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如《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云——
文殊言:诸法无有恐惧,若金刚。
佛问何谓金刚?答言——
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佛不可议,诸法亦不可议,以是为金刚。
佛言:何所谓金刚者?文殊言——
胜诸法故,佛者,法之审故,是为金刚。
佛以何因为金刚?则答言——
所有无所有,——求之无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是为金刚。
一切诸法皆佛,依无所依,是故金刚。
何缘是为金刚?则言——
无所依者无所近,是故为金刚。
此即说七金刚功德,唯名相不同,互有开合而已。依空性虚空显现,故曰“依无所依”,此即是因;无所依则无所近,是即无染,亦即以无执我之识为缘。如是成就七金刚功德。故欲遮拔实有,须先了知此本始基空性虚空七金刚性,以一切实法皆违反七金刚性故,具如本论所言。
然则情器世间宛然具有,今谓其乃自空性本始基中自显现,则其机理究如何耶?
本论谓自“阿赖耶”之空性中,以诸根对觉受之执着为缘,于是乃有轮回界显现,此乃就修行者之凡夫境界而言。以行者皆自凡夫起修也,故暂未说及涅槃界明相显现。
此如《辨中边论》中弥勒菩萨云——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是故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诸根觉受起执着,即是虚妄分别。以此为缘,遂有情器世间明相显现,是即“虚妄分别有”,然于此境界中,实无能显所显、能取所取,故云“于此二都无”。
故于虚妄分别显现中,但有空性;或可说为:于空性中却有虚妄分别明相,是即“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如是即说轮回界的明相机理。
至于涅槃界,明相显现的基本法则亦与轮回界相类,以如来藏为因,以微细法执及习气为缘,遂有涅槃界明相生起。故轮涅两界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明相宛然故“非空”,明相以及基界皆无实体故“非不空”。如是以证有无,即中道义。
汉土学者有误以为弥勒唯说唯识,故以中观家自居者,必不引弥勒此二颂以说空有,此门户成见局限,遂致不能了解如来藏义。今由本论之建立本始基与明相概念,则当知弥勒此二颂实为了义说也。但说缘生性空而不说显现,于理始终未圆。①(弥勒《辨法法性论》说离“法”以依“法性”(转依),更非专说唯识。此论有法尊法师及韩镜清居士译本,唯所译皆微有缺失。美国学者 Raymond Robertson 近日将其译稿示余,相互讨论,始明二译之失。)
一切有情本为明相自显现,生于自显现之情器世间,实难了知一切无非明相。此如萤光幕内之剧中人,于搬演剧情时一切皆真实,唯萤幕外之观众能了知无非幻境。以此为喻,萤幕内即污染轮回界,萤幕外则相对而为如来藏之明相,可视为清净涅槃界。
于本论则以梦境及醒时为喻,明此二界皆如幻,由是始能说于法性中佛与有情平等,如是即能得“法我空”之决定。
此如《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云——
如来法身,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以此为体,如镜中像世间所见。
随诸众生种种信力,如来示现种种异身,随彼众生感有长短,如来现身命有修促。随彼众生于大菩提有能信力,如来现身。随彼众生信心能知三乘之法,如来现身。随彼众生得解脱力,如来现身。
又云——
文殊师利,彼清净法身无说无体,而诸众生依善根业力闻妙法声,谓如来说法,谓世间有佛。
此说化佛随众生业力现身说法,而法身则“无说无体”,即明示轮回涅槃二界空相。
凡夫处身于“镜中像世间”,始有镜内、镜外的.分别。由是建立轮回与涅槃二界的分别,是真可谓枉受轮回。
本论说“法我空”,指示证悟之方便,即谓应修般若二份,一为由伺察而得“一切显现皆空”之决定,此为妙观察智;一为于轮涅上得空性决定后之无间类智,此为无我观察智。前者破阿赖耶缘生法执,后者则兼破执如来藏为实体之他空。如是,先破轮回界一切法,然后破轮涅二界一切法,是为了义空。
此如《胜鬘经》云——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
空如来藏,若脱、若离、若异一切烦恼藏。
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故离异烦恼藏者为空如来藏,此即修证阿赖耶空性已,住如来藏法性之中。
不离不异“不思议佛法”者为不空如来藏,此即修证如来藏的空性已,住本始基平等性中。
故前者为菩萨的空智,后者为佛的空智。此即本论所言般若之二份,此即成佛之道。不通达如来藏而谈成佛,有如生盲。
三者说“辨难利害为过失”。
学佛的人每计较利害,此为净善,此为恶行,于是欲得本尊加持,而魔障得解脱,此即辨难利害。一生执着,即不知善恶佛魔实同一境界。由是堕为法执。
此如《商主天子所问经》云——
天子,此是诸佛境界。所有境界,入一切境界,无边境界,是佛境界。
天子,菩萨摩诃萨入此境界已,行于利益,一切众生境界之中亦复不生,魔境界中应当觉知,彼魔境界及佛境界,平等无二,不作异界。
堕此法执,以不知生起一切法之本始基为法尔空性,于是乃执一切如幻明相为实有,由是即有生死流转。
此如《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云——
一切诸法有见无见如幻化也,普诸众生而不解此,以其不解即流转受生死矣。
于中观之,亦无所有、亦无所得、亦无流转。
解生死无,如本无者,则一切无受亦无生死。不晓本空便有生死。
所谓“本无”、“本空”,即阿赖耶与如来藏皆空,而本始基亦空。三者都无非为欲说明相显现而建立之假名,故都无自性。能显现之基既无自性,则所显现之明相当然亦无自性。
是故生起明相之基与明相,不离不异,此如《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五云——
复次大王,一切法与法界非即非离,本性平等无有差别。若了是者即于诸法无所挂碍,亦无增减。
此中所谓法界,与本始基可视为同义。唯若严格而言,一立“界”义便易生实执,故不若称之为“基”,乃无一范限为执着。关于此点,于后文说“大圆满”心部、界部、口诀部时将细说。
于实际修持时,宁玛派首重除障,即修上师相应法亦以除障为方便,行者于此时遂易堕入对利益与损害、功德与业障的执着,由是于知识层面虽知平等性,而其实于法性尚未能住,且于心性亦未能证,如是修习,久之乃成牢不可破之法执,如是必堕轮回,或生退转。故破辨计利害,实为祖师一片婆心。
此如《佛说魔逆经》云——
时魔波旬在于虚空,兴大云雨,声扬大音,其音普闻一切众会。时众会者各心念言:此何等声,流溢乃尔。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仁宁见魔所兴乱乎?答曰:唯然,天中天。
文殊师利即如其像,三昧思维,令魔波旬自然见缚,寻便堕地,唤呼称怨,恚恨骂詈:文殊师利,今当杻械锁缚我身。文殊师利答言:咄,魔波旬,复有系缚坚固,难解逾过于此。今者所被如卿不觉。何谓坚缚,谓言吾我颠倒恩爱诸邪见缚、因缘缚,卿常为此枷锁所缚,不自觉知。
魔又启曰:唯见原赦,使得解脱。
文殊师利曰:汝当兴造行作佛事,我能令卿从系得解。
魔即对曰:我于佛事无所妨废,亦无所坏,已当何因兴作佛事。
文殊答言:波旬,欲知兴作佛事修行,乃为菩萨智慧变化。假使如来兴作佛事不足为难,魔作佛事斯乃为奇。
于是文殊即如其像,三昧思维,使魔波旬变作佛像,三十二相庄严其身,坐师子床,智慧辩才,所说如佛。
波旬化佛说法,是即魔佛平等。此寓意深刻,非说文殊神通变化。
复次,行人若一对业障生执着,是必于修行时患得患失,计较利害,辨别境界,斯则于修持行持都成妨害。
此如《维摩诘经》中,说优波离为二犯律比丘解说其罪,维摩来谓优波离云——
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直当除灭,勿扰其心。
此谓“直当除灭”,即直证一切法自性空,于空性中当下即能灭罪。若未证空性,则不足言“直当除灭”。
更严竣的譬喻,则见于《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说“文殊杀佛”事——
尔时会中有五菩萨,得四禅处、得五神通,时彼菩萨依三昧坐、依三昧起,未得法忍。时彼菩萨自忆宿世,曾杀母来、曾杀父来、杀罗汉来,念彼残业,是故心热不能获得甚深法忍,不能证入,亦不存心。依我分别,心忆彼罪,不能舍离,是故不得甚深法忍。
尔时世尊知彼菩萨心可开晓,以威神力加被文殊师利童子。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承佛神力,从坐而起,整服左肩,右手捉刀,磨令使利,疾走向佛。
尔时世尊即语文殊师利童子,作如是言:汝住、汝住。文殊师利,我先已被杀,极被杀已,何以故?文殊师利,久远已来,何时有人生心杀我,若生杀心,即是杀已。
文殊承佛神力示现杀佛,是示现虽五无间罪证空即可解。释迦说自己“先已被杀”,因为若有人生杀佛之心,即是佛已被杀。是说若心受污染,生执着分别的人,即使只是起杀佛之念,便已等如杀佛。此故事譬喻极为深刻。由是可知辨别利害、计较是非得失,即落轮回世网,虽修法精进,行持谨慎,唯能生天,而实不能解脱。
四者说“破希疑轮回涅槃”。
佛家的基础,在建立轮回,然后教示众生如何离轮回枷锁,登涅槃岸。然而此却非说真有一地为涅槃界,如轮回界所见,有种种明相显现,有佛聚集,有种种心识思议事相。若如是说,无非为随顺执实世俗。
此如《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所说——
佛言:童子,汝今应说诸佛境界。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声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触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无如是等差别境界,是乃名为诸佛境界。
或疑云:如此则何谓出离世间?盖必须由一境迁至他境,然后始能谓…
《《净治明相》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