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本有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聂伟荣)▪P2

  ..续本文上一页段经文所说的“空”义。

  在《心经》中有对“空”的正面说明,即“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句话对应上引《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由此,“空”其实是诸法实性,这个诸法之实性不能以生、灭、垢、净、增、减等来表述,这个“空”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五阴、十二人、十八界等一切世间法,亦没有十二因缘生起与还灭,“空”中没有苦集灭道四谛。而修行对于这个“空”而言,是“无智亦无得”,即修行对于“空”而言,并没有改变什么,故云“无得”。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这个“空”是指空无还是实有

  抑或另有他义

  

  空无即是什么也没有。佛在这里说的应该不是这个意思。佛经中一再批评这种将诸法之实性当作空无的观点,如在《楞伽经》卷三中说:

  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所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

  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

  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丈字相妄想,是名坏者。

  这段中的“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在禅宗中经常被引用,此句自然不是说人见可取,而是强调不能取无所有之空见,即不能把空当作无所有或空无。若将空无当作真正的“空”,此种空是断灭空,在修行中可能误人岐途,无法真正证悟到“空”,这自然很危险。

  在《密严经》中提到:

  非如外道说 坏灭为涅槃 坏应同有为 死有复生过

  十业上中下 三乘以出生 最上生密严 诸地转增进

  得解脱智慧 如来微妙身 云何说涅粲 是灭坏之法

  这段说明涅架不是坏灭。一般而言,涅槃即证悟到诸法实性。据上文,此诸法实性亦即是“空”,若空是指空无所有,那么就是文中所说坏灭之见。这里提到修行能得解脱智慧,微妙色身等,都说明证悟诸法实性不是空无所有。

  涅檠不是空无所有,但近代以来却常被误会为空无,个中原因,据方广铝的《渊源与流变》中分析,或许与佛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路向有关。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涅架一词,该词之本义为“火之消散”,火消散后是空无,由此推断涅架亦是空无。但佛在这里借用涅架一词来说明其所证悟之境界,只是因为此境界无一切世间法(属出世间法),不可言说,超言绝象,所以用涅槃来比喻说明,并非其所证之境界为空无。[1](p150))

  如果不是空无,那么是实有吗

  世间法意义上的“有”、“无”是相待而生的,因为有“有”的执着而生“无”的执着或相反,展转生起,两者都是意识心的妄想,因此,如果不能说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而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下简称《金刚经》)中则用“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的言说方式。在《楞伽经》中,这种言说方式集中体现在佛对一百零八问的回答上。大慧菩萨在经中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

  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 自性句

  离自性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

  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4](P480)

  可以看到,佛在这里采取否定一切名相的方式来体现“空性”,根本原因即在于空性非虚妄分别之世间法,而所有言说都属世间法范畴,故而,空性离于言说。此义,简言之,则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处如来指法身,即是如如、如来藏、或空性,非指说法之释迦牟尼佛)。

  需要附带说明的另一个问题是,《心经》中提到“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为何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里涉及到的实际上是本体与其衍生的现象的关系问题。空性是清净本体,此清净本体本来具有种种妙功能,但因为无始无明的关系,此清净本体被遮蔽或熏染,转生八识之种子,本有之妙用也转成八识之功能,进一步执着而有五阴。十二人、十八界亦如是而妄生。简单地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空性因为无明的关系而转变的各种功用,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虚妄相。这些功用和现象的根源都是空性,故而说两者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心经》中“色不异空”等句即表明不异,而“空中无色”等句则表明不一。不异表明此清净本体在众生身中,与众生一体(事实上,众生即是此清净本体有无明的状态),不一表明此清净本体“常住不变”。此义《楞伽经》卷四中:

  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这里如来亦是法身义,即清净本体或如来藏。

  空性是大乘佛法中的根本思想,如《解深密经》卷三中说:“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如上所述,空性思想亦是说明一清净本体之思想,此清净本体为众生本有而不自知,依佛法修行则可悟知、重现此清净本体,这种思想实际上即是如来藏思想,只不过阐释角度略有不同。由此亦可知如来藏思想或此清净本体(本心)之思想作为大乘的根本思想,在大乘经典的分布或许比原先设想的要广泛的多。

  参考文献:

  11]方广铝·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M].j[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大藏经(第16册)[M]冶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民国72年.

  [3]卍续藏经第.(第17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民国75年.

  

《如来藏本有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聂伟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