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離此境也。此疑乃緣不知出離之義,所謂出離,非同遷境。
同上經言——
複次大德,此五蘊法同于法界。法界者則是非界。非界中,無眼界、無色界、無眼識界……無意界、無法界、無意識界。此中亦無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有爲界、無爲界。我人衆生壽者等,如是一切皆無所有,定不可得。
若能入是平等深義,與無所入而共相應,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由是即知,能入及無所入“平等深義”,然後始能說爲出離。所謂能入而無所入者,即于此平等深義亦不執。
遷境者,無非心識之轉移,而凡具心識則必爲有情,故有境可住則必不能稱之爲佛。
然而佛亦卻非爲虛無,以其有功德事業利益有情衆,故對于佛,凡夫只能稱之爲不可思議,且假名之爲佛界,以與有情界相對。既爲假名安立,則自無一真實境界可遷。
此如《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所雲——
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空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亦複如是。
或難雲:有情界亦爲假名安立,何以卻有六道輪回。如由餓鬼遷轉爲人,其情器世間不同,豈非假名安立亦有境可遷?
答雲:此以六道有情皆具心識故。前已說情器世間之建立,以阿賴耶爲因,以心識虛妄分別爲緣。佛離因緣,是故非情器世間;不同六道,雖爲假名,卻有心識攀緣,執之爲實,由是有明相顯現而成世間。
此如《解深密經》卷五頌雲——
一切雜染清淨法 皆無作用數取趣
由我宣說離所爲 汙染清淨非先後
于粗重身隨眠見 爲緣計我及我所
由此妄謂我見等 我食我爲我染淨
若如實知如是者 乃能永斷粗重身
得無染淨無戲論 無爲依止無加行
由是知佛界之假名安立,不同六道情器世間假名安立。前者永斷粗重身,後者未斷。
是故依了義而言,本論乃作一決定雲:“佛道無非內本始基”。由是即知輪回界固空,而涅槃界亦非實有本體。
四 本始基——釋見之二
本始基非本論新建立,它跟法界、佛性可視爲同義詞,然而安立假名的取向卻有所偏重。
說爲“法界”,似有一實境;說爲“佛性”,似有一實體;說爲“本始基”,則偏重于其爲明相顯現之所住,故可理解爲“明相住地”、“顯現所依”。
故說本始基,可分爲叁科——
一者說“本始基之理”。
二者說“本始基于涅槃邊之示現”。
叁者說“本始基于輪回邊之展現”。
本始基之理,說爲輪回涅槃空性之體。輪回涅槃則爲本始基之兩種展現。對本始基之展現而言,輪涅皆無非爲明相顯現,故視輪涅爲一體,于本始基體性空中爲共相。
此如《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德莊嚴經》雲——
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曰:若于法性,不違法性,不作種種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緣覺法、是如來法,入于一相,謂遠離相,是即名爲一相法門。
普見菩薩曰:若說法者應平等說。其平等者所謂空性。不于空性思維平等,于平等法亦無所得,如是說者,是即名爲一相法門。
由是即可知于空性中視輪回涅槃一切法爲共相之義。
“大圓滿”立叁句義:體性本淨、自相任運、大悲周遍。
此中,本始基即爲本來空淨之“體性”;輪回涅槃一切法明相即是任運之“自相”;法性遍入輪涅二界,即是周遍之“大悲”。
故此叁句義,即謂以法爾空淨本始基爲母胚,法性周遍展現于輪回與涅槃。若作分別,有種種別相。自空性而言,則一切相均爲法性展現而已,故說爲共相。此即深般若波羅蜜多,即不二法門,即不可思議法門。
此即如《六金剛句》所雲——
種種法總相 自性皆無二
種種法別相 遠離戲論見
大圓滿叁句義非甯瑪派創說,亦非印度佛教後期祖師創說,其法義屢見于末轉***經典。于末轉***,說“如來藏藏識”,或說“如來藏”與“阿賴耶”,即說輪涅展現之理。
今略引《大寶積經·法界體性無分別會》以見一斑——
如來所行者,于一切法清淨體性無所分別。
以此般若體性淨故,如菩提體性淨;知菩提體性淨故,知衆生體性淨;知衆生體性淨故,知一切法體性淨;知一切法體性淨故,于諸法體性得如實智。得如實智故,隨所聞事是法界性,說無分別。
菩提體性淨即涅槃邊淨,衆生體性淨即輪回邊淨。如是說一切法于空性中無分別。
故此“如實智”,即名自生智(自然智)。
然則,解脫境,即涅槃界如何于本始基中展現?
此說佛之四身五智于本始基中法爾具足。論雲:“本始基即本始怙主普賢王如來,具四身及五智。其體性爲空性,即此法身;其自相爲光明,此即報身;其大悲爲自解脫,此即化身;圓滿周遍于輪回與涅槃,即自性身。”
“因一切法之開展,故有法界體性智;因其爲光明及離垢,故有大圓鏡智;因輪涅皆爲平等清淨之展現,故有平等性智;因無間通達諸法自性及其別相,故有妙觀察智;因一切法皆以解脫及清淨以成就之,故有成所作智。”
四身五智爲方便說,蓋欲引導凡夫能思議不可思議境界,便須假立四身、五智種種境界。
各宗假立有所不同。中觀家通途只立叁身四智,唯識家則據《大乘莊嚴經論》、《成唯識論》等立四身四智或四身五智。
甯瑪派對四身之假名安立與唯識家又有不同。本論之安立,“自性身”及“法身”實同爲本始基,本始基之自性身,顯本始基“自性”義;本始基之法身,顯本始基“爲功德所依”義。故說本始基之法身爲如來藏。
此如《如來藏經》雲——
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所謂“如來之藏”,如經雲,即“常無染汙,德相備足”此即說佛之功德相。
複如《不增不減經》雲——
舍利弗,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謂衆生界減。
此所謂“一法界”,即本始基。以其法爾,故不增不減。
至于五智安立,本論亦有特義。謂于本始基生決定見,即于法性中證法界體性智;輪涅明相之生起,爲大圓鏡智;輪涅于空性中平等,爲平等性智;本覺之力用,爲妙觀察智;力用自在,得一切法爾成就,爲成所作智。
如是爲五智定義,實說爲本始基之五種力用,然本始基實如虛空。此如《大乘莊嚴經論》卷叁頌雲——
如空遍一切 佛亦一切遍
虛空遍諸色 諸佛遍衆生
說本始基空非爲斷滅,不是虛無,以其有四身五智故。此如上論雲——
非體非非體 如是說佛體
是故作是論 定是無記法
依“釋論”,所謂“無記法”即是——
無記,謂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亦有如來亦無如來;死後非有如來非無如來。如是四句不可記故,是故法界是無記相。
參閱《大乘莊嚴經論》卷叁〈菩提品〉及《辨法法性論》,即知本始基及身、智建立之意趣。
既說涅槃界如何于本始基中展現爲四身五智,複須說輪回界如何于本始基中顯現。
本始基之法爾清淨境界(如來藏),爲無明所障,則五智光華隱沒,由分別執著,顯現爲五大之光明,即地水火風空之明相。
此如《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叁頌雲——
地大水火及風大 四大猶之如虛空
能知此等皆平等 勇健乘空千億界
又卷四頌雲——
猶如虛空淨無垢 一切有物如實性
一切諸因及與緣 流轉造法無有主
然則輪回有情如何生起迷亂?
本始基清淨境界爲無明所障,即成阿賴耶,是爲“癡”之自性。
于“癡”之境界中,業力發動,此即“妒”之體性;由是生起“阿賴耶識”,住于“瞋”之體性;同時生起“汙染意”(末那識),執著自我,住于“慢”之體性;複次生起意識,住于“貪”之體性。
稱末那識爲“汙染意”,以意識攀緣外境並非汙染,唯經末那識執著自我,加以虛妄分別,然後始生汙染。此如《唯識叁十頌》雲——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爲性相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並我慢我愛 及余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系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此中所謂“有覆無記”,即以其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根本煩惱相俱,故末那識即生汙染,是爲“有覆”;非善非不善,故說爲“無記”。
本論以阿賴耶所攝“癡”;因業風而攝“妒”;阿賴耶識攝“瞋”;然後末那識同時生起而攝“慢”。此即《唯識叁十頌》之所說“四煩惱”。
複次,以本始基爲因,以業風爲緣,遂生起色、聲、香、味、觸種種明相,由是同時有眼、耳、鼻、舌、身五識生起——讀者須知,明相非獨顯現爲色法,亦可顯現爲聲、香等相。
如是,八識聚及其對境即一一生起,是爲輪回界之展現。
此如《唯識叁十頌》雲——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所謂“根本識”,指阿賴耶識。唯本論以阿賴耶識究竟依止本始基,故說本始基爲因。
至于生起五識之緣,細分則有多種,如唯識家說眼識有九緣等。本論則以一切緣均爲業風的作用,此以唯識家細分種種別相,而本論則說總相,以一切緣皆歸于業。此中開合,即中觀家與唯識家的差別,實質唯總別之不同。總則不必建立“種子”,別則須說以自識種子爲緣,而其實自識種子亦爲明相而已。
歸一切法爲明相,是說總相,此義讀者當知。
複如《成唯識論》說“染”與“雜染”。染,定義爲煩惱;雜染,通善、惡、無記,即一切有漏法。故雜染有叁:一者煩惱雜染,即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此是爲“惑”;二者業雜染,即從煩惱所生一切業,此是爲“業”;叁者生雜染,即謂依煩惱及業受生叁界,此是爲“苦”。
本論說阿賴耶,即說惑;說業風爲緣,即說業;說輪回界明相自顯現,即說苦。
說輪回涅槃一切法,依本始基自顯現,爲空性見之竟究義,即自生智。
此如《大圓滿虛幻休…
《《淨治明相》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