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放下(吕沛铭)▪P2

  ..续本文上一页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了。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沽,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虚云和尚还有很多阐述放下的开示,见《虚云和尚法汇》。

  五、放不下乃人类罪恶之根源

  当代大哲唐君毅在其《人类罪恶之根源》一文云:“一政治制度下之容许一特权阶级占有政权,以尽满足其权力欲,则是人类社会中集体罪恶所自生之根源。”又云:“人心之底层权力意志之无限发展,才是一切人类的万恶之本⑤。一鉴之以古今历史,益信唐氏所言不虚。历史上一时叱咜风云,自以为不可一世操生杀大权之执政者,如古之秦始皇,今之希特拉,均病在心陷重执而放下下,且无止境的发泄其权力欲以逞其暴戾、凶狠、奸狡、欺诈之狂念,为了消灭异己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声望、财富及其他享受,不知牺牲了千万无辜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彼等除了在历史上添了染满血腥的几章外,还有甚么成就

  一代奸雄曹操,恐死后被人挖掘其坟墓,乃于生时造七十个疑冢,分布各地,以乱他人耳目,其执着之深重,可谓至死仍不瞑目。慈禧太后在生时预造其陵墓,并由西藏请来苯敦巫师在墓壁刻写咒语,据说此种咒语能使人在生时所拥有之财富在死后可随灵魂带往阴间,其所患之重执及所陷之迷信,更甚于曹操。患如此重执者,至死时仍无放下之意,且对死亡异常畏惧,诚如佛陀云:“如有一类凡夫有情,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常为恶事,作诸恶行。心不质直,多行放逸,不作善慧,贪财怪吝,手常缩拳,不能舒展。……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苦逼切,其心散乱,由诸苦恼,不自忆识我是何人

  从何而来

  今何处去

  ”(《大宝积经》卷五七)陷重执者在死时惧死之痛苦由此可见。有等且企图将财富随死带去,如慈禧太后之狂妄,此种人己陷于不可自拔的颠倒梦想深渊。慈禧太后之陵墓后来被军阀盗挖,陪葬珍宝被洗劫一空,现所放下者乃棺中一堆白骨而已。

  六、命终后所放下舆放不下

  《大庄严论经》卷一载寓言一则,原文颇长,今简述如下:昔有国王,甚贪财富,于是征收人民所有金银珠宝,存入国库,留待死后享用。国王且欲收集多些宝物,竟以其女儿作诱饵,乃出告示曰:“凡男子欲向公主求婚,须携带宝物来见。”时有一青年,甚爱公主,但无宝物。其母告曰:“汝父死时,口中含着一枚金币,汝往启开其墓,取此金币,携之往见国王。”那青年即往启墓取金币,示给国王。王大异,问曰:“人民已将所有宝物交给国库,汝竟私藏此金币不缴耶

  ”青年告以事实,王不信,乃随青年往启其父墓视察,果见骷髅颚骨留下金币痕印,始信青年所言,因而叹曰:“此人死后连一个钱也带不去,何况我积聚如此多!一于是说偈云:“我先动聚集,一切众珍宝,望见诸钱物,随己至后世。今观发冢者,还夺金钱取,一钱街不随,况复多珍宝

  复作是思惟:当设何方便,得使诸珍宝,随我至后世

  ”

  时有贤臣奏以偈曰:“若人命终时,独往无伴党,毕定当舍离,所爱诸亲友。独游黑暗中,可畏恐怖处,亲爱皆别离,孤茔无徒伴,是故应庄严,善法之资粮。”

  国王于是放下一切财宝,用以改善人民生活,复将公主许配那青年,并常想念:“人死后,所放下者仅一堆枯骨而已。”

  观看枯骨,以醒觉生命之无常,称为“骨想”或“白骨观一,乃对治执迷的九种人身不净观想之一(九种观想是青瘀想、脓烂想、虫瞰想、膨胀想、血涂想、坏烂想、败坏想、烧想、骨想,见《杂阿含经》卷廿七)。佛陀尝叫弟子往荒冢观看尸骨,并对弟子曰:“比丘!观死尸骨节分散,散在异处,或手骨、脚骨各在一处,或膊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胁骨,或脊骨,或颈骨,或髑髅:复观此身与彼无异,君不免此法,吾身亦当坏散。……丘!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此身无常,为分散法。如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观身,内外观身,解无所有。”《增壹阿含经》卷五)骨想列于九种不净想之末,以枯骨是身躯之最后归宿,此想亦是最能使人醒觉生命无常而不可执着。

  虚云和尚晚年,自知寿缘将尽,乃嘱弟子曰:“倘我死后:…:掘窟化身,火化之后,将吾骨灰辗成细末,以油糖面粉做成丸颗,放之河中,以供水族结缘,满吾所愿,感激不尽⑥。一是虚云和尚不祈望其骨灰放下人间,受信众造塔建龛供奉,而是要放下河中以饲喂水族,其精神如是伟大,乃古今高僧所少见。一九五一年,虚老应邀由大陆来港主持法会,时大陆正掀起三反五反政治暴潮。虚老在港弟子岑学吕问曰:“世变至此,我将安适

  一虚老答曰:“学道人随处都是家乡,“放下”便是道场,居士安心罢!”岑尝提议虚老暂留港以避大陆政治暴潮,唯虚老为照顾大陆寺院,明知忧患来临也毅然重返大陆,其大无畏精神就是放得下苦难之感受而置生死于度外。“放下便是道场一诚学道者之金科玉律。

  然则,吾人果有死后放下下者乎

  答曰:“有,业力是也。”盖“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万劫亦不消,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光明童子因缘经》)在生时诸种执迷愈是放下下,则业障愈深,将来恶报亦愈为重。昔世人之陷重执者,不但不相信业报,且藐视因果律,终日为实现其无止境的贪欲而作恶,至死仍下”显下。偈云:“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无常到之时,欲不放下财富也下行了:另一方面,要放下业力也不能从心所欲了。惜世人对金钱、名誉、权力、地位、酒色等之贪求无厌者,能及早醒觉如此结局及立即放下,为数几稀!

  原载《内明》第269

  

《谈放下(吕沛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