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杜正民)▪P2

  ..续本文上一页62;大乘起信论》,东京:春秋社,1990。

  28. 水谷幸正编,《如来藏思想净土教:讲义》,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1。

  29. 吉津宜英,《华严一乘思想研究》,东京:大东,1991。

  30. 下田正弘,《涅槃经研究》,东京:春秋社,1997。

  31. 高崎直道,《增补新版 佛性何》,京都:法藏馆,1997。

  

  (1974年之前的详细日文书目,请参阅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形成:大乘佛教思想研究》「研究文献目录」页76-97。1989年之后的书目,请参阅「批判佛教」参考书目部分。)

  

  四、中国如来藏学近况

  

  前言

  

  承续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的中国佛教,在清朝时虽曾沈寂一时,然清光绪年间杨文会传介欧洲与日本的佛学文献及研究方法回国后,则开启中国近代佛教研究史之钥,中国如来藏学研究因而有不同于「古德论疏」的当代论著出版。

  

  于清末民初时,经由近代学人的努力,如太虚大师、欧阳竟无等的研究,中国如来藏学有了新的论著与方向。尤其是民国初期,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与支那内学院间多次就如来藏与唯识的论诤,使得中国如来藏学研究有了新的批判与发展。如欧阳竟无在〈唯识抉择谈〉以唯识学的论点批判如来藏说,而太虚大师则在〈佛法总抉择谈〉确立如来藏思想的地位,进而印顺导师的《印度之佛教》与吕澄的〈起信与楞伽〉等文中,则对如来藏学的定位与批判有进一步的探讨。

  

  民国三十八年之后,如来藏学的研究在台湾与大陆开始有了分野。台湾的佛学研究虽也沈寂了一段时间,然而到了佛学研究蓬勃发展的现时,则可看出如来藏学的发展情况,如印顺导师的《如来藏之研究》、牟宗三的《佛性与般若》、释恒清的《佛性思想》等书的出版。而大陆经过马列主义及文革的摧残之后的如来藏学研究,则有不同于台湾的新面貌出现,如赖永海的《佛性论》及方立天〈心性论研探〉等文章出版。

  

  其中,影响最大的应是印顺导师于《如来藏之研究》一书中对如来藏教义的观点。是以本段在对上述整体的如来藏教义,有了较完整的掌握后,进一步介绍几本重要的中文书目,首先介绍印顺导师在台湾写的《如来藏之研究》,以期了解印度如来藏学。接着是简介大陆赖永海的《佛性论》,以期了解中国佛性思想史,进而介绍近代华语如来藏学研究近况,如香港地区霍韬晦、廖明活等学者的有关作品。

  

  最后,则简介新一代留美学僧释恒清等学者,应用当代佛学研究方法所著的有关如来藏研究的中英文作品。

  

  (一)印顺导师的印度如来藏学简介

  

  前述文章中我们对于国际间如欧洲、美国与日本如来藏学的研究、发展,作一简单的介绍之后,现在可进而了解国内的情况,国内虽有一些专门探讨如来藏学的文章,然专书则很少。今以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一书,就导师对如来藏教义的观点解说之。

  

  导师于第一章「序说」中,先说明如来藏学在佛教中的地位,并介绍与如来藏有关的经论及界定如来藏的名称与意义等。文中特别提出印度神教的常住不变的,妙乐的「我」,是众生的生命自体;转迷妄而达「梵我一如」,得真解脱,是印度神教思想的主流。而佛教的教说则是有别于此,他说「释教(原始佛教):释尊为人类说法,从众生的蕴界处中,观一切为缘所生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依空无我得解脱,显出了不共世间,超越世间的佛法。」立基于此,导师开始第二章的「如来藏思想探源」,文中就如来与法身、如来与界、如来与我及佛子与佛种性等子题讨论,而认为「如来藏的原始说,是真我。」(注31)

  

  接者,导师认为在如来藏说的开展中,与《阿含经》说的「心清净,为客尘所染」相结合。是以,在第三章「心性本净说之发展」中,就声闻经论的心净说及初期大乘的心性本净说等文献做探讨。在初期大乘的开展中,从多方面露出「法身遍在」、「涅槃常住」这一信仰的端倪。因此,导师在第四章「如来藏说之孕育与完成」中就以《般若经》、《华严经》、《如来藏经》等经讨论「法法平等与事事无碍」、「心‧菩提心‧菩提‧众生界」的概念,而认为「从部派到初期大乘佛教,说明上有无边的方便不同,而依空无我得解脱,还是被公认的。」接者,导师认为在龙树的大乘论中,还没有明确的说到如来藏与佛性,所以他认为如来藏思想是属于后期大乘开展出来的教说:「龙树的大乘论中,还没有明确的说到如来藏与佛性,所以这(如来藏说)是后期大乘(形成的)。」关于如来藏教说的经论,他则在第五章提出了「如来藏说之初期圣典」分别介绍《大方等如来藏经》、《大般泥洹经》、《大方等无想经(大云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鬘经》、《不增不减经》等初期如来藏经典,以介绍「初期圣典与弘传者的风格」及「如来与如来藏」、「如来藏我」、「如来藏不空」等教说。并在第六章「如来藏学之主流」中介绍主要的论典,如《宝性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论。

  

  进而,在第七章「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中,就「瑜伽唯识学的如来藏说」与「真谛所传的如来藏说」做分别。最后,就《楞伽经》的如来藏说、《涅槃经》续译部分的佛性说,在第八章的「如来藏佛性之抉择」做一检讨。

  

  从上述简介,可看出导师很有系统的从如来藏学在佛教中的地位、如来藏有关的经论及意义等立说与探源,并探讨如来藏说与「心清净,为客尘所染」的结合。进而讨论如来藏说在初期大乘、中期大乘的开展,确立如来藏说的形成应是在龙树之后的后期大乘佛教等。因此,如能确实掌握导师的文献资料,对于整体的印度如来藏教义将会有很大的助益,是以导师的《如来藏之研究》为一本值得推荐、研究的书籍。

  

  (二)赖永海的中国佛性论简介

  

  对印度如来藏学有一清楚概念之后,即可进入中国佛性论的研究。虽然,在印度或藏传的佛教中「如来藏」并非主流,但是到了中国,如来藏或佛性的「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思想,与中国「人人皆可成尧舜」的说法很贴近,「佛性」因而成为重要的教说。因此,「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我」,在中国佛教界,从来不曾感到意外,只是信受赞叹,与在印度佛教的地位完全不同!至于开展于中国的佛性论又如何呢?今试以赖永海的《中国佛性论》来解说之。

  

  赖永海于「绪论」中先说明:由于受到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各个国家的佛性思想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在印度,「五种种性说」是重要的教义,但是,这种思想在中土却长期得不到流行,相反,「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自道生首倡,特别是《北本涅槃经》传来之后,一直成为中国佛性思想的主流。在谈及中国佛性论之前,赖永海在第一章「印度佛性义略览与中土佛性论概观」中,以印度佛性与中国佛性思想之发展及比较开始其研究,并对印度与中国佛性论之异同做了区别。紧接着,以中国的佛性思想分期,陆续探讨其开展,他将此开展分为六大期:

  

  (1) 初传:法性与真神

  (2) 差异:众生有性与一分无性

  (3) 分歧:本有、始有

  (4) 中国化:性具、性起

  (5) 中国禅:即心即佛、无情有性

  顿悟与渐修--修行方法

  (6) 净 土:自力与他力--解脱理论

  

  在初传时期,他就慧远的〈法性论〉与梁武帝的〈真神说〉,以探讨比对中国如何领受外来的教说,接着于差异时期,他则以众生有性与一分无性的不同,探讨竺道生的「阐提成佛说」与法相唯识宗的「一分无性」。赖永海认为佛性在各部经论中,不但释名不同而且定义不一;如果要清楚佛性思想及其发展过程,首先就必须把握佛性在各部经论中的不同含义及其历史衍变。

  

  因此,在下述各分期中,他则探讨各经论中有关的论点。在分歧时期,他以南北朝「本有、始有」的争论探讨佛性义。于中国化时期,则以「性具、性起」探讨天台与华严的教说。在中国禅时期,则探讨六祖的「即心即佛」与禅宗后期的「无情有性」说,进而讨论顿悟与渐修的修行方法。在净土时期,则以「自力与他力」比较禅宗的自度自悟与净土宗的慈悲普救的解脱理论。最后,则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儒释道三教归一」做结论。(注32)

  

  本书如原作者所说「试图把佛教史上的佛性思想作为一个整体的考察,从而把中土佛性思想的各种内在联系及其历史发展揭示出来...」。然而,对于广博的中国佛性论,学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是以应多参考其他文献,如牟宗三的《佛性与般若》(注33)、方立天与其他大陆作者的著作(注34),及「中国近代如来藏学研究书目」等部分。

  

  (三)释恒清及近代学者对东西洋文献的运用

  

  最后,则介绍受当代国际佛学研究方法影响诸学者,有关如来藏研究的中英文资料。如台湾留美学僧恒清法师,及香港地区留日的霍韬晦、留美的廖明活等。今分别列出其主要参考书目:

  

  1. 释恒清关于佛性的著作

  

   Shih Heng-ch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athagatagarbha :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Sunyata(论如来藏之空性义)", Philosophical Review,…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杜正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