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宗宗義

  中觀宗宗義

  敦珠法王 造論

  談錫永 譯釋

  【正文】中觀宗分二:外宗、內宗。

  外宗說無體性,屬粗品;內宗說了義大中觀,屬細品。

  外宗複分爲二:中觀自續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中觀應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釋義】一向以來,漢地學者都無中觀宗分外內二宗的說法,此實緣未明中觀次第之故。今敦珠法王此論,當可啓發學人作深入研究。

  大中觀(Mahamadhyamaka)另有他空派(Shetong),即西藏覺囊派( Jo-nang Pa)之所宗。彼宗稱之爲“他空大中觀”,說如來藏,且以如來藏爲實體(真常),即同漢土之華嚴、天臺,亦即《大乘起信論》的見地。此宗于西藏爲格魯派宗喀巴大士所力破,斥之爲錯見。宗喀巴大士的說法傳來漢土,即成爲“真常唯心”的判教。

  然而“他空大中觀”實非“了義大中觀”。了義大中觀雖亦說如來藏,卻未以之爲“真常”,僅視之爲一清淨心識境界,能自顯現功德。譬如大日,能自顯現光明,卻不必因光明顯現即執大日爲“真常”。

  故于大中觀,必須作“他空”、“離邊”、“了義”等簡別,不能因其都說如來藏即視爲一律。此處敦珠法王唯許“了義大中觀”爲內宗,未說不了義的“他空”爲內宗。

  若站在修道次第的立場,外宗雖非究竟,卻亦爲道次第之所依;且“他空”亦非錯見,蓋行者修中觀亦須以此爲道次第中一次第見地,如甯瑪派修心識光明(道光明),即由“他空”起修。然後漸次“離邊”,以直證“了義”,故僅能說“他空”爲非究竟。

  且須注意,依“了義大中觀”的見地,給判爲“性空唯名”的應成派實亦非究竟,是故判爲“粗品”,判爲“外宗”。這一點,很值得學者深思。

  一、外宗

  ㈠自續派

  【正文】毘婆沙部、經量部及唯識宗,叁者宗義皆落體性邊,故未能離實執之戲論。自續派則立于中道(Madhyama),蓋以一切法本不落兩邊,具中道自性故。

  自續派許一切法于世俗顯現中爲有,即于顛倒心之覺受中爲有,而于勝義離顛倒之覺心中則爲無。

  此派建立二谛,世俗谛及勝義谛皆複分爲二。于世俗谛可分爲——凡所顯現皆具因果力用之正世俗(tathyasamvrti);凡所顯現皆不具因果力用之倒世俗(mithyasamvrti)。

  于勝義谛可分爲——

  斷除單邊戲論之離一勝義(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說芽非自生等。

  斷除多邊戲論之離多勝義(a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說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無因生等。

  【釋義】自續派建立世俗有、勝義無,自了義大中觀看來,仍落相對法(有無即是相對)。此即如《楞伽經》之說一百八句義,所有句義皆相對法。凡相對法皆屬邊見,故非了義。

  于世俗谛,可舉例說明。如雲,世俗執此顯現爲實有,是正世俗。雲具因果力用,如能化爲霖雨。若雲現蒼狗之形,執此顯現爲蒼狗,即是倒世俗,以雲所現之蒼狗無因果力用,如不吠、不守夜等。

  兩種勝義,譯爲“離一”、“離多”乃取其涵義而譯。嚴格的定義是,離一勝義須藉同義異名而建立,離多勝義則不能藉異名。如說芽非自生,可說“種子”非“芽”的同義異名,由是說芽非由“芽”生;若離多邊,則不能如是建立,如說芽非他生,若仍說“種子”非“芽”的同義異名,則反易證成芽由他生。

  【正文】世俗谛定義,爲能被考察智所破,故經不起考察;勝義谛定義,不爲考察智所破,故能經受考察。

  據此,于認知世俗、認知諸相時,即不能用“非有”來否定,僅能知其無實體自存。

  【釋義】能爲考察智所破者,如瓶,一經考察即知其無自存的實體;若無爲法,以離緣起故,即不爲考察智所破。以是之故,此派主張“究竟一乘”,以聲聞、緣覺所證,非爲究竟,非無住涅槃。

  然而說瓶無自性,卻只能說“瓶不是以瓶的實體而存在”(即“瓶無真實存在的實體”),僅能如是表達勝義,不能說瓶自性非有。因爲依考察智僅能考察瓶是否以實體自存,而不能考察瓶的實體爲有爲無。

  【正文】外境與內識皆具空性,故僅許于有無都不作增損區別之根本智。此如師子賢論師于《般若現觀莊嚴論釋》中所雲——

  以此根本智 即自存本覺

  【釋義】若增損有邊,或增損無邊,則必執世俗爲實有,或執世俗爲虛無。二者皆失中道。

  說根本智爲“自存”之本覺,以“自存”即離緣起故。以離緣起,然後始能于有無都不作增損。

  【正文】能破之于所破(此如世俗諸相),由量及因明正理建立。此即金剛句(rdo-rje gzegs-ma)之于因上考察;破有無生(yod-med skye-gog)之于果上考察;破四句生(mu-bzhi sky-gog)之于因果二者上考察;以無上緣起作隱義同類因遮遣;以離一多作顯義遮遣。

  【釋義】本段所說爲因明五支,即五正量。

  金剛句爲決定義,如言“佛寶”,此即由“佛”加以考察,證成“佛寶”此義。如是即爲因上考察。

  破有無生,即謂非有、非無。破四句者,則謂離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等四句義。此中考察有無即果上考察;而考察一切相對句義,則爲因上考察。故破四句生即同時考察因果。

  隱義遮遣必用同類因。如雲以緣起故,五蘊非我。“五蘊”即“我”之同類因。如是破執五蘊爲我。

  顯義遮遣,則將五蘊一一分析,謂色中無我,以至受想行識中皆無我。故其遮遣僅能說之爲“無”,而不能說之爲“非”。——“五蘊中無我”與“五蘊非我”,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分別。

  【正文】是故于幻相(此即爲外宗所力圖建立之境),本宗對此遮破,不能用隱義同類因,因其已離範限,僅能引顯義遮遣用以排除,即僅能排除其爲實有。如是,自續派許假定建立之無生自性爲勝義谛,離戲論如虛空。

  【釋義】何以自續派不能作隱義同類因遮遣?蓋依其安立二谛定義,于因明五支中僅四支可用。若用“非”來遮,則與定義相違。如瓶,不能謂其“非有”,僅能謂其爲“無實體有”(無有)。此已見前說。

  如是,此派局限處即在于此。故于如來藏,即僅能說有垢無垢,而不能說非淨非染。由是勝義建立亦僅能定義爲“無生”。

  【正文】此派建立勝義無而世俗有,仍犯落常斷二邊之過。

  此派于離戲論之假定(無生自性),僅憑顯義遮遣而了知,實非了義,因其用以破除戲論之智量,本身即未離戲論。

  【釋義】僅憑顯義遮遣考察,未離戲論,因其考察智未離有無二邊。如考察瓶,實無非考察“瓶有自存的實體”、或“瓶無自存的實體”,此考察即從有無二邊出發,而結論亦未離有無二邊。

  隱義同類因遮遣說泥土非瓶的自性,則據緣起爲基礎,非從“是非”邊出發,故其考察即離戲論。

  ㈡應成派

  【正文】應成派以顛倒心及無顛倒心以界定二谛。

  于聖菩薩定境中,及諸佛一切相根本智中,離能所的相對,即無能知識與所知境的對待。此如人未睡,不應有夢。如龍樹大士雲——

  猶如人夢中 由夢力能見

  妻兒及居地 醒則不複見

  于諸世俗相 所見亦如夢

  離夢開智眼 即離世俗執

  【釋義】應成派的基本見地,無非分迷與覺,迷則爲凡夫,覺則爲聖者。是故世俗執諸相,如入睡時執夢境,此即爲迷。聖者離世俗執如離夢,由是離能所——能知者是心識,所知者定外境。

  然應成派的局限亦正在于此,雖非如自續派之仍落常斷邊,但分爲“顛倒”與“無顛倒”則仍屬對待。凡相對法悉是戲論,故應成派于“究竟”尚隔一塵。

  【正文】“能知”入根本智,即名寂滅。心及心所中諸戲論悉遮遣後,即住于離言說思維之無上寂滅,是名爲無顛倒心真實。如月稱論師于《入中論》說此雲——

  不生是實慧離生 此緣彼相證實義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谛說爲知

  又雲——

  盡焚所知如乾薪 諸佛法身最寂滅

  爾時不生亦不滅 由心滅故唯身證

  此即說勝義谛上之了知,及其所了知之客境,即爲本住自性,法爾真實展現。

  【釋義】上來《入中論》偈頌,可改譯如下——

  以無生爲真實故 根本智亦是無生

  于智量中證真實 恰如相中證世俗

  如心對境起浮現 如是了知彼客境

  原頌七句,譯爲六句。

  後一頌亦可改譯如下——

  盡焚所知如乾薪 佛法身證寂滅果

  爾時不生亦不滅 心滅已由身現證

  這樣就比較容易了解,甚麼叫做“能知”入根本智。

  無顛倒心之“能知”,其機理亦如顛倒心之“能知”。當顛倒心緣諸相時,心中浮現境相,如是即謂“能知”。無顛倒心于智量中起“能知”作用,但以其爲根本智故,根本智真實,故其“能知”亦即智量所證真實。

  凡夫執著與“能知”相對的“所知”,而諸佛現證則無對待(因證真實故,真實即無對待),故說爲“盡焚所知”。所知盡,即寂滅果。此際說境界爲“不生不滅”,以“心滅”(所知盡的境界),故說不生;以法身親證,說爲不滅。

  這即是應成派所建立的成佛機理,跟自續派不同。自續派建立“無生自性”,仍落體性邊。應成派說“無生”,則僅爲根本智所證的境界,故即不落體性邊。

  【正文】妄見之顛倒心,爲凡俗無明所染而失真實,此猶病眼之執翳暗及毛發相。具能取所取對待之顛倒覺受,即因苦樂、高下等習染,而現爲六道有情界。聖者于後得定境中則覺受不同,實爲彼等所知之情器世間而已。世俗顯現有如是二相,此即如有患根與無患根之覺受。如《入中論》雲——

  妄見亦說有兩種 謂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根之諸覺受 明利根則說爲倒

  是故輪回一切法,心王心所及其對境之覺受,均爲世俗顯現。即猶具未離染身之登地菩薩,因心王心所尚…

《中觀宗宗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