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放下(吕沛铭)

  谈放下

  吕沛铭

  一、放下乃除执之法门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方便品)所称大事,乃世尊引导众生转迷成觉,使身心得解脱。众生之迷惑,乃因执着我而产生。既有我之执持,便有我所之偏见及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于是引起种种分别心,顺我者喜,逆我者恚,继而生贪瞋痴诸毒及种种烦恼,心为物欲所蔽,身为尘境所役,以致陷于生死流转。

  执,梵语abhinivesa,意为拿取,亦称计着、妄执、迷执、执持。不知我是五蕴假和合而妄认为真我,称为我执;不知有为法属梦幻泡影而妄认为实有,称为法执,我法两执乃颠倒梦想之根源。吾人学佛,目的在破除我法两执。佛教虽云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然种种皆是破执法门。破执途径,不外“放下二一字。放下原意是除掉手中物,使自己无负担,作为佛语意是除去一切贪欲、邪念、妄想等心内污垢,使自己达了无牵挂的解脱境界。

  放下一词,最早见于巴利文小乘《杂部经》,其中一段记佛陀向弟子说法云:“比丘们!我要为你们说,甚么是重荷,甚么是肩负重荷的人

  ……导致再生的欲望,与贪爱相结合,以一再生存为乐,这欲望就是求官能享受的欲、永生的欲、暂生的欲,这就叫做负起重荷。……完全的断爱、休止、放弃、摒绝、舍离,以及下接纳欲,这就叫做放下重荷。”巴利文《支部经》另有一段云:“昔有梵志(出家人),双手持鲜花礼佛,求佛开示解脱之道。佛说:“放下!”梵志乃放下左手的鲜花。佛再说:“放下!”梵志复放下右手的鲜花。佛三说:“放下!”梵志不解佛意,乃问佛曰:“我已放下一切了,还有甚么要放下呢

  ”佛答:“汝须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放得干干净净,才是汝安身立命处。””此寓言亦见《五灯会元》卷一。其他佛语如看破、离弃、舍掉、除去等,亦放下义。

  二、修行之目的是放下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苦厄无非是执着所引起。《成唯识论兰万:“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以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以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有,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以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实有外境。”(卷二有情的生命,是由物质的色蕴及精神的受想行识四蕴所组成。识蕴是受想行三蕴的主导,故经称识蕴为“心王”,受想行为“心所有”,简称“心所”。若从能认识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对象来看,则色受想行均是被认识的对象,而识蕴是主体。如此,识蕴因执着其他四蕴而生诸苦厄。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一切执着自然放下。

  修行者不但要撇开名利,且要放下一切欲念,在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下,才获得真正解脱。求取名利固是执着,即使修道成佛之欲得心,亦是执着,其他如礼佛而向佛求,印经造像而向功德求,布施弘法而向善果求,越出生死而向涅槃求,如此放不下有所得之心去修行,便是错用了功夫。诚如大慧宗呆云:“以有所得心,在前顿放,故不能于古人直截径要处,一刀两段,直下休歇。”(《大慧书》卷上;曰梁武帚广造寺院及经书,达摩祖师评他仍未得道,原因是他的求取功德欲念,仍末放下。

  放下二字,在修行中居极重要地位。一个人修行功夫的深浅,全在放得下多少。昔五祖弘忍大师,为六祖惠能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六祖曰:“和尚!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摇动,能生万法。”五祖闻言,知六祖得悟,乃开示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默付本心,令汝自见自悟。”悟识本心乃放下的先具条件:要悟本心,须先修般若、止观、中道、缘起等法门。悟与修乃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否则所学难以实践。今天放下,明天却放下下:口头放下,内心仍放不下:心猿意马,放下之后又舍不得,如此辗转反覆,始终放不下。放下万缘,即见我本来面目。《阿昆达磨发智论》(玄奘译二亨·“佛言:“当知此日月轮,五翳所翳,不明、不照、下广、不净。何等为五!一云、二烟、三尘、四雾、五曷罗呼阿索洛手(即阿修罗之手)。此日月轮,非与五翳相合相应相杂。彼翳未离,此日月轮,不明不照,不广下净。彼翳若离,此日月轮,明、照、广、净。””(卷三)明、照、广、净,即我之本来面目,要放下五翳,方能得见。

  《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如是知,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下生法相即是一念不生,以无生灭之心去修般若波罗蜜,方能离念。此种境界惟佛果能证,但佛也是从凡夫起修,且非一蹴而成。我辈凡夫,修学佛道,应循序渐进,初步转染念为净念,乃至染净二念皆泯,才达“不生法相一境界。佛尝告弟子须菩提曰:“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又曰:“法街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一切法相,本从缘起,当体即空,均是假名。真如本寂,下立一法,故连“法相”亦应放下。

  佛告诸菩萨曰:“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跏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二《大方等如来藏经》)意云除去萎花,即见如来,并无别花显如来。修行者,祗需放下,并无一法可得。放下迷即成觉,并无别觉可得:放下妄心即现真心,无别真心可得:放下烦恼即显菩提,无别菩提可得:放下差别即呈平等,无别平等可得:放下污垢即见清净,无别清净可得;放下生死即入涅槃,无别涅槃可得。最后连“放下”之念亦放下,才达到彻底放下。到此境界,则心归本性,清静空寂,光洁如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无丝毫执取。

  放下万缘,谈何容易。古今伟人,其所以具高超人格,主要在放得下。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之所以伟大,将富贵放得下便是其中一因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被推选为临时总统。革命成功后,以他的德高望重,若要继续做总统,必得当选,但他退位让贤,因为他的革命目的,诚如遗嘱所言“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而非要求个人名利。孙先生之伟大,即在于放得下名利。世人遇财富、权力、名誉、声色而放得下者,为数几稀。佛尝告波斯匿王曰:“世少有人得胜妙财利能不贪着,不起放逸,不起邪行。世多有人得胜妙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着,起诸邪行。大王当知:彼诸世人得胜妙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着,作邪行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杂阿含经》一二二九经)世人遇财富不但不能放下,且贪求无厌,以致执迷愈深,造恶业之机会亦愈为大。试观新闻所报导刑事案件,特别是劫、诈、骗、盗、贪,无一不是放不下而造成。

  三、禅宗以放下为公案题旨

  禅宗祖师教人善恶两忘,八风全息,即放下义。禅宗修行,极重视放下工夫。禅典所记公案,不少以“放下”为题旨,今举三例如下:

  “径山大慧禅师开示弟子云:“寻常计较安排底是情识,怕怖幛惶底亦是情识,而今参学之人,不知是病,只管在里许头出头没。敦中所谓随识而行,不随智,以故昧却本地风光、本来面目。若一时放得下,百不思量计较,忽然失脚,蹋着鼻孔,即此识情,便是真空妙智,更无别智可得。””(《指月录》卷卅一 )

  “中丞卢航,与圆通禅师拥炉次。卢问:“诸家因缘,不劳拈出,直截一句,诸师指示。”通厉声曰:“看火!”卢急拨衣,忽大悟,谢曰:“灼然佛法无多子。”通暍曰:“放下着!”卢应喏喏。”(《指月录》卷三十)圆通之意,谓连佛法亦应放下。《金刚经云:“所谓佛法即非佛法。”又云:一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意思与此公案相同,言一切法不可执,佛法亦不例外。

  “严阳尊者,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州曰:“放下着!”阳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

  ”州曰:“放不下,担取去!””(《指月录》卷十三,亦见《从容录》卷五七)所云“一物不将来”,表示已除去名利,但赵州仍叫“放下着”,示意放下这“一物”之念,严阳不解其意,才再问放下甚么。事实上,严阳虽手中无一物,但无形之物(欲念)仍未放下。赵州以严阳未悟此意,却不为之说破,而引其自悟,故答“担取去”,意思是“苦放不下则担取之,使自己受束缚。一严阳思考一会,言下大悟。黄龙赋诗赞此公案曰:“一物不将来,两肩担不起,言下忽知非。心中无限喜,毒恶既忘怀,蛇虎为知己,寥寥千百年,清风犹未已。”(《从容录》卷五七)放下一切,便见万法平等,无得失之念,无利害之见,无圣凡之别,故;母恶既忘怀”,且“蛇虎为知己一。

  四、虚云和尚屡以放下训示弟子

  当代禅宗高僧虚云和尚,屡以“放下”开示信众,例如在《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训话云:“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易,甚么是初用心的易呢

  没有甚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甚么

  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

  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陷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奸利的也下要了,平日诸多杂染的也没有了,甚么也不分别了,甚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甚么放不下!……”又在另一开示云:““万缘放下,一念下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做到呢

  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宗。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

《谈放下(吕沛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