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治明相》导论▪P5

  ..续本文上一页出离此境也。此疑乃缘不知出离之义,所谓出离,非同迁境。

  同上经言——

  复次大德,此五蕴法同于法界。法界者则是非界。非界中,无眼界、无色界、无眼识界……无意界、无法界、无意识界。此中亦无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虚空界、识界。亦无欲界、色界、无色界。亦无有为界、无为界。我人众生寿者等,如是一切皆无所有,定不可得。

  若能入是平等深义,与无所入而共相应,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由是即知,能入及无所入“平等深义”,然后始能说为出离。所谓能入而无所入者,即于此平等深义亦不执。

  迁境者,无非心识之转移,而凡具心识则必为有情,故有境可住则必不能称之为佛。

  然而佛亦却非为虚无,以其有功德事业利益有情众,故对于佛,凡夫只能称之为不可思议,且假名之为佛界,以与有情界相对。既为假名安立,则自无一真实境界可迁。

  此如《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所云——

  如是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空无不实,无名字无音声,无住处无体,不思议。无相、离心意意识,不生不灭亦复如是。

  或难云:有情界亦为假名安立,何以却有六道轮回。如由饿鬼迁转为人,其情器世间不同,岂非假名安立亦有境可迁?

  答云:此以六道有情皆具心识故。前已说情器世间之建立,以阿赖耶为因,以心识虚妄分别为缘。佛离因缘,是故非情器世间;不同六道,虽为假名,却有心识攀缘,执之为实,由是有明相显现而成世间。

  此如《解深密经》卷五颂云——

  一切杂染清净法 皆无作用数取趣

  由我宣说离所为 污染清净非先后

  于粗重身随眠见 为缘计我及我所

  由此妄谓我见等 我食我为我染净

  若如实知如是者 乃能永断粗重身

  得无染净无戏论 无为依止无加行

  由是知佛界之假名安立,不同六道情器世间假名安立。前者永断粗重身,后者未断。

  是故依了义而言,本论乃作一决定云:“佛道无非内本始基”。由是即知轮回界固空,而涅槃界亦非实有本体。

  四 本始基——释见之二

  本始基非本论新建立,它跟法界、佛性可视为同义词,然而安立假名的取向却有所偏重。

  说为“法界”,似有一实境;说为“佛性”,似有一实体;说为“本始基”,则偏重于其为明相显现之所住,故可理解为“明相住地”、“显现所依”。

  故说本始基,可分为三科——

  一者说“本始基之理”。

  二者说“本始基于涅槃边之示现”。

  三者说“本始基于轮回边之展现”。

  本始基之理,说为轮回涅槃空性之体。轮回涅槃则为本始基之两种展现。对本始基之展现而言,轮涅皆无非为明相显现,故视轮涅为一体,于本始基体性空中为共相。

  此如《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云——

  师子勇猛雷音菩萨曰:若于法性,不违法性,不作种种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如来法,入于一相,谓远离相,是即名为一相法门。

  普见菩萨曰:若说法者应平等说。其平等者所谓空性。不于空性思维平等,于平等法亦无所得,如是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

  由是即可知于空性中视轮回涅槃一切法为共相之义。

  “大圆满”立三句义:体性本净、自相任运、大悲周遍。

  此中,本始基即为本来空净之“体性”;轮回涅槃一切法明相即是任运之“自相”;法性遍入轮涅二界,即是周遍之“大悲”。

  故此三句义,即谓以法尔空净本始基为母胚,法性周遍展现于轮回与涅槃。若作分别,有种种别相。自空性而言,则一切相均为法性展现而已,故说为共相。此即深般若波罗蜜多,即不二法门,即不可思议法门。

  此即如《六金刚句》所云——

  种种法总相 自性皆无二

  种种法别相 远离戏论见

  大圆满三句义非宁玛派创说,亦非印度佛教后期祖师创说,其法义屡见于末转***经典。于末转***,说“如来藏藏识”,或说“如来藏”与“阿赖耶”,即说轮涅展现之理。

  今略引《大宝积经·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以见一斑——

  如来所行者,于一切法清净体性无所分别。

  以此般若体性净故,如菩提体性净;知菩提体性净故,知众生体性净;知众生体性净故,知一切法体性净;知一切法体性净故,于诸法体性得如实智。得如实智故,随所闻事是法界性,说无分别。

  菩提体性净即涅槃边净,众生体性净即轮回边净。如是说一切法于空性中无分别。

  故此“如实智”,即名自生智(自然智)。

  然则,解脱境,即涅槃界如何于本始基中展现?

  此说佛之四身五智于本始基中法尔具足。论云:“本始基即本始怙主普贤王如来,具四身及五智。其体性为空性,即此法身;其自相为光明,此即报身;其大悲为自解脱,此即化身;圆满周遍于轮回与涅槃,即自性身。”

  “因一切法之开展,故有法界体性智;因其为光明及离垢,故有大圆镜智;因轮涅皆为平等清净之展现,故有平等性智;因无间通达诸法自性及其别相,故有妙观察智;因一切法皆以解脱及清净以成就之,故有成所作智。”

  四身五智为方便说,盖欲引导凡夫能思议不可思议境界,便须假立四身、五智种种境界。

  各宗假立有所不同。中观家通途只立三身四智,唯识家则据《大乘庄严经论》、《成唯识论》等立四身四智或四身五智。

  宁玛派对四身之假名安立与唯识家又有不同。本论之安立,“自性身”及“法身”实同为本始基,本始基之自性身,显本始基“自性”义;本始基之法身,显本始基“为功德所依”义。故说本始基之法身为如来藏。

  此如《如来藏经》云——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所谓“如来之藏”,如经云,即“常无染污,德相备足”此即说佛之功德相。

  复如《不增不减经》云——

  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

  此所谓“一法界”,即本始基。以其法尔,故不增不减。

  至于五智安立,本论亦有特义。谓于本始基生决定见,即于法性中证法界体性智;轮涅明相之生起,为大圆镜智;轮涅于空性中平等,为平等性智;本觉之力用,为妙观察智;力用自在,得一切法尔成就,为成所作智。

  如是为五智定义,实说为本始基之五种力用,然本始基实如虚空。此如《大乘庄严经论》卷三颂云——

  如空遍一切 佛亦一切遍

  虚空遍诸色 诸佛遍众生

  说本始基空非为断灭,不是虚无,以其有四身五智故。此如上论云——

  非体非非体 如是说佛体

  是故作是论 定是无记法

  依“释论”,所谓“无记法”即是——

  无记,谓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亦有如来亦无如来;死后非有如来非无如来。如是四句不可记故,是故法界是无记相。

  参阅《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及《辨法法性论》,即知本始基及身、智建立之意趣。

  既说涅槃界如何于本始基中展现为四身五智,复须说轮回界如何于本始基中显现。

  本始基之法尔清净境界(如来藏),为无明所障,则五智光华隐没,由分别执着,显现为五大之光明,即地水火风空之明相。

  此如《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三颂云——

  地大水火及风大 四大犹之如虚空

  能知此等皆平等 勇健乘空千亿界

  又卷四颂云——

  犹如虚空净无垢 一切有物如实性

  一切诸因及与缘 流转造法无有主

  然则轮回有情如何生起迷乱?

  本始基清净境界为无明所障,即成阿赖耶,是为“痴”之自性。

  于“痴”之境界中,业力发动,此即“妒”之体性;由是生起“阿赖耶识”,住于“瞋”之体性;同时生起“污染意”(末那识),执着自我,住于“慢”之体性;复次生起意识,住于“贪”之体性。

  称末那识为“污染意”,以意识攀缘外境并非污染,唯经末那识执着自我,加以虚妄分别,然后始生污染。此如《唯识三十颂》云——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此中所谓“有覆无记”,即以其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根本烦恼相俱,故末那识即生污染,是为“有覆”;非善非不善,故说为“无记”。

  本论以阿赖耶所摄“痴”;因业风而摄“妒”;阿赖耶识摄“瞋”;然后末那识同时生起而摄“慢”。此即《唯识三十颂》之所说“四烦恼”。

  复次,以本始基为因,以业风为缘,遂生起色、声、香、味、触种种明相,由是同时有眼、耳、鼻、舌、身五识生起——读者须知,明相非独显现为色法,亦可显现为声、香等相。

  如是,八识聚及其对境即一一生起,是为轮回界之展现。

  此如《唯识三十颂》云——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所谓“根本识”,指阿赖耶识。唯本论以阿赖耶识究竟依止本始基,故说本始基为因。

  至于生起五识之缘,细分则有多种,如唯识家说眼识有九缘等。本论则以一切缘均为业风的作用,此以唯识家细分种种别相,而本论则说总相,以一切缘皆归于业。此中开合,即中观家与唯识家的差别,实质唯总别之不同。总则不必建立“种子”,别则须说以自识种子为缘,而其实自识种子亦为明相而已。

  归一切法为明相,是说总相,此义读者当知。

  复如《成唯识论》说“染”与“杂染”。染,定义为烦恼;杂染,通善、恶、无记,即一切有漏法。故杂染有三:一者烦恼杂染,即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此是为“惑”;二者业杂染,即从烦恼所生一切业,此是为“业”;三者生杂染,即谓依烦恼及业受生三界,此是为“苦”。

  本论说阿赖耶,即说惑;说业风为缘,即说业;说轮回界明相自显现,即说苦。

  说轮回涅槃一切法,依本始基自显现,为空性见之竟究义,即自生智。

  此如《大圆满虚幻休…

《《净治明相》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