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杜正民)▪P9

  ..續本文上一頁1.

  Paul Swanson對Seyfort Ruegg的答辯,請參考其編著之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p.407.

  注44:Hubbard, Jamie and Swanson, Paul ed. 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1997. 本書包含有Peter Gregory, Paul Griffiths, Ruben Habito,

  Steven Heine, Jamie Hubbard, Saillie King, Dan Lusthaus, Paul

  Swanson, 及山口瑞鳳、山部能宜、末木文美士、松本史朗、誇谷憲昭、高崎

  直道與林鎮國等作者的作品。

  注45:本段轉錄自呂凱文,〈當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緣起」、「dhatu-

  vada」爲中心之省察〉,臺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指導教授:林鎮國),

  1995,頁101-102。相關資料請參考:

  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 Ⅱ》,京都:法藏館,1989。(〈解說〉,頁372-

  376。)

  注46:筆者于日前至京都開會,幸于法藏館尋得剛出版的《增補新版 佛性何

  》,並循序找到〈最近十年佛教學〉一文。又近日發現文內相關部分已由

  Paul Swanson英譯並摘錄于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一書中,特增補于此,供讀者參考:

  高崎直道,〈改版當〉,《增補新版 佛性何》,京都:法藏館

  ,1997。

  高崎直道,〈最近十年佛教學〉,《佛教學》,第叁十六號,東京:佛教思   想學會,1994,頁1-18。

  Takasaki Jikido, "Thoughts on Dhatu-vada and Recent Trends in

  Buddhist Studies," in 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Jamie Hubbard and Paul Swanson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pp. 314-320.

  注47:林鎮國指導,呂凱文的碩士論文〈當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緣起」、

  「dhatu-vada」爲中心之省察〉,臺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1995。有關論

  文內容可參考其目次,不再爲文介紹:

  一、導論:當代日本「批判佛教」思潮

  (一)緒言

  (二)當代日本「批判佛教」思潮

  1. 「批判佛教」思潮的出現與「批判」的意義

  2. 「批判佛教」的四個批判層面

  (叁)內容大要與論文結構

  二、「批判佛教」對「緣起」之省察

  (一)曆來日本佛教學界對「緣起」說的主要爭議點

  1. 釋尊證悟的內容和「緣起」是否有關連

  2. 佛陀最初的「緣起」教法之具體內容是什麼

  3. 如何看待「緣起」各支之間的關系

  (二)「批判佛教」對「緣起」的理解以及對各家「緣起說」的批判

  1. 松本史朗對玉城康四郎之緣起說的批判

  2. 松本史朗對和哲郎之緣起說的批判

  3. 松本史朗對宇井伯壽和藤田宏達之緣起說的批判

  4. 松本史朗對津田真一之緣起說的批判

  叁、對「批判佛教」之「dhatu-vada」的省察

  (一)「批判佛教」對「dhatu-vada」的省察

  1. 松本史朗對如來藏思想的理解與評斥

  2. 「dhatu-vada」之經典文獻根據

  3. 誇谷憲昭對松本史朗之「dhatu-vada」理論的呼應

  四、理論與實踐:「批判佛教」之社會批判

  (一)「和的思想」之批判

  (二)對京都學派的批判

  (叁)「批判佛教」對「日本主義」的考察

  五、結論與檢討

  (一)「批判佛教」的實效性意義

  (二)「批判佛教」論證的困難處

  1. 「dhatu(界)」和「atman(我)」是否能等同?

  2. 「dhatu(界)」和「dharma(法)」之關系爲何?

  3. 「locus」一詞的定義是否沖突?

  (叁)本文的限製與發展

  注48:林鎮國,〈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

  思想史省察〉,《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

  北:東大圖書,1995,頁599-619。

  Lin Chen-kuo, "A Tale of Two Buddhisms : Metaphysics, Suffering and

  Modernity." Panel papaer on "The Critical Buddhism", delivered at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sia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第叁屆國際亞洲哲學與宗教學會年會)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

  Lin Chen-kuo, "Metaphysics, Suffering, and Liberation : The Debate

  between Two Buddhisms," in 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Jamie Hubbard and Paul Swanson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pp.298-313.

  注49:本段爲摘錄簡介,詳細內文請參閱:林鎮國,〈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

  嗎?--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出處同前注。

  注50:周志煌,《民初佛學「唯識」與「如來藏」之交涉--以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

  學院之法義論诤爲核心的開展》,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指導教授:楊惠南)。相關部分內容,請參考論文目次節要,不再另文介紹:

  「唯識」與「如來藏」交涉之一

  1. 《起信論》

  2. 《唯識抉擇談》

  3. 《大乘起信論料簡》

  4. 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對于「如來藏」說的看法

   (1) 內院對于「如來藏」說的意見

     呂澄

     歐陽竟無

   (2) 武院「如來藏」說的意見

     太虛

     印順

  「唯識」與「如來藏」交涉之二

  1. 《新唯識論》

  2. 太虛的評破

  3. 印順與熊十力之論辯

  注51:謹此申謝恒清法師于本文付梓出版前,及時從美國攜回剛發行的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出處見注44),使本

  文更臻完整。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杜正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