无分别业、七智不作业、八解脱智业。……

  “譬如染画空”者,此无漏界无有戏论,譬如虚空,是故甚深。如是甚深差别说者,譬如染于虚空、画于虚空。

  复次偈云——

  一切无别故 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 名为如来藏

  《释论》云——

  此偈显示法界是如来藏。

  “一切无别故”者,一切众生、一切诸佛等无差别,故名为如。

  “得如清净故”者,得清净“如”以为自性,故名如来。

  以是义故,可说一切众生名为如来藏。(上来)已说无漏界甚深。

  如是说无漏界,但说相、处、业,即只说共性而非说其体,以体空故。如是说,譬如于虚空中“染”、“画”,由是即知无著论师之意趣,实非他空,唯同宁玛派说于体空中有“自显现”。所谓“明相”、所谓“自显现”,即“染”、即“画”。

  是故修持的意趣,他空非为究竟,仅为道次第中一次第的见地,而究竟道则为“自解脱”。

  八 释行持

  说“大圆满”行持,实…

《《净治明相》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