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客塵而起之相,而是本心中的種種相。本心無無明,故一切相皆真實、恒常。事實上,一切相皆是源自本心,本自清淨,相實際上是本心的一種體現。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相都是真相,只不過衆生有無明,對此本真之實相起種種執著,故有種種妄相。
本真之相雖是本心之體現,但相的現起有待因緣(衆生心中並非總是有一切相現起故),故而本心亦有無相的一面,此無相的一面即是作爲本體的空,相與空的關系是一體兩面的關系,非相外另有一空,亦非空外另有相,空相不二。相之現起與否亦非生滅,只是現與不現,因本心具足世間出世間一切相之故。
此種本真之相由清淨本心而生,故屬實相,這在經中表現爲種種真實之妙相,此在《華嚴經》、《妙法蓮花經》、《大乘密嚴經》等有廣泛說明。此真實之相非衆生有無明時可知,須待衆生破除無明方可了知。如在《大乘密嚴經》中提到:
時螺髻梵王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當何所作,而能速詣密嚴佛土?”佛告之言:“汝可退還。所以者何?密嚴佛國觀行之境,得正定人之所住處,于諸佛刹最勝無比,非有色者所能往詣。” [18]
密嚴佛土爲佛所成之淨土,惟心清淨者能見之,螺髻梵王住于色界,對“色”尚有執著,未破此種無明,故不得見清淨佛土。
《楞伽經》中,此真相通常表述爲“一切法如幻夢”、“一切法不生”等,了知此如幻之相則是“覺自心現量”。
本有之相雖然真實,但此真實只是意味著無無明,非妄想,清淨本然,並非如常人所認爲的外境實有之義,外境實有是因無明而起的虛妄相。此本有之相是心相,心無質礙方所,隨緣應化,故以如幻喻之。
中國佛教各宗派于這種本真之相亦多有說明。
常見者如《壇經》所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皆是自心本有種種真相之義。
天臺宗之性具思想,其基本點似亦指本性(本心)中具一切法。如智者大師雲: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19]
一念心具叁千,指一念心之體具叁千世界。亦是本心具一切法之意。
更明顯的,天臺後學知禮雲:
“夫一切法不出善惡,皆性本具,非適今有。” [20]
此爲性具善惡之說。本心具一切法,故亦有惡法,但清淨心于善惡之相皆不執爲實有,故皆如幻。
華嚴宗論法界緣起,于本有之相亦有提及,華嚴二祖智俨雲:
言本有者,緣起本實,體離謂情,法界顯然,叁世不動。故《性起》雲:衆生心中有微塵經卷,有菩提大樹,衆聖共證。人證前後不同,其樹不分別異,故知本有。[21]
這段是敘述法界緣起之淨分緣起的一部分,本有即指本心爲衆生本具,“法界顯然,叁世不動”、衆生本有之“微塵經卷”等都與本有之相有關。
至此或可進一步說明如來藏“無我”義。由前所述,如來藏即衆生本心,本心可體現爲空(空性,非空無)或相,此兩者爲一體之兩面。就相而言,此本心本具世間出世間一切相,此本具之相皆是心相。相即是心,心即是空,空即是相。相即是心,故相皆如幻;心即是相,故心非森羅萬相之外別有一物;相、心皆空,則相、心皆屬不可思議之境。如幻故非實體,不異故非在衆相之外,不可思議故非世間之“我”。
衆生之虛妄相與本心不可說一體兩面之關系,但此虛妄相亦不離本心。如上所述,本心有無明,則其本有妙菜單現爲八識之功能,並衍生虛妄之識種子(如鏡中之像,但衆生會執爲實有),複因種種因緣而有衆生之虛妄相。因此,虛妄之相與本有之相實質都是本心的一種表現,本有之相是本心無無明之本真狀態,虛妄之相則是本心有無明時的狀態。此種關系,簡單地說,即是由本心而有八識,由八識而有種種虛妄相。識即是相,相即是識;識不離心(本心),心不離識(有無明時如此)。故而本心亦非在妄相之外,此義《楞嚴》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時有詳述。
歸納以上分析,或可說明如來藏之“無我”:
(1)、一切法如幻故無我。諸法唯心所現,如夢如幻,本不存在凡夫所設想的“實體”。一般人所說實體概念的背後是凡夫對外境實有的執著。凡夫執著外境等實有,以此心測度如來藏,亦認爲如來藏爲“實體”,而如來藏非實體,故雲無我。
(2)不異衆相故無我。如來藏非在衆相之外,與世間出世間種種相非生與所生之關系。本真之相爲本心中本有,待緣而現起,其現起不過由本心空性的一面轉爲有相的一面,故不可說生與所生(實際當是本有之清淨種子遇緣而形成種種相,緣滅則回複本有清淨種子之狀態,此義有另文說明)。虛妄之相是衆生有無明,對本真之相有執著而起,如本真之相的影像,依識種子而有,故亦非由本心所生。要言之,虛妄之相是本心有無明而起的錯誤覺知,本真之相是由清淨種子而起的如實之相。兩者是本心的表現而非由本心所生。這一點與外道的“常作者”(恒常、能造作、生出萬物者)不同。
(3)、不可思議故無我。世間一切思議、言說都是由八識而生,本心非八識之境界,須待八識之無明破除之後,方能證悟本心,故本心離于思議、非世間言說可說。說如來藏“我”與“無我”皆是假名而已,非真有世間言說中“我”或“無我”的所指,爲破“我”之執,故說如來藏“無我”。
4、對“無我”的兩種錯誤認識
佛在經中特別強調,闡明如來藏要注意避免兩個誤區,一爲“有”見,一爲“無”見,如上引經文中所說“二邊妄想所不能轉”此處二邊即是有與無兩邊。在《楞伽經》卷叁中對有邊與無邊亦有所論述,如偈雲:
有無是二邊 乃至心境界 淨除彼境界 平等心寂滅
無取境界性 滅非無所有 有事悉如如 如賢聖境界……[22]
此處未全引其偈文,但意思已大體明了。其中“無取境界性”,破有見,意爲勿執取虛妄之境;“滅非無所有”,破無見,意爲寂滅之境非空無;“有事悉如如”,說無執著的本真之境。
在這段偈文的前面另有一大段長行,詳細論述“有”見與“無”見。有見,簡單地說,即是認爲有一個實體能生世間諸法,世間諸法亦是實有(“雲何有見,謂實有因而生諸法,非不實有;實有諸法從因緣生,非無法生”)。無見,領受貪嗔癡法後,認爲此貪嗔癡法(有貪嗔癡而現之塵境)是有亦是無。
這兩者當中,“有”見即是上文所說外道之有“常作者”的看法,這種看法同時也執著諸法實有。世尊認爲這些都是妄想心的執著,除去這些執著,則可如平等寂滅之境。
與“有”見相比,“無”見與“無我”義更容易混同,且對修行似更有危害,故世尊在長行中詳細破除“無”見。其文如下:
“……大慧,雲何世間依無?謂受貪恚癡性已,然後妄想計著貪恚癡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靜,故謂諸如來聲聞緣覺不取貪恚癡性爲有爲無。大慧,此中何等爲壞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貪恚癡性,後不複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貪恚癡性非性爲壞者,于聲聞緣覺及佛亦是壞者。所以者何?謂內外不可得故,煩惱性異不異故。大慧,貪恚癡若內若外不可得,貪恚癡性無身故,無取故,非佛聲聞緣覺是壞者,佛聲聞緣覺自性解脫故,縛與縛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縛者,應有縛,是縛因故。大慧,如是說壞者,是名無所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說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大慧,無所有增上慢者,是名爲壞,墮自共相見悕望,不知自心現量,見外性無常刹那展轉壞,陰界入相續流注變滅,離文字相妄想是名壞者。[23]
“無”見者先領受貪嗔癡法後,後又計著其是有亦是無。此即不覺貪嗔癡法等只是本心因無明而起的執著相,非實有自性,若破除無明,即可了知如幻。此貪嗔癡法非內非外,與本心不一不異(由本心起故不異,帶無明故不一),體性如幻(“無身故,無取故”)。佛聲聞緣覺即是回複本心(“自性解脫”),了知諸法如幻,能縛所縛亦皆如幻。“無”見者則計著諸法爲空無,既無本心亦無本心中一切如幻之相(“如是說壞者,是名無所有相”)。修行者若以此“空無”爲究竟即是“無所有增上慢人”。
“無”見之錯誤,要言之,即執著種種相(“墮自共相見希望”),不知諸法唯心所現(“不知自心現量”),見到外境無常變壞(“見外性無常刹那展轉壞,陰界入相續流注變滅”),進而執著不可言說之本心爲空無(“離文字相妄想是名壞者” [24])。
後禅宗一段公案似亦與此有關:
僧問:“如何是解脫?”
答:“誰縛汝?”
問:“如何是淨土?”
答:“誰垢汝?”
問:“如何是涅槃?”
答:“誰將生死與汝?” [25]
此是石頭希遷與僧人的一段對話。在對話中,“汝”指清淨本體,亦即衆生之本心。這個本體,就其本身而言,常住不變,本自清淨,自在無礙,既不被縛亦不被染。此清淨本體不可壞,非有無,但衆生執著有無之見,對此非有無之本體亦橫生計著,或執爲有或執爲無。故而對話中僧人問何謂“涅槃”、“淨土”、“解脫”等,其疑問之背後或執“涅槃”、“淨土”等爲實有,或執貪嗔癡法亦爲實有,消除無明,則執貪嗔癡法爲實無,故而有縛解之說。實則縛解只是一種比喻,用以說明心之轉變,心之轉變何者爲“有”,何者爲“無”?且世間之“有無”亦是執著,若無執著即無”有無”,空性之境界無無明亦無執著,故不可言“有無”。
5、“無我”義與緣起論的關系
否定本心的存在,除了上述之“無”見外,另外有種觀點實際上也是否定本心的存在。這種觀點基于對緣起思…
《略述《楞伽經》中如來藏“無我”義(聶偉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