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往往讀完後會有事倍功半的感覺。如
果有人以其經驗指引,則能事半功倍了。關于本書之研讀順序,可大分爲:
1. 序論 如來藏思想定義 本研究目的、方法及範圍
2. 結論 如來藏思想形成史
如來藏系經典譯經史
如來藏諸概念展開史
3. 附表 如來藏系經論系統圖
4. 附錄 如來藏思想關系‧研究文獻目錄
5. 第二篇 如來藏思想前史
6. 第一篇 如來藏思想形成
注29:平川彰等編,《講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
本書有兩本中譯本:
1. 高崎直道著;藍吉富主編,〈如來藏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68》
,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
2. 李琳華編著,《如來藏識》,臺北縣:常春樹出版社,1990。
注30:本文以日本學界對Obermiller及Johnston如來藏研究的回應爲主,至于其他與
如來藏學相關的文章,真可謂是「族繁不及備載」,當另文討論。讀者可在臺
大佛學研究中心的「佛學網路資料庫」( http://ccbs.ntu.edu.tw/SEARCH/
srch.htm)找到叁百多篇相關的日文文章,可善加應用。
注31:本段文章參照導師《如來藏之研究》的目次、序文與部分內文而成,請參閱原
書,恕不詳列出處。又導師的如來藏思想,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亦多有論述,讀
者可參考比對。
注32: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或高雄:佛光出
版社,1990)。
注33:牟宗叁,《佛性與般若》,臺北:學生書局,1977。
牟宗叁,《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1983。
牟宗叁,〈如來禅與祖師禅〉,《海潮音》,76卷5期(1995),頁5-19。
牟宗叁及其弟子也有一些值得參考的著作,但因篇幅的關系,無法一一介紹,
請參閱「中國近代如來藏學研究書目」。
注34:大陸學者有關佛性的文章略舉:
〈佛教問答--論佛性〉,《臺州佛教通訊》編輯室,1990。
方立天,〈佛性述評〉,《求索》,1984。
任傑,〈佛性〉,《中國佛教》,第4輯,1989。
李蘇平,〈中日佛教佛性論比較〉,《日本學刊》,1991。
李群偉,〈淺談佛性與禅〉,《法音》,1991。
洪修平,〈人心,佛性與解脫--中國禅宗心性論探索〉,《南京大學學報》,
1989。
郭朋,〈南朝「佛性」論思想略述〉,《世界宗教研究》,1986。
雲飛,〈淺談般若與佛性〉,《臺州佛教》,1992。
潘桂明,〈對中國佛性思想的系統闡述--評賴永海著中國佛性論〉,《江海學
刊》,1989。
賴永海,〈佛性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研究》,1987。
賴永海,〈簡論中國佛教的佛性演說與因果觀〉,《中國哲學史研究》,
1988。
(有關大陸出版書目,可參考王雷泉編,《中國大陸宗教文章索引》,臺北:
東初出版社,1995。)
注35:釋恒清,《佛性思想》,臺北:東大圖書,1997。
本書包含六篇論文:
一、《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二、《寶性論》的如來藏思想
叁、《佛性論》的佛性論
四、《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
五、《法華秀句》中的佛性論诤─以靈潤的「十四門論」和神泰的「一卷章」
爲主
六、《金剛錍》的無情有性說與深層生態學
注36:廖明活于〈吉藏的佛性觀〉中,分下列七項討論:
1. 涅槃經的佛性說
2. 吉藏對成實師正因佛性義的評破
3. 吉藏對地論師佛性義的評破
4. 吉藏的中道佛性說
5. 吉藏論五種佛性
6.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意義
7. 草木亦有佛性
注37:有關廖明活的英文相關書目,請參閱《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0/11期,頁46
及注12與21等資料。
注38:關于町田宗夫與部落解放同盟事件的原委請參閱William Bodiford,"Zen and
the Art of Religious Prejudice : Efforts to Reform a Tradition of
Social Discrimination," Japanes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vol.23 no.1
, Spring 1996, pp.1-27.(本文由Paul Swanson提供,特此致
謝!)
注39:針對「于佛教教義中尋找此社會差別現象的思想背景」的需求,在1984年誇谷
、松本及其他六位駒澤大學佛學系的教授被征召組成「曹洞宗教學審議會第二
專問部會」,而開始有各種具批判性的研究文章發表。
注40:節譯自:Matsumoto, Shiro(松本史朗), "Critique of Tathagatagarbha
Thought in Buddhist Philosophy." Panel papaer on "The Critical
Buddhism", delivered at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sia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第叁屆
國際亞洲哲學與宗教學會年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
注41:Swanson, Paul的"Zen is not Buddhism : Recent Japanese Critiques of
Buddha-Nature," Numen, vol.40, no.2, May 1993, pp.115-49。因本文的提
出,使得「批判佛教」成爲國際性的論題,不再只是日本的批判佛教。
注42:Heine, Steven. "Critical Buddhism and the Debate Concerning the 75-
fascicle and the 12-fascicle Shobogenso texts," Panel Paper on "
Critical Buddhism (Hihan Bukkyo) : Issues and Responses to a New
Methodological movement", delivered at the AAR Conference on
November 1993.
Hubbard, Jamie.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Critical Buddhism," Panel
Paper on "Critical Buddhism (Hihan Bukkyo) : Issues and Responses
to a New Methodological movement", delivered at the AAR Conference
on November 1993.
Lusthaus, Dan. "Critical Buddhism : Returning to the Sources," Panel
Paper on "Critical Buddhism (Hihan Bukkyo) : Issues and Responses
to a New Methodological movement", delivered at the AAR Conference
on November 1993.
Yamabe, Nobuyoshi.(山部能宜) "The Critique of ”Dhatu-vada” in
Crtitial Buddhism," Panel Paper on "Critical Buddhism (Hihan
Bukkyo) : Issues and Responses to a New Methodological movement",
delivered at the AAR Conference on November 1993.
注43:Seyfort Ruegg, David. "Some Reflectios on the Place of Philosophy in
the Study of Buddhism."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8/2, 1995, pp.145-18…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杜正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