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二·八0中──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0二(大正七·一一中──下)。又(第叁分)卷四八0(大正七·四叁叁中)。
『大乘阿□達磨雜集論』卷一四(大正叁一·七六四中)。
『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叁一·一八九下)。
『攝大乘論釋』卷四(大正叁一·四0五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一六(大正七·八六上)。又(第叁分)卷四九0(大正七·四九四上)。
『阿□達磨俱舍論』卷二九(大正二九·一五叁中)。
『寂調音所問經』(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下)。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下)。
第四節 佛子與佛種性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是胎藏的藏,與懷妊、誕生,也與種性gotra──血統有關。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佛子」與「佛種性」,對如來藏說,是有啓發作用的。
佛子,是阿羅漢arhat的通稱。佛贊五百阿羅漢說:「汝等爲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余財」。印度的婆羅門brahma^,自以爲從梵天口生,從梵天化生,所以佛說:阿羅漢們是從聽聞佛口說法聲(所以名爲聲聞)而生,從法──法性寂滅的證入而成的。佛子,表示了有佛那樣的聖性,能繼承如來覺世的大業,所以名爲佛子。經中或稱之「佛之愛子」。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解說(大正八·五六二中)爲:
「須菩提爲隨佛生。隨何法生故名隨佛生?諸天子!隨如行故,須菩提隨如來生」。
須菩提Subhu^ti是著名的聖者,被稱爲隨如來生。如來是從如tatha^而來:須菩提是隨順真如而行的,所以名爲隨如來(佛)生。阿羅漢,古代是稱爲「佛子」,「勝者之子」,或「如來之子」的。在「佛子」中,有如來的長子,如『雜阿含經』說:「汝(舍利弗)今如是爲我長子,鄰受灌頂而未灌頂,住于儀法,我所應轉*輪、汝亦隨轉」。在佛經中,每以輪王Cakravarti-ra^ja的正法化世、比喻如來的出世法化世。輪王的長子,有繼承輪王事業的義務,也就用來比喻舍利弗S/a^riputra的助佛揚化。由于舍利弗在佛涅槃以前就涅槃了,所以釋尊的荼□大典,結集經律,由摩诃迦葉Maha^ka^s/yapa出來領導,摩诃迦葉也就以輪王長子爲喻,表示自己是如來長子了!等到菩薩思想興盛起來,菩薩將來要繼位作佛,當然也是佛子。進一步,要簡別佛子,推尊菩薩爲「如來真實佛子」,如『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叁四中──下)說:
「迦葉!譬如刹利大王,有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妊生子。于意雲何?是王子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我聲聞衆亦複如是,雖爲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真實佛子。迦葉!譬如刹利大王與使人通,懷妊生子,雖出下姓,得名王子。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雖未具足福德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衆生,是名如來真實佛子」。
「迦葉!譬如轉輪聖王而有千子,未有一人有聖王相,聖王于中不生子想。如來亦爾,雖有百千萬億聲聞眷屬圍□,而無菩薩,如來于中不生子想。迦葉!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懷妊七日,是子具有轉輪王相,諸天尊重,過余諸子具身力者。所以者何?是胎王子,必紹尊位,繼聖王種。如是迦葉!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根,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過于八解大阿羅漢。所以者何?如是菩薩名紹尊位,不斷佛種」。
『寶積經』的王子譬喻,說明了菩薩才是真實佛子。第一則喻,「王大夫人與貧賤通」,生下來的並不是王子,因爲不是聖位的血統──種性gotra。聲聞聖者雖然與佛一樣的證入法性,但由于雜有貧賤(沒有悲願,獨善)的因素,不能說是真實的佛子。父家長時代,種性是依父親而定的,所以聖王與使女生子,反而是王子。這如還在凡夫位的菩薩,但有了如來──悲願的特性,也就是佛的真子了。第二喻,說到了胎(藏)有轉輪王相,與『如來藏經』九喻中的「貧賤醜陋女,懷轉輪聖王」喻,非常近似。但『寶積經』重在初發心菩薩,能「紹尊位,不斷佛種」。
依『中阿含經』『王品』所說,輪王種性是代代相承的。輪王到了頭生白發(老了),就退位而由王長子來繼承。王子遵循王家的舊法,修行仁政,于是七寶出現,成爲轉輪王。如不修仁政,輪王種性就斷絕了。輪王的世世相承,與如來出世,前佛後佛的佛佛相承一樣。輪王是父子相承,前佛與後佛間,也是父子那樣的,所以菩薩發心(求成佛道),稱爲佛子。如修行圓滿,就「位登補處」,如立爲太子,,再進一步,就成佛了。在佛佛相承出世中,「佛種性」與「佛子」,聲聞聖者怎麼也是沒有分的,所以『寶積經』說:菩薩才是「如來真實佛子」。輪王的種性相承,從胎兒的確定是輪王種性,經王子而登上輪王大位,是王子的一生經曆。而比喻中的佛種不斷,是從菩薩發心,修行到成佛,要經曆長時間的修證過程。說明菩薩從發心到成佛的過程,就有以王子的一生經曆爲喻,成立菩薩行位的先後曆程。如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大事』,說到菩薩的十地,十地是:一、難登dura^roha^,二、結慢baddhama^na^,叁、華莊嚴pus!paman!d!ita,四、明輝rucira^,五、廣心citta-vistara,六、妙相具足ru^pavati^,七、難勝durjaya^,八、誕生因緣janmanides/a,九、王子yauvara^jyata^十、灌頂abhis!eka。『大事』十地的後叁地──誕生因緣、王子、灌頂,正是以王子的誕生,立爲王子,灌頂爲輪王,比喻菩薩的修行成佛。第六妙相具足,似乎可以解說爲胎內的根相等具足。這一十地說,與大乘的「十住」與「十地」,都有關系。現在要指明的,以輪王的繼承爲譬喻,以說明菩薩行位的,主要是大乘的十住說。十住的先後傳譯,譯名略有不同,今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譯的六十卷本「華嚴經』,實叉難陀S/iks!a^nanda譯的八十卷本『華嚴經』,梵本Gan!d!avyu^ha所說,對列如下:
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Gan!d!avyu^ha
──────┼───────┼────────────
初發心 │ 初發心 │prathamacittotpa^dika
治地 │ 新學 │a^dikarmika
修行 │ 修行 │orga^ca^ra
生貴 │ 生貴 │janmaja
方便道 │ 方便具足 │pu^rvaorgasam!panna
成就直心 │ 成就正心 │s/uddha^dhya^s/aya
不退 │ 不退 │avivartya
童真 │ 童子 │kuma^rabhu^ta
深忍 │ 法王子 │yauvara^jya
灌頂 │ 灌頂 │abhis!eka
十住行位的名目,充分表示了輪王登位過程的譬喻。生貴,是出生(誕生)在貴勝家──生在佛家。方便具足,如悉達多Siddha^rtha太子的學書、學武、學一切技術。童真,是沒有結婚以前。立爲太子,是王子位。受灌頂而成爲輪王,是灌頂位。這五位,明顯的以王子的一生爲比喻,所以初發心,不妨比擬爲最初入胎。十住說,古代最爲流行,『大品般若經』沒有名目的十地,內容與十住相合。又如說:「欲生菩薩家,欲得鸠摩羅伽童真地,……當學般若波羅蜜」。『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也是采用十住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卷八(大正九·四四四下)說:
「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一切菩薩從叁世諸佛種性中生」。
從部派佛教以來,就有種性gotra一詞,或略譯爲「性」。如『舍利弗阿□昙論』,『人品」中立「性人」。『增壹阿含經』立九種人、四向、四果以前,有「種性人」。大乘十地說先後成立的共十地,第二爲「性地」。從修行的階位,立「性人」、「性地」,雖還沒有證入聖位、但已成出世法器,能入聖位。到了性地,一般以爲決定不退了。但『異部宗輪論』說:大衆部Maha^sa^m!ghika等以爲:「性地法皆可說有退」。如以世俗的種性來說,在入胎、誕生後,可能有夭折的;大乘所說的生在佛家,也有退與不退二類。所以發心趣求佛道的,都是佛種性所攝,不過起初還可能退失的。在佛種性中的菩薩,修行、成佛,以王子的一生爲比喻。種性,住胎,誕生等,都是引發如來藏說的助緣。種性,是從發心修行進趣而說的;如來藏說是約本有說的、所以沒有發心以前,如來已具足在胎藏中了。
『雜阿含經』卷四五(大正二·叁叁0上)。『中阿含經』卷二九『請請經』(大正一·六一0上)。
『相應部』「蘊相應」(南傳一四·一叁叁)。『中阿含經』卷二九『說無常經』(大正一·六0九下)。
『雜阿含經』卷四五(大正二·叁叁0中)。『相應部』「婆耆沙長老相應」(南傳一二·叁叁0)。『中阿含經』卷二九『請請經』(大正一·六一0中)。『增支部』「五集」(南傳一九·二0八)。
『雜阿含經』卷四一(大正二·叁0叁下)。『相應部』「迦葉相應」(南傳一叁·叁二叁──叁二四)。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中)。
『舍利弗阿□昙論』卷八(大正二八·五八四下──五八五上)。
『增壹阿含經』卷四0(大正二·七六七上)。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七(大正八·叁四六中)。
『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
第叁章 心性本…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