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62;大乘起信論》,東京:春秋社,1990。
28. 水谷幸正編,《如來藏思想淨土教:講義》,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1。
29. 吉津宜英,《華嚴一乘思想研究》,東京:大東,1991。
30. 下田正弘,《涅槃經研究》,東京:春秋社,1997。
31. 高崎直道,《增補新版 佛性何》,京都:法藏館,1997。
(1974年之前的詳細日文書目,請參閱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形成:大乘佛教思想研究》「研究文獻目錄」頁76-97。1989年之後的書目,請參閱「批判佛教」參考書目部分。)
四、中國如來藏學近況
前言
承續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的中國佛教,在清朝時雖曾沈寂一時,然清光緒年間楊文會傳介歐洲與日本的佛學文獻及研究方法回國後,則開啓中國近代佛教研究史之鑰,中國如來藏學研究因而有不同于「古德論疏」的當代論著出版。
于清末民初時,經由近代學人的努力,如太虛大師、歐陽竟無等的研究,中國如來藏學有了新的論著與方向。尤其是民國初期,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與支那內學院間多次就如來藏與唯識的論诤,使得中國如來藏學研究有了新的批判與發展。如歐陽竟無在〈唯識抉擇談〉以唯識學的論點批判如來藏說,而太虛大師則在〈佛法總抉擇談〉確立如來藏思想的地位,進而印順導師的《印度之佛教》與呂澄的〈起信與楞伽〉等文中,則對如來藏學的定位與批判有進一步的探討。
民國叁十八年之後,如來藏學的研究在臺灣與大陸開始有了分野。臺灣的佛學研究雖也沈寂了一段時間,然而到了佛學研究蓬勃發展的現時,則可看出如來藏學的發展情況,如印順導師的《如來藏之研究》、牟宗叁的《佛性與般若》、釋恒清的《佛性思想》等書的出版。而大陸經過馬列主義及文革的摧殘之後的如來藏學研究,則有不同于臺灣的新面貌出現,如賴永海的《佛性論》及方立天〈心性論研探〉等文章出版。
其中,影響最大的應是印順導師于《如來藏之研究》一書中對如來藏教義的觀點。是以本段在對上述整體的如來藏教義,有了較完整的掌握後,進一步介紹幾本重要的中文書目,首先介紹印順導師在臺灣寫的《如來藏之研究》,以期了解印度如來藏學。接著是簡介大陸賴永海的《佛性論》,以期了解中國佛性思想史,進而介紹近代華語如來藏學研究近況,如香港地區霍韬晦、廖明活等學者的有關作品。
最後,則簡介新一代留美學僧釋恒清等學者,應用當代佛學研究方法所著的有關如來藏研究的中英文作品。
(一)印順導師的印度如來藏學簡介
前述文章中我們對于國際間如歐洲、美國與日本如來藏學的研究、發展,作一簡單的介紹之後,現在可進而了解國內的情況,國內雖有一些專門探討如來藏學的文章,然專書則很少。今以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一書,就導師對如來藏教義的觀點解說之。
導師于第一章「序說」中,先說明如來藏學在佛教中的地位,並介紹與如來藏有關的經論及界定如來藏的名稱與意義等。文中特別提出印度神教的常住不變的,妙樂的「我」,是衆生的生命自體;轉迷妄而達「梵我一如」,得真解脫,是印度神教思想的主流。而佛教的教說則是有別于此,他說「釋教(原始佛教):釋尊爲人類說法,從衆生的蘊界處中,觀一切爲緣所生法,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依空無我得解脫,顯出了不共世間,超越世間的佛法。」立基于此,導師開始第二章的「如來藏思想探源」,文中就如來與法身、如來與界、如來與我及佛子與佛種性等子題討論,而認爲「如來藏的原始說,是真我。」(注31)
接者,導師認爲在如來藏說的開展中,與《阿含經》說的「心清淨,爲客塵所染」相結合。是以,在第叁章「心性本淨說之發展」中,就聲聞經論的心淨說及初期大乘的心性本淨說等文獻做探討。在初期大乘的開展中,從多方面露出「法身遍在」、「涅槃常住」這一信仰的端倪。因此,導師在第四章「如來藏說之孕育與完成」中就以《般若經》、《華嚴經》、《如來藏經》等經討論「法法平等與事事無礙」、「心‧菩提心‧菩提‧衆生界」的概念,而認爲「從部派到初期大乘佛教,說明上有無邊的方便不同,而依空無我得解脫,還是被公認的。」接者,導師認爲在龍樹的大乘論中,還沒有明確的說到如來藏與佛性,所以他認爲如來藏思想是屬于後期大乘開展出來的教說:「龍樹的大乘論中,還沒有明確的說到如來藏與佛性,所以這(如來藏說)是後期大乘(形成的)。」關于如來藏教說的經論,他則在第五章提出了「如來藏說之初期聖典」分別介紹《大方等如來藏經》、《大般泥洹經》、《大方等無想經(大雲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鬘經》、《不增不減經》等初期如來藏經典,以介紹「初期聖典與弘傳者的風格」及「如來與如來藏」、「如來藏我」、「如來藏不空」等教說。並在第六章「如來藏學之主流」中介紹主要的論典,如《寶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論。
進而,在第七章「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中,就「瑜伽唯識學的如來藏說」與「真谛所傳的如來藏說」做分別。最後,就《楞伽經》的如來藏說、《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說,在第八章的「如來藏佛性之抉擇」做一檢討。
從上述簡介,可看出導師很有系統的從如來藏學在佛教中的地位、如來藏有關的經論及意義等立說與探源,並探討如來藏說與「心清淨,爲客塵所染」的結合。進而討論如來藏說在初期大乘、中期大乘的開展,確立如來藏說的形成應是在龍樹之後的後期大乘佛教等。因此,如能確實掌握導師的文獻資料,對于整體的印度如來藏教義將會有很大的助益,是以導師的《如來藏之研究》爲一本值得推薦、研究的書籍。
(二)賴永海的中國佛性論簡介
對印度如來藏學有一清楚概念之後,即可進入中國佛性論的研究。雖然,在印度或藏傳的佛教中「如來藏」並非主流,但是到了中國,如來藏或佛性的「衆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思想,與中國「人人皆可成堯舜」的說法很貼近,「佛性」因而成爲重要的教說。因此,「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我」,在中國佛教界,從來不曾感到意外,只是信受贊歎,與在印度佛教的地位完全不同!至于開展于中國的佛性論又如何呢?今試以賴永海的《中國佛性論》來解說之。
賴永海于「緒論」中先說明:由于受到不同社會曆史條件的影響,各個國家的佛性思想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在印度,「五種種性說」是重要的教義,但是,這種思想在中土卻長期得不到流行,相反,「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的思想,自道生首倡,特別是《北本涅槃經》傳來之後,一直成爲中國佛性思想的主流。在談及中國佛性論之前,賴永海在第一章「印度佛性義略覽與中土佛性論概觀」中,以印度佛性與中國佛性思想之發展及比較開始其研究,並對印度與中國佛性論之異同做了區別。緊接著,以中國的佛性思想分期,陸續探討其開展,他將此開展分爲六大期:
(1) 初傳:法性與真神
(2) 差異:衆生有性與一分無性
(3) 分歧:本有、始有
(4) 中國化:性具、性起
(5) 中國禅:即心即佛、無情有性
頓悟與漸修--修行方法
(6) 淨 土:自力與他力--解脫理論
在初傳時期,他就慧遠的〈法性論〉與梁武帝的〈真神說〉,以探討比對中國如何領受外來的教說,接著于差異時期,他則以衆生有性與一分無性的不同,探討竺道生的「闡提成佛說」與法相唯識宗的「一分無性」。賴永海認爲佛性在各部經論中,不但釋名不同而且定義不一;如果要清楚佛性思想及其發展過程,首先就必須把握佛性在各部經論中的不同含義及其曆史衍變。
因此,在下述各分期中,他則探討各經論中有關的論點。在分歧時期,他以南北朝「本有、始有」的爭論探討佛性義。于中國化時期,則以「性具、性起」探討天臺與華嚴的教說。在中國禅時期,則探討六祖的「即心即佛」與禅宗後期的「無情有性」說,進而討論頓悟與漸修的修行方法。在淨土時期,則以「自力與他力」比較禅宗的自度自悟與淨土宗的慈悲普救的解脫理論。最後,則以「印度佛教的中國化與儒釋道叁教歸一」做結論。(注32)
本書如原作者所說「試圖把佛教史上的佛性思想作爲一個整體的考察,從而把中土佛性思想的各種內在聯系及其曆史發展揭示出來...」。然而,對于廣博的中國佛性論,學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是以應多參考其他文獻,如牟宗叁的《佛性與般若》(注33)、方立天與其他大陸作者的著作(注34),及「中國近代如來藏學研究書目」等部分。
(叁)釋恒清及近代學者對東西洋文獻的運用
最後,則介紹受當代國際佛學研究方法影響諸學者,有關如來藏研究的中英文資料。如臺灣留美學僧恒清法師,及香港地區留日的霍韬晦、留美的廖明活等。今分別列出其主要參考書目:
1. 釋恒清關于佛性的著作
Shih Heng-ch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athagatagarbha :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Sunyata(論如來藏之空性義)", Philosophical Review,…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杜正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