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楞伽經》中如來藏“無我”義(聶偉榮)▪P4

  ..續本文上一頁想的理解。緣起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諸法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這一點並無異議,問題是:世間諸法的生起有沒有本心的參與?如果有,那麼,毫無疑問,是承認本心的存在,反之,若本心的存在與世間諸法毫無幹涉,那麼,其存在也就有疑問了。

  筆者認爲諸法之生成(說“現起”也許更妥當一些),本心是有參與的。這是緣起理論的應有之義。不妨重新看看本經中所提到的緣起理論。

  在《楞伽經》卷二中提到: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疊、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複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雲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26]

  這裏提到兩種緣起,外緣起與內緣起,外緣起即是通常所說一件物事由種種條件湊合而成,如經文中所舉的瓶、席、芽等例子,分析這種緣起時一般不提及心、識等。但內緣起則不然,內緣起的基本前提就是諸法唯心所現,認爲衆生所覺知的一切法都是無明、貪愛之習氣、以前所作種種業等因素和合而現起。這裏應當說明,無明就是心的不明、對世間的錯誤認知等,實質即是衆生本心有無明的狀態,貪愛習氣是第八識中的識種子,以前所作的種種業同樣也是第八識的種子(第八識有存儲記憶之功能,種子不失,故對現在有影響),由此,習氣與業都是識的狀態,而由上分析,識是本心因無明而有,故而,衆生所覺知的一切事物,其緣起的根本即是本心。

  外緣起與內緣起說法雖然不同,但這種說法亦可破除對諸法實有的執著,且這種說法在衆生不了解諸法唯心所現的基礎上,順著其執著來破斥之,亦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同時,外緣法亦是緣起法的一種形象表現,可以由此理解內緣法。

  只是這種說法沒有進一步說明諸法的本質及根源,因此通常會認爲,諸法既然是各種條件湊合而成,那麼這些條件分解後還剩下什麼呢,或者是空無,或者承認有一個東西是不可分解的,如極微。外緣起之說法會引起這些爭論,內緣起則沒有這些問題,衆生所覺知的世間諸法本來就是本心有無明而起,破除無明,則沒有這些執著相現起之緣,回到本心,觀世間如幻,了知實相。

  從內緣起的角度來說明緣起,並非《楞伽》才有,事實上最爲通行的十二緣起亦是從心識角度來說明緣起法的,這裏不妨加以簡單說明。十二緣起之第一支,無明,即上文所說影響本心之無明,本心因無明而有八識及識種子;無明緣行,行即是第七識的運作,因第八識的識種子及無明的影響而有第七識的行;行緣識,第七識之運作使第八識之種子流出、現起,爲前六識之境界,故有前六識之運行,故說行緣識,此中識主要指前六識,但亦包含七、八識,前六識之現起須待七、八識故;識緣名色,名色即五蘊,由識對其境界進一步執著而有;名色緣六入,名色執著色法等,有所取之境,故亦須有能取之根(此爲精神身之勝義根,非肉身之浮塵根,此支尚未有肉身,待“生”支方有),此爲六入;六入緣觸,此精神身執著有根後進一步執著有能觸之功能,此爲識的進一步分化;觸緣受,由執著有能觸之功能複執著有能領納之功能,此爲受;受緣愛,因種種受而執著愛、非愛,愛有叁種,愛無色界或愛色界或愛欲界;愛緣取,與所愛的那一界起貪取;取緣有,貪取某一界後執該界某一道之境(六道)爲實有;有緣生,執爲實有後出生于該道,生緣老,老緣死。

  可以看出十二緣起的流轉其實主要是心的變化過程,其源頭即是本心。此義《大乘密嚴經》卷中有述: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複告螺髻梵天王言:“天主,心有八種或複有九,與無明俱,爲世間因。世間悉是心心法現,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流轉爲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動。天主,世間因緣有十二分,若根若境能生所生刹那壞滅,從于梵世至非非想皆因緣起,唯有如來離諸因緣。[27]

  此處提到“根本心堅固不動”即本心常住不變之義,此本心因無明而有八識或九識(第九識爲庵摩羅識,指較清淨的識),進一步執著則有十二緣起之各支。

  應該特別加以說明的是,無論從十二緣起還是《楞伽》中所說的內緣起來看,緣起都是本心有無明後才有,如果沒有無明,則沒有緣起,破除無明之後亦非屬緣起。緣起法是衆生所覺知的虛妄相的性質。這一點,在《楞伽經》卷二中表述爲:

  一切都無生 亦無因緣滅 于彼生滅中 而起因緣想……[28]

  此偈表明,在生滅法中才,說因緣,本心是出世間法,無生滅可得,故亦無因緣。

  此義在《瑜伽師地論》中亦有明確說明:

  問:“于無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轉依,當言是有,當言非有?”答:“當言是有。”問:“當言何相?”答:“無戲論相,又善清淨法界爲相。”問:“何因緣故當言是有?”答:“于有余依及無余依涅槃界中,此轉依性皆無動法,無動法故,先有後無不應道理。又此法性非衆緣生,無生無滅,然譬如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調柔之性,譬如虛空離雲霧性,是故轉依當言是有。”問:“當言是常,當言無常?”答:“當言是常。”問:“何因緣故當言是常?”答:“清淨真如之所顯故,非緣生故,無生滅故。” [29]

  這段說明證得涅槃時所得轉依性。轉依即是轉所依,衆生所依爲識,破除無明後,即轉所依之識爲智。識是世間法,故有生滅緣起。智是出世間法,離于戲論,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離常或無常,故非緣起(此處說此無戲論之清淨體爲有、爲常等當是破除空無、無常之執而說)。

  嚴格說來,轉依並非單指本心,亦包括轉識種子爲智種子而成的那一部分,識種子非衆生本有之常住清淨體,故轉識種子爲智種子不可說是回複,而是修成、後得。但此處所提到的法性,用水澄清之性,虛空離雲霧性等來說明,都有“回複本性”的意味,故此處或單指轉依體中本心這一部分亦未可知。

  不管是本心還是轉識種子而來的智種子,都已無無明,故都是出世間法,不生不滅,非緣起法。

  事實上,當說“如來藏在衆生身中常住不變”時,即表明如來藏非緣起法,緣起法是不會常住不變的。

  空性的思想與緣起論密切相關,這一問題牽涉甚廣,在此只作簡單說明。如前所述,對緣起的理解若只從外緣起的角度來理解,則相應地,空性常被理解爲這些諸法外緣分離後的狀態。諸法之外緣皆分離,則空無所有,故言體性是空,這樣理解的空只有否定意義,只是否定衆生所知之法爲實有。此種空實即是常人所知之空無,還是世間法,非出世間法。若從內緣起的角度,則較易理解空性的真正含義即是清淨本體,即是本心。本心無一切妄執之相,故亦可以空名之;本心因無明故妄起世間種種法,故世間之法體性即是此本心,即是空性。

  諸多經論所說之因緣,實多指內因緣,所說之空,亦多指空性、本心。如龍樹菩薩之名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爲中道義”此句意爲世間一切現象,由因緣所生,其體性是空性、本心,其相是假名,當下觀體爲空性、相爲假名,即是中道[30]。依筆者看來,此處所說之因緣若從內因緣的角度來理解,就不會把空誤認爲空無,而是空性、本心。事實上,在《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中破四緣,若不取青目注解[31],而參照龍樹菩薩的另一著作《十二門論》,則可知此處說因緣亦指內因緣:

  衆緣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衆緣亦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外因緣者,如泥團、轉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縷繩、機杼、識師等和合故有疊生,又如治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鑽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當知外緣等法皆亦如是。內因緣者,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後生。如是內外諸法,皆從衆緣生,從衆緣生故,即非是無性耶。[32]

  此處明確提到內、外兩種因緣,並以內因緣說明十二因緣。前面提到,外、內兩種因緣並不矛盾,外因緣也可以就著衆生已有的執著來破斥其執著,但內因緣則更深刻地表明了諸法唯心所現的本質,並且從這個角度理解緣起,空性,可以避免把空性誤爲空無。

  由這個角度來理解《中論·觀因緣品第一》,可知此品當是說明四種緣起都是妄心生滅而有,非有真實自性,若就本心而言,是無緣起的,故論中雲:“如諸佛所說,真實微妙法,于此無緣法,雲何有緣緣?” [33]。真實微妙法,即是清淨本體,此清淨本體與緣起無涉。《中論》一開始即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34],蓋生滅、來去、一異、動靜屬有爲法,清淨本體屬無爲法,故無生滅等種種相。此亦即《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義。

  結語

  由上可看出,如來藏思想因爲承認有一個清淨本體,易于同外道之“我”相混同,但正如有些學者所說,如來藏思想雖有“梵我”論色彩,但絕非“梵我”論[35]。如來藏思想與外道的“我”見的相似只是表面上的。具體的理由,如前文所說,如來藏思想實質是諸法唯心所現的思想,以諸法唯心所現的角度來看,衆生所覺知的世間諸法,是如來藏因無明而起的虛妄相,只是衆生錯誤的認知,並無真實自性。在這一思想背景下,諸法如幻,不會有“我”這樣一個實體概念,“我”本身即是衆生執著外境實有才有的概念。從根本上說,如來藏是不可言說的,衆生一切言說都因執著而起,都在虛妄相中,故說如來藏是“我”還是“無我”都不適合,只有佛破除無明之後,針對衆生的執著,方可說如來藏是“我”或“無我”。

  最後須說明的是,“無我”之如來藏雖爲衆生本有,但衆生因無明的關系,無法顯現此如來藏,只有依照佛教中所說的一些特定方法破除無明,方能證知此如來藏。這一過程中,破除的無明有層次之分,所證得的無我之境也相應有所不同。較常見者,如《楞伽經》所說之“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但這一部分已屬佛教中修行實踐的內容,在此不作過多論述。

  【注釋】

  [1] 這只是一種大略的說法,事實上,如來藏類經典亦有提到轉識成智,唯識類經典亦有提到回複真如、本體等。此兩者毋甯說是同一種思想的兩個方面,只是經典中論述似各有側重。

  [2] 傑米•霍巴德、保羅•史萬森主編,龔隽、馮煥珍、周貴華、劉景聯等譯,《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第17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 松本史郎著,肖平、楊金萍譯,《緣起與空——如來藏思想批判》,第18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傑米•霍巴德、保羅•史萬森主編,龔隽、馮煥珍、周貴華、劉景聯等譯,《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第105——1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 同上,頁185.

  [6] 同上,頁189——頁210.

  [7]周貴華《“基體說”之“基體”概念與如來藏、唯識思想中之dhātu 類概念》。《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

  [8] 《楞伽經》卷二,《大正藏》第16冊,第 489頁上、中。

  [9]釋德清《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叁,《卍續藏經》第17冊,第367頁上。

  [10]《楞伽經》卷一,《大正藏》第16冊,第483頁中。

  [11]《大乘入楞伽經》卷一,《大正藏》第16冊,第593頁下。

  [12] 寶臣《大乘入楞伽經注》卷二,《卍續藏經》第17卷,第24頁中。

  [13]《成唯識論》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3頁中。

  [14] 《成唯識論》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3頁中。

  [15] 《楞伽經》卷叁,《大正藏》第16冊,第503頁中、下。

  [16] 《楞伽經》卷叁,《大正藏》第16冊,第503頁下

  [17] 《楞伽經》卷四,《大正藏》第16冊,第510頁中。

  [18] 《大乘密嚴經》卷中,《大正藏》第16冊,第732頁上、中。

  [19] 《摩诃止觀》卷五(上),《大正藏》第46冊,第54頁上。

  [20] 《觀音玄義記》卷二《大正藏》第34冊,第905頁中。

  [21]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第35冊,第62頁下——第63頁上。

  [22] 《楞伽經》卷叁,《大正藏》第16冊,第499頁中。

  [23] 《楞伽經》卷叁,《大正藏》第16冊,第499頁上、中。

  [24] 此句《楞伽經》四卷本頗有歧義,七卷本中作:不了諸法惟心所現,以不了故,見有外法刹那無常展轉差別,蘊界處相,相續流轉起已還滅,虛妄分別,離文字相亦成壞者。

  [25] 《五燈會元》卷五,第256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

  [26] 《楞伽經》卷叁,《大正藏》第16冊,第490頁上。

  [27] 《大乘密嚴經》卷中,《大正藏》第16冊,第734頁上。

  [28] 《楞伽經》卷二,《大正藏》第16冊,第490頁中。

  [29]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大正藏》第30冊,第748頁中。

  [30] 此解釋引自《中觀、唯識與如來藏論的爭議于統一》,紫虛居士、紫雲居士著,《藥師山通訊》第50期。

  [31] 鸠摩羅什譯《中論》時將青目之注解一並譯出,今人理解《中論》多據青目釋,但其注解是否就是龍樹菩薩之原義,尚存疑問,後人多有不認同青目注者,如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卷第一》中雲:智者《觀心論》雲:“歸命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疑者雲:“《中論》遣蕩,《止觀》建立,雲何得同?”“然天竺注論凡七十家,不應是青目而非諸師。又,《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雲雲”。”

  [32] 《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卷,第159頁下——第160頁上。

  [33] 《中論》卷一,《大正藏》第30卷,第3頁中。

  [34] 《中論》卷一,《大正藏》第30卷,第1頁中。

  [35] 周貴華《“基體說”之“基體”概念與如來藏、唯識思想中之dhātu 類概念》。《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

  原載《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3期。

  

《略述《楞伽經》中如來藏“無我”義(聶偉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