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客尘而起之相,而是本心中的种种相。本心无无明,故一切相皆真实、恒常。事实上,一切相皆是源自本心,本自清净,相实际上是本心的一种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相都是真相,只不过众生有无明,对此本真之实相起种种执着,故有种种妄相。
本真之相虽是本心之体现,但相的现起有待因缘(众生心中并非总是有一切相现起故),故而本心亦有无相的一面,此无相的一面即是作为本体的空,相与空的关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非相外另有一空,亦非空外另有相,空相不二。相之现起与否亦非生灭,只是现与不现,因本心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相之故。
此种本真之相由清净本心而生,故属实相,这在经中表现为种种真实之妙相,此在《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大乘密严经》等有广泛说明。此真实之相非众生有无明时可知,须待众生破除无明方可了知。如在《大乘密严经》中提到:
时螺髻梵王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当何所作,而能速诣密严佛土?”佛告之言:“汝可退还。所以者何?密严佛国观行之境,得正定人之所住处,于诸佛刹最胜无比,非有色者所能往诣。” [18]
密严佛土为佛所成之净土,惟心清净者能见之,螺髻梵王住于色界,对“色”尚有执着,未破此种无明,故不得见清净佛土。
《楞伽经》中,此真相通常表述为“一切法如幻梦”、“一切法不生”等,了知此如幻之相则是“觉自心现量”。
本有之相虽然真实,但此真实只是意味着无无明,非妄想,清净本然,并非如常人所认为的外境实有之义,外境实有是因无明而起的虚妄相。此本有之相是心相,心无质碍方所,随缘应化,故以如幻喻之。
中国佛教各宗派于这种本真之相亦多有说明。
常见者如《坛经》所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皆是自心本有种种真相之义。
天台宗之性具思想,其基本点似亦指本性(本心)中具一切法。如智者大师云: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19]
一念心具三千,指一念心之体具三千世界。亦是本心具一切法之意。
更明显的,天台后学知礼云:
“夫一切法不出善恶,皆性本具,非适今有。” [20]
此为性具善恶之说。本心具一切法,故亦有恶法,但清净心于善恶之相皆不执为实有,故皆如幻。
华严宗论法界缘起,于本有之相亦有提及,华严二祖智俨云:
言本有者,缘起本实,体离谓情,法界显然,三世不动。故《性起》云:众生心中有微尘经卷,有菩提大树,众圣共证。人证前后不同,其树不分别异,故知本有。[21]
这段是叙述法界缘起之净分缘起的一部分,本有即指本心为众生本具,“法界显然,三世不动”、众生本有之“微尘经卷”等都与本有之相有关。
至此或可进一步说明如来藏“无我”义。由前所述,如来藏即众生本心,本心可体现为空(空性,非空无)或相,此两者为一体之两面。就相而言,此本心本具世间出世间一切相,此本具之相皆是心相。相即是心,心即是空,空即是相。相即是心,故相皆如幻;心即是相,故心非森罗万相之外别有一物;相、心皆空,则相、心皆属不可思议之境。如幻故非实体,不异故非在众相之外,不可思议故非世间之“我”。
众生之虚妄相与本心不可说一体两面之关系,但此虚妄相亦不离本心。如上所述,本心有无明,则其本有妙菜单现为八识之功能,并衍生虚妄之识种子(如镜中之像,但众生会执为实有),复因种种因缘而有众生之虚妄相。因此,虚妄之相与本有之相实质都是本心的一种表现,本有之相是本心无无明之本真状态,虚妄之相则是本心有无明时的状态。此种关系,简单地说,即是由本心而有八识,由八识而有种种虚妄相。识即是相,相即是识;识不离心(本心),心不离识(有无明时如此)。故而本心亦非在妄相之外,此义《楞严》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时有详述。
归纳以上分析,或可说明如来藏之“无我”:
(1)、一切法如幻故无我。诸法唯心所现,如梦如幻,本不存在凡夫所设想的“实体”。一般人所说实体概念的背后是凡夫对外境实有的执着。凡夫执着外境等实有,以此心测度如来藏,亦认为如来藏为“实体”,而如来藏非实体,故云无我。
(2)不异众相故无我。如来藏非在众相之外,与世间出世间种种相非生与所生之关系。本真之相为本心中本有,待缘而现起,其现起不过由本心空性的一面转为有相的一面,故不可说生与所生(实际当是本有之清净种子遇缘而形成种种相,缘灭则回复本有清净种子之状态,此义有另文说明)。虚妄之相是众生有无明,对本真之相有执着而起,如本真之相的影像,依识种子而有,故亦非由本心所生。要言之,虚妄之相是本心有无明而起的错误觉知,本真之相是由清净种子而起的如实之相。两者是本心的表现而非由本心所生。这一点与外道的“常作者”(恒常、能造作、生出万物者)不同。
(3)、不可思议故无我。世间一切思议、言说都是由八识而生,本心非八识之境界,须待八识之无明破除之后,方能证悟本心,故本心离于思议、非世间言说可说。说如来藏“我”与“无我”皆是假名而已,非真有世间言说中“我”或“无我”的所指,为破“我”之执,故说如来藏“无我”。
4、对“无我”的两种错误认识
佛在经中特别强调,阐明如来藏要注意避免两个误区,一为“有”见,一为“无”见,如上引经文中所说“二边妄想所不能转”此处二边即是有与无两边。在《楞伽经》卷三中对有边与无边亦有所论述,如偈云:
有无是二边 乃至心境界 净除彼境界 平等心寂灭
无取境界性 灭非无所有 有事悉如如 如贤圣境界……[22]
此处未全引其偈文,但意思已大体明了。其中“无取境界性”,破有见,意为勿执取虚妄之境;“灭非无所有”,破无见,意为寂灭之境非空无;“有事悉如如”,说无执着的本真之境。
在这段偈文的前面另有一大段长行,详细论述“有”见与“无”见。有见,简单地说,即是认为有一个实体能生世间诸法,世间诸法亦是实有(“云何有见,谓实有因而生诸法,非不实有;实有诸法从因缘生,非无法生”)。无见,领受贪嗔痴法后,认为此贪嗔痴法(有贪嗔痴而现之尘境)是有亦是无。
这两者当中,“有”见即是上文所说外道之有“常作者”的看法,这种看法同时也执着诸法实有。世尊认为这些都是妄想心的执着,除去这些执着,则可如平等寂灭之境。
与“有”见相比,“无”见与“无我”义更容易混同,且对修行似更有危害,故世尊在长行中详细破除“无”见。其文如下: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所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悕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坏者。[23]
“无”见者先领受贪嗔痴法后,后又计着其是有亦是无。此即不觉贪嗔痴法等只是本心因无明而起的执着相,非实有自性,若破除无明,即可了知如幻。此贪嗔痴法非内非外,与本心不一不异(由本心起故不异,带无明故不一),体性如幻(“无身故,无取故”)。佛声闻缘觉即是回复本心(“自性解脱”),了知诸法如幻,能缚所缚亦皆如幻。“无”见者则计着诸法为空无,既无本心亦无本心中一切如幻之相(“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所有相”)。修行者若以此“空无”为究竟即是“无所有增上慢人”。
“无”见之错误,要言之,即执着种种相(“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诸法唯心所现(“不知自心现量”),见到外境无常变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进而执着不可言说之本心为空无(“离文字相妄想是名坏者” [24])。
后禅宗一段公案似亦与此有关:
僧问:“如何是解脱?”
答:“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
答:“谁将生死与汝?” [25]
此是石头希迁与僧人的一段对话。在对话中,“汝”指清净本体,亦即众生之本心。这个本体,就其本身而言,常住不变,本自清净,自在无碍,既不被缚亦不被染。此清净本体不可坏,非有无,但众生执着有无之见,对此非有无之本体亦横生计着,或执为有或执为无。故而对话中僧人问何谓“涅槃”、“净土”、“解脱”等,其疑问之背后或执“涅槃”、“净土”等为实有,或执贪嗔痴法亦为实有,消除无明,则执贪嗔痴法为实无,故而有缚解之说。实则缚解只是一种比喻,用以说明心之转变,心之转变何者为“有”,何者为“无”?且世间之“有无”亦是执着,若无执着即无”有无”,空性之境界无无明亦无执着,故不可言“有无”。
5、“无我”义与缘起论的关系
否定本心的存在,除了上述之“无”见外,另外有种观点实际上也是否定本心的存在。这种观点基于对缘起思…
《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聂伟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