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本有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
聂伟荣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摘 要:如来藏为众生本具之思想的具体含义,这种本具之如来藏通常表述为一个清净本体(本心)。空性亦是此种清净本体的另一种表述,因而空性思想与本有如来藏思想并无二致,只是佛说法时所针对之对象不同而相应地有不同的表述。
关键词:如来藏;本有;空性;清净本体
中图分类号:B9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7)04-003-06
一、如来藏本有义及其通常表述
如来藏的含义是多方面的,这点在佛经中时有说明,如在《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中提到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在《不增不减经》中提到“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如来藏本具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等。这些说法都表明如来藏一词可能有多种含义或如来藏本身包括不同方面等。这里只讨论如来藏是众生本来具有这一含义。
首先说明如来藏本具的含义。
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以下简称《楞伽经》)卷二起首提到: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
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
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
来藏耶
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此段是大慧发问,请佛辨明佛说如来藏与外道神我之区别。世尊下文即说明如来藏之无我义,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大慧问佛时提到的比喻,说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为阴界人所缠,如大价宝为垢衣所缠。这一比喻是用以说明如来藏在众生中的状态,以大价宝喻如来藏,以垢衣喻阴界人。其中:1、大价宝在垢衣中,喻如来藏在众生身(阴界人)中,这表明如来藏是本来具有的,而不是修行成就的。若是修行成就的则不能说是在众生当中(众生若修行成就破除无明,则不再是众生)。2、大价宝虽为垢衣所缠而不改变,喻如来藏虽在众生身中而常住不变,这表明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保持其清净自性。即众生修行或不修行,对这个本自清净的如来藏并没有影响,若不修行则如来藏为烦恼染污所遮蔽,若修行则去除烦恼染污而显现,区别只在显现或不显现,于如来藏本身并无影响。由这两点(如来藏在众生身中,并且保持其清净自性)表明如来藏为众生本具。
如来藏为众生本具的思想,在《大方等如来藏经》中有更为清楚的表述: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
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
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此段说明众生本有之如来藏与佛出世与否无关,本来具有,常住不变,但因为有烦恼遮蔽,故不能见。若闻佛说法,并依此修行,则可见如来藏,最终成佛。在此经中,佛广说种种譬喻说明如来藏,如花中化佛,蜂中淳蜜,糠中粳米,不净处真金,贫家宝藏,果中之实,弊物内真金像,贫女贵子,模内金像等譬喻,皆说明如来藏本有,众生为烦恼覆故,不能得见。
这里的“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句,在其他经中常有相似的表述。如《解深密经》卷一中:
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
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楞伽经》卷三中: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华严经》卷三十八中:
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中:
有佛无佛,法界常住。
在这些经中都提到法性或法界常住不变,与佛出世与否无关,此种表述与《大方等如来藏经》中对如来藏的表述相似,似亦阐述如来藏本具之思想。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以下简称《胜鬘经》)中亦提到如来藏: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
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
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
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
世尊,然有烦恼,
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而有染者,难可了知。惟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
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这里主要说明如来藏会被烦恼所染,这件事甚深难知。因为如来藏是清净法、出世间法、无为法,而烦恼是染污法、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不接触,有为法不能改变无为法(此处以刹那善心刹那不善心指无为法,是就其心体而言,善心不善心皆因真心和合无明而起,心相有善不善,是有为,心体离善不善,是无为),但为何无为法自性清净却又被染着,这件事只有在佛的境界才能真正知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如来藏自性清净,而被客尘烦恼的烦恼(即粗细各种烦恼)所染。此亦是如来藏本具的思想。
《大乘密严经》(以下简称《密严经》)中提到:
仁主,心性本净不可思议,是诸如来微妙之藏,如金在矿。
此处以矿中之金喻众生本净之性,此本净之性亦是如来藏。
通观以上所引经文对如来藏本具思想的表述,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即都提到一个常住不变的清净本体。这种清净本体在众生身中,与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没有关系。若如来不出世,则此清净本体在众生身中,自性清净而为客尘烦恼所覆;若如来出世,则众生依如来教法修行,去除客尘烦恼,使此自性清净体得以显现。这个清净本体在众生状态下自身并没有发生改变,而只是被遮蔽,修行只是将遮蔽去除,恢复其本来之状态,故而如来出世,此清净本体没有增加,如来不出世,此清净本体也没有减少,因而说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清净本体法尔常住。这种承认有一个清净本体常住不变的思想,应该就是如来藏本有义。
应该加以说明的是,
如来藏”只是对此清净本体的一种表达方式,此清净本体亦有其他表达方式。在《楞伽经》卷二中提到:
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榘、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
静、自性涅粲,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
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这里提到如来藏在佛经中的各种表达方式,即经中有时不用“如来藏”这个名词来表述如来藏思想,而是用其它一些名词来表达相同的思想。笔者认为,经中的一些表述是否属于如来藏本具思想,不在于是否提到“如来藏”这个名词,关键在于该表述是否承认一个清净本体,若承认这样一个清净本体,则可说是此表述亦说明如来藏本具思想。因此,佛经中的其他一些表述,如清净本心、佛性、第一义、真如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表达的也是本有如来藏义。学界通常会把《阿含经》中的“本性清净心”作为如来藏思想的最初表述,其依据也在于此。
二、本有如来藏与空性的关系
在上面的引文中提到,“空”也是表述如来藏的一个名词。按照前面所说如来藏思想的一般特征可知,“空”在等同于“如来藏”时,它指的也就是清净本体。但“空”在佛经㈩现的非常普遍,并且其意义不止一种。那么,有没有一些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的“空”就是指这个清净本体呢
事实上是有的,而且非常普遍。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中提到: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
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
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
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
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何以故
舍
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
诸法
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垢亦不见
净。何以故
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着。”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反复出现,甚至在所有的般若类经典中,都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可以看到,这一段文字与常见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内容相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
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
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
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
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二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据印顺法师之《般若经讲记》,此经实际上是《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其中《心经》的“心”字有核心、心要之义,即该经所述为《大般若经》之心要,因而此经所说之“空”义应该是般若类经中较为主要的一种。不妨看看这…
《如来藏本有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聂伟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