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聂伟荣)▪P4

  ..续本文上一页想的理解。缘起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诸法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这一点并无异议,问题是:世间诸法的生起有没有本心的参与?如果有,那么,毫无疑问,是承认本心的存在,反之,若本心的存在与世间诸法毫无干涉,那么,其存在也就有疑问了。

  笔者认为诸法之生成(说“现起”也许更妥当一些),本心是有参与的。这是缘起理论的应有之义。不妨重新看看本经中所提到的缘起理论。

  在《楞伽经》卷二中提到: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26]

  这里提到两种缘起,外缘起与内缘起,外缘起即是通常所说一件物事由种种条件凑合而成,如经文中所举的瓶、席、芽等例子,分析这种缘起时一般不提及心、识等。但内缘起则不然,内缘起的基本前提就是诸法唯心所现,认为众生所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无明、贪爱之习气、以前所作种种业等因素和合而现起。这里应当说明,无明就是心的不明、对世间的错误认知等,实质即是众生本心有无明的状态,贪爱习气是第八识中的识种子,以前所作的种种业同样也是第八识的种子(第八识有存储记忆之功能,种子不失,故对现在有影响),由此,习气与业都是识的状态,而由上分析,识是本心因无明而有,故而,众生所觉知的一切事物,其缘起的根本即是本心。

  外缘起与内缘起说法虽然不同,但这种说法亦可破除对诸法实有的执着,且这种说法在众生不了解诸法唯心所现的基础上,顺着其执着来破斥之,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外缘法亦是缘起法的一种形象表现,可以由此理解内缘法。

  只是这种说法没有进一步说明诸法的本质及根源,因此通常会认为,诸法既然是各种条件凑合而成,那么这些条件分解后还剩下什么呢,或者是空无,或者承认有一个东西是不可分解的,如极微。外缘起之说法会引起这些争论,内缘起则没有这些问题,众生所觉知的世间诸法本来就是本心有无明而起,破除无明,则没有这些执着相现起之缘,回到本心,观世间如幻,了知实相。

  从内缘起的角度来说明缘起,并非《楞伽》才有,事实上最为通行的十二缘起亦是从心识角度来说明缘起法的,这里不妨加以简单说明。十二缘起之第一支,无明,即上文所说影响本心之无明,本心因无明而有八识及识种子;无明缘行,行即是第七识的运作,因第八识的识种子及无明的影响而有第七识的行;行缘识,第七识之运作使第八识之种子流出、现起,为前六识之境界,故有前六识之运行,故说行缘识,此中识主要指前六识,但亦包含七、八识,前六识之现起须待七、八识故;识缘名色,名色即五蕴,由识对其境界进一步执着而有;名色缘六入,名色执着色法等,有所取之境,故亦须有能取之根(此为精神身之胜义根,非肉身之浮尘根,此支尚未有肉身,待“生”支方有),此为六入;六入缘触,此精神身执着有根后进一步执着有能触之功能,此为识的进一步分化;触缘受,由执着有能触之功能复执着有能领纳之功能,此为受;受缘爱,因种种受而执着爱、非爱,爱有三种,爱无色界或爱色界或爱欲界;爱缘取,与所爱的那一界起贪取;取缘有,贪取某一界后执该界某一道之境(六道)为实有;有缘生,执为实有后出生于该道,生缘老,老缘死。

  可以看出十二缘起的流转其实主要是心的变化过程,其源头即是本心。此义《大乘密严经》卷中有述: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螺髻梵天王言:“天主,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天主,世间因缘有十二分,若根若境能生所生刹那坏灭,从于梵世至非非想皆因缘起,唯有如来离诸因缘。[27]

  此处提到“根本心坚固不动”即本心常住不变之义,此本心因无明而有八识或九识(第九识为庵摩罗识,指较清净的识),进一步执着则有十二缘起之各支。

  应该特别加以说明的是,无论从十二缘起还是《楞伽》中所说的内缘起来看,缘起都是本心有无明后才有,如果没有无明,则没有缘起,破除无明之后亦非属缘起。缘起法是众生所觉知的虚妄相的性质。这一点,在《楞伽经》卷二中表述为:

  一切都无生 亦无因缘灭 于彼生灭中 而起因缘想……[28]

  此偈表明,在生灭法中才,说因缘,本心是出世间法,无生灭可得,故亦无因缘。

  此义在《瑜伽师地论》中亦有明确说明: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转依,当言是有,当言非有?”答:“当言是有。”问:“当言何相?”答:“无戏论相,又善清净法界为相。”问:“何因缘故当言是有?”答:“于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界中,此转依性皆无动法,无动法故,先有后无不应道理。又此法性非众缘生,无生无灭,然譬如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调柔之性,譬如虚空离云雾性,是故转依当言是有。”问:“当言是常,当言无常?”答:“当言是常。”问:“何因缘故当言是常?”答:“清净真如之所显故,非缘生故,无生灭故。” [29]

  这段说明证得涅槃时所得转依性。转依即是转所依,众生所依为识,破除无明后,即转所依之识为智。识是世间法,故有生灭缘起。智是出世间法,离于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离常或无常,故非缘起(此处说此无戏论之清净体为有、为常等当是破除空无、无常之执而说)。

  严格说来,转依并非单指本心,亦包括转识种子为智种子而成的那一部分,识种子非众生本有之常住清净体,故转识种子为智种子不可说是回复,而是修成、后得。但此处所提到的法性,用水澄清之性,虚空离云雾性等来说明,都有“回复本性”的意味,故此处或单指转依体中本心这一部分亦未可知。

  不管是本心还是转识种子而来的智种子,都已无无明,故都是出世间法,不生不灭,非缘起法。

  事实上,当说“如来藏在众生身中常住不变”时,即表明如来藏非缘起法,缘起法是不会常住不变的。

  空性的思想与缘起论密切相关,这一问题牵涉甚广,在此只作简单说明。如前所述,对缘起的理解若只从外缘起的角度来理解,则相应地,空性常被理解为这些诸法外缘分离后的状态。诸法之外缘皆分离,则空无所有,故言体性是空,这样理解的空只有否定意义,只是否定众生所知之法为实有。此种空实即是常人所知之空无,还是世间法,非出世间法。若从内缘起的角度,则较易理解空性的真正含义即是清净本体,即是本心。本心无一切妄执之相,故亦可以空名之;本心因无明故妄起世间种种法,故世间之法体性即是此本心,即是空性。

  诸多经论所说之因缘,实多指内因缘,所说之空,亦多指空性、本心。如龙树菩萨之名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此句意为世间一切现象,由因缘所生,其体性是空性、本心,其相是假名,当下观体为空性、相为假名,即是中道[30]。依笔者看来,此处所说之因缘若从内因缘的角度来理解,就不会把空误认为空无,而是空性、本心。事实上,在《中论·观因缘品第一》中破四缘,若不取青目注解[31],而参照龙树菩萨的另一著作《十二门论》,则可知此处说因缘亦指内因缘:

  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绳、机杼、识师等和合故有叠生,又如治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钻摇、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从众缘生故,即非是无性耶。[32]

  此处明确提到内、外两种因缘,并以内因缘说明十二因缘。前面提到,外、内两种因缘并不矛盾,外因缘也可以就着众生已有的执着来破斥其执着,但内因缘则更深刻地表明了诸法唯心所现的本质,并且从这个角度理解缘起,空性,可以避免把空性误为空无。

  由这个角度来理解《中论·观因缘品第一》,可知此品当是说明四种缘起都是妄心生灭而有,非有真实自性,若就本心而言,是无缘起的,故论中云:“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33]。真实微妙法,即是清净本体,此清净本体与缘起无涉。《中论》一开始即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34],盖生灭、来去、一异、动静属有为法,清净本体属无为法,故无生灭等种种相。此亦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义。

  结语

  由上可看出,如来藏思想因为承认有一个清净本体,易于同外道之“我”相混同,但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如来藏思想虽有“梵我”论色彩,但绝非“梵我”论[35]。如来藏思想与外道的“我”见的相似只是表面上的。具体的理由,如前文所说,如来藏思想实质是诸法唯心所现的思想,以诸法唯心所现的角度来看,众生所觉知的世间诸法,是如来藏因无明而起的虚妄相,只是众生错误的认知,并无真实自性。在这一思想背景下,诸法如幻,不会有“我”这样一个实体概念,“我”本身即是众生执着外境实有才有的概念。从根本上说,如来藏是不可言说的,众生一切言说都因执着而起,都在虚妄相中,故说如来藏是“我”还是“无我”都不适合,只有佛破除无明之后,针对众生的执着,方可说如来藏是“我”或“无我”。

  最后须说明的是,“无我”之如来藏虽为众生本有,但众生因无明的关系,无法显现此如来藏,只有依照佛教中所说的一些特定方法破除无明,方能证知此如来藏。这一过程中,破除的无明有层次之分,所证得的无我之境也相应有所不同。较常见者,如《楞伽经》所说之“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但这一部分已属佛教中修行实践的内容,在此不作过多论述。

  【注释】

  [1] 这只是一种大略的说法,事实上,如来藏类经典亦有提到转识成智,唯识类经典亦有提到回复真如、本体等。此两者毋宁说是同一种思想的两个方面,只是经典中论述似各有侧重。

  [2] 杰米•霍巴德、保罗•史万森主编,龚隽、冯焕珍、周贵华、刘景联等译,《修剪菩提树——“批判佛教的风暴”》,第1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 松本史郎著,肖平、杨金萍译,《缘起与空——如来藏思想批判》,第1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杰米•霍巴德、保罗•史万森主编,龚隽、冯焕珍、周贵华、刘景联等译,《修剪菩提树——“批判佛教的风暴”》,第105——1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 同上,页185.

  [6] 同上,页189——页210.

  [7]周贵华《“基体说”之“基体”概念与如来藏、唯识思想中之dhātu 类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2期。

  [8] 《楞伽经》卷二,《大正藏》第16册,第 489页上、中。

  [9]释德清《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三,《卍续藏经》第17册,第367页上。

  [10]《楞伽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483页中。

  [11]《大乘入楞伽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593页下。

  [12] 宝臣《大乘入楞伽经注》卷二,《卍续藏经》第17卷,第24页中。

  [13]《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页中。

  [14] 《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页中。

  [15] 《楞伽经》卷三,《大正藏》第16册,第503页中、下。

  [16] 《楞伽经》卷三,《大正藏》第16册,第503页下

  [17] 《楞伽经》卷四,《大正藏》第16册,第510页中。

  [18] 《大乘密严经》卷中,《大正藏》第16册,第732页上、中。

  [19] 《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第46册,第54页上。

  [20] 《观音玄义记》卷二《大正藏》第34册,第905页中。

  [21]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三(下),《大正藏》第35册,第62页下——第63页上。

  [22] 《楞伽经》卷三,《大正藏》第16册,第499页中。

  [23] 《楞伽经》卷三,《大正藏》第16册,第499页上、中。

  [24] 此句《楞伽经》四卷本颇有歧义,七卷本中作:不了诸法惟心所现,以不了故,见有外法刹那无常展转差别,蕴界处相,相续流转起已还灭,虚妄分别,离文字相亦成坏者。

  [25] 《五灯会元》卷五,第25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26] 《楞伽经》卷三,《大正藏》第16册,第490页上。

  [27] 《大乘密严经》卷中,《大正藏》第16册,第734页上。

  [28] 《楞伽经》卷二,《大正藏》第16册,第490页中。

  [29]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大正藏》第30册,第748页中。

  [30] 此解释引自《中观、唯识与如来藏论的争议于统一》,紫虚居士、紫云居士着,《药师山通讯》第50期。

  [31] 鸠摩罗什译《中论》时将青目之注解一并译出,今人理解《中论》多据青目释,但其注解是否就是龙树菩萨之原义,尚存疑问,后人多有不认同青目注者,如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第一》中云:智者《观心论》云:“归命龙树师”,验知龙树是高祖师也。疑者云:“《中论》遣荡,《止观》建立,云何得同?”“然天竺注论凡七十家,不应是青目而非诸师。又,《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云云”。”

  [32] 《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卷,第159页下——第160页上。

  [33] 《中论》卷一,《大正藏》第30卷,第3页中。

  [34] 《中论》卷一,《大正藏》第30卷,第1页中。

  [35] 周贵华《“基体说”之“基体”概念与如来藏、唯识思想中之dhātu 类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2期。

  原载《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

  

《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聂伟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