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積極傳播正法,以後必定往生。”(文殊又勸戒賢顯揚正法《瑜伽師地論》等,並預言叁年後將有支那國僧來此求學。)戒賢是當時天竺境內的學界泰鬥,他的信仰實踐當有一定代表性。可以想見,在當時那爛陀學苑內外,在高僧和學者中間,彌勒的信仰者是很多的。玄奘長期活躍于當時印度的高層學術圈中,其師友對彌勒的崇揚無疑強化了他早已確立的信仰,激勵著他同發弘願,共生彌勒佛所。
叁、玄奘對自力的崇奉。彌陀淨土論者與彌勒淨土論者的爭論,雖然是圍繞兩種淨土的勝劣和往生難易而展開,但其背後還有更深刻的分歧。此即重願與重行的區別。雖然兩種淨土類經典都主張願行並舉,因緣具足,但仔細分析,其側重點不同。《觀無量壽佛經》稱,下品下生者臨命終時稱佛十念而得往生。因爲一念即具無上功德,一念念佛,其功德即過百千萬億劫修道。所以對凡夫衆生來說,發願、念佛具有決定性意義。《彌勒菩薩所問經》也講到十念往生,但這裏所講的“念”不是“雜念”而是“正念”。雜念即妄念,指雖然口上念佛,而內心還有種種世俗的欲望追求;正念指發菩提道心,以純淨無染之心虔誠念佛,亦即沒有任何煩惱的念佛。要做到“正念”極難,所以對欲求往生兜率的人來說,功夫主要不在發願、念佛,而在于淨心正念。《彌勒所問經》稱修十種念,方得往生,這十念包括修慈悲心、護法心、決定心、一切種智心、尊重心,除憍慢心、散亂心、貪欲心等等。重願和重行的區別從另一個角度看,亦即自力和他力的區別。隋天臺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指出,極樂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攝受,他力往生,兜率無願可憑,唯自力上生。按照《彌勒上生經》的說法,行衆叁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無方便接引之力(在密教中,修彌勒觀,亦有加持力。)
玄奘沒有專論淨土的文字傳世,但從他奉持的經典和他的修行實踐看,他把往生淨土視爲十分嚴肅和十分艱巨的事業,《攝大乘論》稱, “空有願言,未曾修淨行,不往生淨土。”玄奘早發弘願,誓生兜率,一生精進,翻譯經論,傳播正法,修習勝行,成就慧業。其福慧功德無出其右者,但大師無絲毫憍慢心、懈怠心,直到晚年仍行道禮忏不止。由此可見,玄奘相信自力往生勝于他力往生,不能單憑佛、菩薩的慈力加持而得往生。《瑜伽師地論》在論及發菩提心時,提出諸菩薩以四力而發菩提心,即自力、他力、因力和加行力。因力指由過去所植諸善因所得功力;加行力指親近善知識,得其幫助所得功力。在玄奘看來,由自力、因力或兩種力的合力而生發的菩提心堅固不動,而由他力、加行力而發心則不堅不固。這裏雖然是論發心而非論往生,但玄奘對自力的崇揚則是顯而易見的。
玄奘彌勒信仰的特點
淨土信仰,其實有叁別:一化主,二處所,叁衆生。彌勒淨土信仰的化主當然是彌勒,但如前所述,雖同爲彌勒,卻有彌勒菩薩與彌勒佛之別。彌勒菩薩淨土指兜率天,其中又有內院與外院之別;彌勒佛淨土指彌勒下生成佛時的太平盛世(經中稱儴佉盛世)。從時間上講,兜率天通常在此世生命結束後即得往生,而儴佉盛世則要等到四十億八千萬年之後彌勒下生時才會出現。就所攝受的衆生而言,能生兜率內院者,必是福慧具足的上品上生之人,一般煩惱心重的人最多只能逗留在外院,無緣親近彌勒,待善因消盡,還得下墮穢土。相比之下,能夠值遇彌勒下生的人,則要幸運得多,因爲彌勒成佛以後,在龍華樹下叁會說法,第一會有96億人得阿羅漢果,第二會、第叁會分別有94億、93億得正果,總之,稍有善根的人都會蒙彌勒佛接引,速成正覺。基于這些差異,形成了彌勒上生信仰和彌勒下生信仰的區別。兩者分別以《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和《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爲經典依據。當然,這兩種信仰方式並不截然分離,發願隨慈氏上生,往往同時發願隨彌勒下降。但從曆史上看,不同的信仰者,由于信仰動機、修行方式的不同,在信仰對象上確有明顯的差別。
玄奘是典型的彌勒上生信仰者。無論在他的發願文中,還是在彌勒禮贊文中,都未涉及彌勒下生、叁會度衆的內容。他一心歸敬的是現菩薩身的彌勒,而非佛身彌勒;至誠願生的淨土是睹史多天,並且是其內院。親侍彌勒,聞聽正法,速成正果是大師願生兜率的初衷,他把彌勒作爲智慧的化身而崇拜敬仰。所以在修法上,玄奘特重修習叁昧,以求得定自在。《瑜伽師地論》稱,叁地菩薩得定自在,處處淨土隨願往生。玄奘弟子、新羅僧元曉在彌勒經疏中指出,修彌勒法門者有叁個品級:上品之人修觀佛叁昧或修因忏悔行法,他們將以生身觐見彌勒;中品之人修觀佛叁昧或修清淨梵行,此身滅後,當往生兜率,得見彌勒;下品之人修各種善行,待此身滅後,依過去業力轉身,經幾度輪回才見到下生成佛的彌勒。由此可見,在元曉看來,觀佛叁昧比一切善行更重要,盡管“觀”、 “行”可以配合,但只有“觀”才能得到高級的果報,甚至可以以生身往返天地間,當下見彌勒。
從曆史上看,將彌勒上生信仰與撣法聯系在一起是大乘瑜伽行派的傳統。這樣一來,上生兜率天,除了需要對彌勒的虔誠信仰外,也得有深厚的佛學造詣和禅定功夫,所以彌勒信仰,特別是彌勒上生信仰多流行于曆代高僧大德中。這些高僧效法道安、玄獎,心儀彌勒,神馳兜率,勤修淨業,使彌勒淨土法門的法脈一直延續下來。近代的虛雲和尚、太虛大師也以倡導彌勒淨土法門而知名。先代大師歸敬彌勒的純誠,信念的專一,願心的至切,誠當爲我們後學所效法。
《玄奘與彌勒淨土信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