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幹,事事物物皆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瞋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了。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沽,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禅的條件具備了。……”虛雲和尚還有很多闡述放下的開示,見《虛雲和尚法彙》。
五、放不下乃人類罪惡之根源
當代大哲唐君毅在其《人類罪惡之根源》一文雲:“一政治製度下之容許一特權階級占有政權,以盡滿足其權力欲,則是人類社會中集體罪惡所自生之根源。”又雲:“人心之底層權力意志之無限發展,才是一切人類的萬惡之本⑤。一鑒之以古今曆史,益信唐氏所言不虛。曆史上一時叱咜風雲,自以爲不可一世操生殺大權之執政者,如古之秦始皇,今之希特拉,均病在心陷重執而放下下,且無止境的發泄其權力欲以逞其暴戾、凶狠、奸狡、欺詐之狂念,爲了消滅異己以鞏固自己的權力、聲望、財富及其他享受,不知犧牲了千萬無辜人民的生命及財産,彼等除了在曆史上添了染滿血腥的幾章外,還有甚麼成就
一代奸雄曹操,恐死後被人挖掘其墳墓,乃于生時造七十個疑冢,分布各地,以亂他人耳目,其執著之深重,可謂至死仍不瞑目。慈禧太後在生時預造其陵墓,並由西藏請來苯敦巫師在墓壁刻寫咒語,據說此種咒語能使人在生時所擁有之財富在死後可隨靈魂帶往陰間,其所患之重執及所陷之迷信,更甚于曹操。患如此重執者,至死時仍無放下之意,且對死亡異常畏懼,誠如佛陀雲:“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樂毀淨戒,不修善品,常爲惡事,作諸惡行。心不質直,多行放逸,不作善慧,貪財怪吝,手常縮拳,不能舒展。……當死之時,猛利楚毒,痛苦逼切,其心散亂,由諸苦惱,不自憶識我是何人
從何而來
今何處去
”(《大寶積經》卷五七)陷重執者在死時懼死之痛苦由此可見。有等且企圖將財富隨死帶去,如慈禧太後之狂妄,此種人己陷于不可自拔的顛倒夢想深淵。慈禧太後之陵墓後來被軍閥盜挖,陪葬珍寶被洗劫一空,現所放下者乃棺中一堆白骨而已。
六、命終後所放下輿放不下
《大莊嚴論經》卷一載寓言一則,原文頗長,今簡述如下:昔有國王,甚貪財富,于是征收人民所有金銀珠寶,存入國庫,留待死後享用。國王且欲收集多些寶物,竟以其女兒作誘餌,乃出告示曰:“凡男子欲向公主求婚,須攜帶寶物來見。”時有一青年,甚愛公主,但無寶物。其母告曰:“汝父死時,口中含著一枚金幣,汝往啓開其墓,取此金幣,攜之往見國王。”那青年即往啓墓取金幣,示給國王。王大異,問曰:“人民已將所有寶物交給國庫,汝竟私藏此金幣不繳耶
”青年告以事實,王不信,乃隨青年往啓其父墓視察,果見骷髅颚骨留下金幣痕印,始信青年所言,因而歎曰:“此人死後連一個錢也帶不去,何況我積聚如此多!一于是說偈雲:“我先動聚集,一切衆珍寶,望見諸錢物,隨己至後世。今觀發冢者,還奪金錢取,一錢街不隨,況複多珍寶
複作是思惟:當設何方便,得使諸珍寶,隨我至後世
”
時有賢臣奏以偈曰:“若人命終時,獨往無伴黨,畢定當舍離,所愛諸親友。獨遊黑暗中,可畏恐怖處,親愛皆別離,孤茔無徒伴,是故應莊嚴,善法之資糧。”
國王于是放下一切財寶,用以改善人民生活,複將公主許配那青年,並常想念:“人死後,所放下者僅一堆枯骨而已。”
觀看枯骨,以醒覺生命之無常,稱爲“骨想”或“白骨觀一,乃對治執迷的九種人身不淨觀想之一(九種觀想是青瘀想、膿爛想、蟲瞰想、膨脹想、血塗想、壞爛想、敗壞想、燒想、骨想,見《雜阿含經》卷廿七)。佛陀嘗叫弟子往荒冢觀看屍骨,並對弟子曰:“比丘!觀死屍骨節分散,散在異處,或手骨、腳骨各在一處,或膊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脅骨,或脊骨,或頸骨,或髑髅:複觀此身與彼無異,君不免此法,吾身亦當壞散。……丘!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此身無常,爲分散法。如是比丘!內自觀身,外觀身,內外觀身,解無所有。”《增壹阿含經》卷五)骨想列于九種不淨想之末,以枯骨是身軀之最後歸宿,此想亦是最能使人醒覺生命無常而不可執著。
虛雲和尚晚年,自知壽緣將盡,乃囑弟子曰:“倘我死後:…:掘窟化身,火化之後,將吾骨灰輾成細末,以油糖面粉做成丸顆,放之河中,以供水族結緣,滿吾所願,感激不盡⑥。一是虛雲和尚不祈望其骨灰放下人間,受信衆造塔建龛供奉,而是要放下河中以飼喂水族,其精神如是偉大,乃古今高僧所少見。一九五一年,虛老應邀由大陸來港主持法會,時大陸正掀起叁反五反政治暴潮。虛老在港弟子岑學呂問曰:“世變至此,我將安適
一虛老答曰:“學道人隨處都是家鄉,“放下”便是道場,居士安心罷!”岑嘗提議虛老暫留港以避大陸政治暴潮,唯虛老爲照顧大陸寺院,明知憂患來臨也毅然重返大陸,其大無畏精神就是放得下苦難之感受而置生死于度外。“放下便是道場一誠學道者之金科玉律。
然則,吾人果有死後放下下者乎
答曰:“有,業力是也。”蓋“一切衆生所作業,縱經萬劫亦不消,因緣和合于一時,果報隨應自當受。”(《光明童子因緣經》)在生時諸種執迷愈是放下下,則業障愈深,將來惡報亦愈爲重。昔世人之陷重執者,不但不相信業報,且藐視因果律,終日爲實現其無止境的貪欲而作惡,至死仍下”顯下。偈雲:“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無常到之時,欲不放下財富也下行了:另一方面,要放下業力也不能從心所欲了。惜世人對金錢、名譽、權力、地位、酒色等之貪求無厭者,能及早醒覺如此結局及立即放下,爲數幾稀!
原載《內明》第269
《談放下(呂沛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