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本有義與空性之關系略述(聶偉榮)▪P2

  ..續本文上一頁段經文所說的“空”義。

  在《心經》中有對“空”的正面說明,即“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句話對應上引《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由此,“空”其實是諸法實性,這個諸法之實性不能以生、滅、垢、淨、增、減等來表述,這個“空”就其本身而言,沒有五陰、十二人、十八界等一切世間法,亦沒有十二因緣生起與還滅,“空”中沒有苦集滅道四谛。而修行對于這個“空”而言,是“無智亦無得”,即修行對于“空”而言,並沒有改變什麼,故雲“無得”。現在問題的關鍵是,這個“空”是指空無還是實有

  抑或另有他義

  

  空無即是什麼也沒有。佛在這裏說的應該不是這個意思。佛經中一再批評這種將諸法之實性當作空無的觀點,如在《楞伽經》卷叁中說:

  大慧,如是說壞者,是名無所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說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

  有增上慢空見。大慧,無所有增上慢者,是名爲壞。墮自共相見希望,不知自心現量,見外

  性無常刹那展轉壞,陰界入相續流注變滅,離丈字相妄想,是名壞者。

  這段中的“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在禅宗中經常被引用,此句自然不是說人見可取,而是強調不能取無所有之空見,即不能把空當作無所有或空無。若將空無當作真正的“空”,此種空是斷滅空,在修行中可能誤人岐途,無法真正證悟到“空”,這自然很危險。

  在《密嚴經》中提到:

  非如外道說 壞滅爲涅槃 壞應同有爲 死有複生過

  十業上中下 叁乘以出生 最上生密嚴 諸地轉增進

  得解脫智慧 如來微妙身 雲何說涅粲 是滅壞之法

  這段說明涅架不是壞滅。一般而言,涅槃即證悟到諸法實性。據上文,此諸法實性亦即是“空”,若空是指空無所有,那麼就是文中所說壞滅之見。這裏提到修行能得解脫智慧,微妙色身等,都說明證悟諸法實性不是空無所有。

  涅檠不是空無所有,但近代以來卻常被誤會爲空無,個中原因,據方廣鋁的《淵源與流變》中分析,或許與佛學研究中的語言學路向有關。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涅架一詞,該詞之本義爲“火之消散”,火消散後是空無,由此推斷涅架亦是空無。但佛在這裏借用涅架一詞來說明其所證悟之境界,只是因爲此境界無一切世間法(屬出世間法),不可言說,超言絕象,所以用涅槃來比喻說明,並非其所證之境界爲空無。[1](p150))

  如果不是空無,那麼是實有嗎

  世間法意義上的“有”、“無”是相待而生的,因爲有“有”的執著而生“無”的執著或相反,展轉生起,兩者都是意識心的妄想,因此,如果不能說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而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下簡稱《金剛經》)中則用“是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的言說方式。在《楞伽經》中,這種言說方式集中體現在佛對一百零八問的回答上。大慧菩薩在經中提出一百零八個問題,佛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

  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

  住異句非住異句。刹那句非刹那句。 自性句

  離自性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

  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

  汝及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4](P480)

  可以看到,佛在這裏采取否定一切名相的方式來體現“空性”,根本原因即在于空性非虛妄分別之世間法,而所有言說都屬世間法範疇,故而,空性離于言說。此義,簡言之,則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處如來指法身,即是如如、如來藏、或空性,非指說法之釋迦牟尼佛)。

  需要附帶說明的另一個問題是,《心經》中提到“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等,爲何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裏涉及到的實際上是本體與其衍生的現象的關系問題。空性是清淨本體,此清淨本體本來具有種種妙功能,但因爲無始無明的關系,此清淨本體被遮蔽或熏染,轉生八識之種子,本有之妙用也轉成八識之功能,進一步執著而有五陰。十二人、十八界亦如是而妄生。簡單地說,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是空性因爲無明的關系而轉變的各種功用,以及由此而來的各種虛妄相。這些功用和現象的根源都是空性,故而說兩者是不一不異的關系,《心經》中“色不異空”等句即表明不異,而“空中無色”等句則表明不一。不異表明此清淨本體在衆生身中,與衆生一體(事實上,衆生即是此清淨本體有無明的狀態),不一表明此清淨本體“常住不變”。此義《楞伽經》卷四中:

  大慧,如來于陰界入,非異非不異。

  這裏如來亦是法身義,即清淨本體或如來藏。

  空性是大乘佛法中的根本思想,如《解深密經》卷叁中說:“若諸菩薩于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爲失壞一切大乘”。如上所述,空性思想亦是說明一清淨本體之思想,此清淨本體爲衆生本有而不自知,依佛法修行則可悟知、重現此清淨本體,這種思想實際上即是如來藏思想,只不過闡釋角度略有不同。由此亦可知如來藏思想或此清淨本體(本心)之思想作爲大乘的根本思想,在大乘經典的分布或許比原先設想的要廣泛的多。

  參考文獻:

  11]方廣鋁·淵源與流變——印度初期佛教研究[M].j[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大藏經(第16冊)[M]冶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民國72年.

  [3]卍續藏經第.(第17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民國75年.

  

《如來藏本有義與空性之關系略述(聶偉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