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
Paul Swanson对Seyfort Ruegg的答辩,请参考其编着之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p.407.
注44:Hubbard, Jamie and Swanson, Paul ed. 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1997. 本书包含有Peter Gregory, Paul Griffiths, Ruben Habito,
Steven Heine, Jamie Hubbard, Saillie King, Dan Lusthaus, Paul
Swanson, 及山口瑞凤、山部能宜、末木文美士、松本史朗、夸谷宪昭、高崎
直道与林镇国等作者的作品。
注45:本段转录自吕凯文,〈当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缘起」、「dhatu-
vada」为中心之省察〉,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指导教授:林镇国),
1995,页101-102。相关资料请参考:
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 Ⅱ》,京都:法藏馆,1989。(〈解说〉,页372-
376。)
注46:笔者于日前至京都开会,幸于法藏馆寻得刚出版的《增补新版 佛性何
》,并循序找到〈最近十年佛教学〉一文。又近日发现文内相关部分已由
Paul Swanson英译并摘录于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一书中,特增补于此,供读者参考:
高崎直道,〈改版当〉,《增补新版 佛性何》,京都:法藏馆
,1997。
高崎直道,〈最近十年佛教学〉,《佛教学》,第三十六号,东京:佛教思 想学会,1994,页1-18。
Takasaki Jikido, "Thoughts on Dhatu-vada and Recent Trends in
Buddhist Studies," in 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Jamie Hubbard and Paul Swanson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pp. 314-320.
注47:林镇国指导,吕凯文的硕士论文〈当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缘起」、
「dhatu-vada」为中心之省察〉,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1995。有关论
文内容可参考其目次,不再为文介绍:
一、导论:当代日本「批判佛教」思潮
(一)绪言
(二)当代日本「批判佛教」思潮
1. 「批判佛教」思潮的出现与「批判」的意义
2. 「批判佛教」的四个批判层面
(三)内容大要与论文结构
二、「批判佛教」对「缘起」之省察
(一)历来日本佛教学界对「缘起」说的主要争议点
1. 释尊证悟的内容和「缘起」是否有关连
2. 佛陀最初的「缘起」教法之具体内容是什么
3. 如何看待「缘起」各支之间的关系
(二)「批判佛教」对「缘起」的理解以及对各家「缘起说」的批判
1. 松本史朗对玉城康四郎之缘起说的批判
2. 松本史朗对和哲郎之缘起说的批判
3. 松本史朗对宇井伯寿和藤田宏达之缘起说的批判
4. 松本史朗对津田真一之缘起说的批判
三、对「批判佛教」之「dhatu-vada」的省察
(一)「批判佛教」对「dhatu-vada」的省察
1. 松本史朗对如来藏思想的理解与评斥
2. 「dhatu-vada」之经典文献根据
3. 夸谷宪昭对松本史朗之「dhatu-vada」理论的呼应
四、理论与实践:「批判佛教」之社会批判
(一)「和的思想」之批判
(二)对京都学派的批判
(三)「批判佛教」对「日本主义」的考察
五、结论与检讨
(一)「批判佛教」的实效性意义
(二)「批判佛教」论证的困难处
1. 「dhatu(界)」和「atman(我)」是否能等同?
2. 「dhatu(界)」和「dharma(法)」之关系为何?
3. 「locus」一词的定义是否冲突?
(三)本文的限制与发展
注48:林镇国,〈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现代东亚「批判佛教」思潮的
思想史省察〉,《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台
北:东大图书,1995,页599-619。
Lin Chen-kuo, "A Tale of Two Buddhisms : Metaphysics, Suffering and
Modernity." Panel papaer on "The Critical Buddhism", delivered at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sia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第三届国际亚洲哲学与宗教学会年会)
,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96。
Lin Chen-kuo, "Metaphysics, Suffering, and Liberation : The Debate
between Two Buddhisms," in 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Jamie Hubbard and Paul Swanson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pp.298-313.
注49:本段为摘录简介,详细内文请参阅:林镇国,〈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
吗?--现代东亚「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出处同前注。
注50:周志煌,《民初佛学「唯识」与「如来藏」之交涉--以支那内学院与武昌佛
学院之法义论诤为核心的开展》,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指导教授:杨惠南)。相关部分内容,请参考论文目次节要,不再另文介绍:
「唯识」与「如来藏」交涉之一
1. 《起信论》
2. 《唯识抉择谈》
3. 《大乘起信论料简》
4. 支那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对于「如来藏」说的看法
(1) 内院对于「如来藏」说的意见
吕澄
欧阳竟无
(2) 武院「如来藏」说的意见
太虚
印顺
「唯识」与「如来藏」交涉之二
1. 《新唯识论》
2. 太虚的评破
3. 印顺与熊十力之论辩
注51:谨此申谢恒清法师于本文付梓出版前,及时从美国携回刚发行的Pruning the
Bodhi Tree :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出处见注44),使本
文更臻完整。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杜正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