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1, 1988, pp.227-246.
釋恒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哲學論評》,12期,1989,頁233-255。
釋恒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內明》,212期,香港新界:內明雜志社,
1989,頁3-15。
Shih Heng-ching, "The Theory of Evil in Buddhaature(智顗的性惡說)",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13, 1990, pp.333-362.
Shih Heng-ching, "Tien-T”ai : Chih-I”s Theory of Buddha Nature -- A
Realistic and Hum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Buddha", in Buddha
Nature, edited by Paul Griffiths and John Keenan, Tokyo : Buddhist
Books International, 1990, pp.153-169.
釋恒清,〈初唐佛性論诤--靈潤與神泰爲主〉,《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
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頁17-34。
釋恒清,〈佛性論研究〉,《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
,臺北:東大圖書,1993,頁45-100。
釋恒清,〈寶性論之研究〉,《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
文集》,臺北:東大圖書,1995,頁169-229。
釋恒清,〈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南縣: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6,頁15-42。
釋恒清,〈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期,臺北:臺灣大
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6,頁31-88。
釋恒清,〈《大乘義經》的佛性說〉,《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期,臺北:臺灣
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7,頁25-52。
釋恒清,《佛性思想》,臺北:東大圖書,1997。(注35)
2. 霍韬晦有關佛性的著作
霍韬晦,〈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從思想史上考察〉,《中國學人》,6期,香港新
亞研究所出版,頁39-54。
霍韬晦,〈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從思想史上考察〉,《鵝湖》,44/45期,臺北:
鵝湖月刊社。
霍韬晦,〈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絕對與圓融--佛教思想論集》,臺北:東大
圖書,1986,頁250-275。
霍韬晦,〈佛性與如來藏〉,《佛教的現代智慧》,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82
,頁47-57。
霍韬晦,〈霍韬晦選集〉,《現代佛學大系. 第54冊》,臺北縣:彌勒出版社,
1983,頁393-503。
3. 廖明活有關佛性的著作
廖明活,〈吉藏的佛性觀〉,《東方文化》,19卷1期,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
中心,1981,頁44-72。
廖明活,《嘉祥吉藏學說》,臺北:學生書局,1985。(注36)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心識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期,臺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頁391-415。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佛性學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期,臺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頁263-286。
廖明活,〈中國佛教徒和反對佛教者之間的神滅神不滅論爭〉,《哲學與文化》
,21卷4期,臺北:哲學與文化雜志社,1994,頁329-346。
廖明活,〈華嚴宗性起思想的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6期,臺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頁31-56。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涅槃觀〉,《正觀》,2期,南投:正觀雜志社,1997,
頁223-230。
Liu, Ming-wood, "The Doctrine of the Buddha-Nature in the Mahayana
Mahaparinirvana Sutra",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5, no.2, 1982, pp.63-94等。(注37)
(四)中國近代如來藏學研究書目
本段所提供的書目,是就臺大佛學研究中心的『佛學網路資料庫』,以「如來藏」與「佛性」爲關鍵詞查詢所得的相關文獻資料爲主。依主題分類,首分兩大類:博碩士論文類與書籍論文類。書籍論文類再分爲:一、以如來藏/佛性爲主題及二、以如來藏經論爲主題,此中又可細分爲:1. 如來藏系經論的《大方等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楞伽經》、《寶性論》及2. 如來藏與其他經論的探討:如如來藏與《大乘起信論》、如來藏與《壇經》、如來藏與其他經論等。叁、如來藏與其他教義的交涉分爲:如來藏與唯識、如來藏與空性、如來藏與其他教義。四、中國佛教與如來藏思想,則分宗爲涅槃師、叁論宗、天臺宗、華嚴宗、禅宗等,與今人的專著、西藏佛教的如來藏研究、如來藏與儒家思想等。
博碩士論文類:(有關如來藏研究的博碩士論文)
岑詠芳,〈楞伽經如來藏藏識一體二名之辨〉,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1976.11。
指導教授:牟宗叁
李淳玲,〈論「佛說無我」後一切法存在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1980.06。
指導教授:牟宗叁,黃振華
尤惠貞,〈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思想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80
.12。
指導教授:張瑞良
何國铨,〈起信論與天臺教義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2.11。
指導教授:羅光
廖寶泉,〈從天臺圓教看無情有性〉,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1983.07。
指導教授:牟宗叁
李燕蕙,〈智者大師的實相論與性具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1984.06。
指導教授:釋聖嚴
陳沛然,〈竺道生佛性論系統之陳述〉,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1985.06。
指導教授:牟宗叁
楊惠珊,〈「寶性論」中佛性思想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1988.02。
指導教授:釋恒清
釋彥晖,〈梁靈味寺寶亮法師佛性思想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1992.03。
指導教授:釋聖嚴
樸成文,〈吉藏的中道佛性思想方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2
.06。
指導教授:楊惠南
劉玉榮,〈『大乘起信論』「一心」概念之研究:以元曉《海東疏》之诠釋爲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
指導教授:楊惠南
林美華,〈性具與性起思想之比較研究〉,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1993.06。
指導教授:羅時憲
呂玉珍,〈前期如來藏經典中「法身」概念的厘清以阿含經的「無我」與「法身」
爲進路〉,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06。
指導教授:釋恒清,王邦雄
羅少萍,〈智顗《維摩诘經》解釋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1994.06。
指導教授:陳英善
許國華,〈天臺圓教與佛性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1995.06。
指導教授:熊琬
周志煌,〈民初佛學「唯識」與「如來藏」之交涉--以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之
法義論诤爲核心的開展〉,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06。
指導教授:楊惠南
郭朝順,〈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
指導教授:李志夫
林芳敏,〈「大乘止觀法門」如來藏思想之研究〉,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
想研究所,1996.09。
指導教授:釋恒清
書籍論文類:(有關如來藏研究的書籍與論文)
一、以如來藏/ 佛性爲主題
如來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 李志夫
如來藏之研究/ 釋印順
如來藏的緣起思想/ 柏木弘雄撰;李世傑譯
如來藏思想/ 吳汝鈞
如來藏思想/ 高崎直道著;藍吉富主編
如來藏識/ 李琳華編著(內容同上)
如來藏思想與淨土教--講義/ 水谷幸正講
略述如來藏緣起/ 乘瑄
論如來藏之空性義/ 釋恒清
《如來藏之研究》自序/ 釋印順
《佛性論》之研究/…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杜正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