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夢(呂沛銘)▪P2

  ..續本文上一頁礙者爲色法,無質礙而有緣慮之作用,或爲緣起諸法之根本者爲心法。“心所有法”爲心王所有之法。據《百法明門論》(玄奘譯)卷上,心王即精神作用之主體,能起認識、緣慮、思量、了別等心理活動。唐普光《百法明門論疏》雲:“心所有法有叁義:一、恒依心起,二、與心相應,叁、系屬于心,如屬我物立“我所”名,心家所有,名“心所有”。”(卷上)唯識家分析夢與心識的關系,其精辟與深入非現代心理學可比。

  四、夢之對治

  人生自幼而壯,自壯而老、而死,生于此娑婆世界,遑遑然,茫茫然,生不知所自來,死不知何所往。誠如憨山大師雲:“叁界夢宅,浮生如夢,逆順苦樂,榮枯得失,乃夢中事。”(釋華首編《憨山大師夢遊集》卷二)意謂人生不過一場夢。睡眠中之夢與人之一生,在時間上雖有長短之別,在性質上則無異。睡中出現之幻思固是夢,而入之一生也是夢。今生所處境界,所覺種種差別如利害、榮辱、恩怨、愛恨、得失等,皆心識所生,即夢想所成。奈可世人多沈醉于夢中,執自我爲實有,執六塵緣影爲心相,以致我見益深,妄念益熾。心爲物所役,利令智昏,于是以盜、騙、掠、殺、淫等惡業爲謀利及縱欲之津梁。不知所得轉瞬即成空。人生不過數十寒暑,迅速消逝。身後萬般帶不去,唯有隨業流轉,以致陷于六道輪回。沈醉于夢中即處于無明中。《圓覺經》雲:“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

  無生處故。”《成唯識論》亦曰:“經契說:“不共無明,微細恒行,覆蔽真實……故異生煩,恒處長夜,無明所盲,昏醉纏心,曾無醒覺。”(卷五)

  迷、幻、垢等名詞在喻有爲法上,意義是相通。其反義字各爲覺、真、淨。蓋去迷即呈覺,去幻即現真,去垢即得淨。夢之反義爲醒。蓋醒則夢清。禅宗嘗用“棒喝”方法使人從夢中醒覺。“棒喝”意爲棒打及呼喝。棒打始于德山,呼喝出于臨濟。《古尊宿語錄》(宋釋赜藏編)記臨濟問黃檗何故“叁度發問,叁度被打

  ”黃檗不作正面回答而大聲喝曰:“這瘋癫漢,卻來此捋虎須!”臨濟隨即得悟黃檗意思。(見該書卷五)後人用“當頭俸喝”一詞,喻使醉夢者速醒。

  佛教對冶執迷之法門甚多,目的皆使人覺悟,“觀”(或構想)便是其中之一,藉想念世間之無常而生警惕。例如不淨觀是想念自身之不潔淨,死觀是想念生命之終歸消逝,白骨觀是想念死後軀體腐爲枯骨。太虛大師嘗創“如夢觀”使人醒覺人生如夢。大師于《唯識觀大綱》一文,提示學習唯識者應循叁層領悟步驟。首步爲“悟此現前妄執之境,皆是偏計所執自性”。次步爲依“如夢觀”悟證“心王通幻,亦可通真;真妄之轉,統依一心”。第叁步爲了知八識中之末兩識,即“末那及阿賴耶,無始恒轉。”大師闡釋第二步雲:“吾人人夢時……情懷真切,卻至南柯醒後,都杳無所得……反觀現在之境,亦等如夢中聽見,畢竟一無所得矣。是故對于現在之境,應先作“如夢觀”,以遣意識上偏計所執之我法,則根身器界,宛然唯識心變現之虛幻相而已。或謂夢境既空,夢心亦空,應雲唯空,何謂唯識

  不知夢中之心即醒時之心,境異夢醒,心貫醒夢,故醒後心中亦能了然夢中之境物,而欲求夢物于醒境,則必不可得也。是以夢境實空,夢心幻有,境空不離心有。”

  夢境固屬虛妄,夢去則醒,然醒亦不可執否則陷于頑醒而仍未離妄。太虛大師複曰:“悟夢求醒,醒覺夢空。如觀現醒之物,皆同夢境,則夢中之物,亦同醒覺。夢不知夢,是爲妄中執妄;醒定執醒,亦複未出妄中。醒覺夢境,不離一心,是一心直貫世出世間,總持十法界而不可以區別者也……衆生在迷妄顛倒中,夢與醒俱夢……複次以心爲喻,夢中之心,凡夫之心也;夢中知夢之心,菩薩之心也;夢覺之心,佛心也。雖然叁種心境,仍是一心所現。蓋夢中之境,唯心所現;覺中之境,亦唯心所現。是以夢中之心即覺時之心,衆生之心即佛之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心現起,即是心之全體,並非少分。所以佛能遍法界而度衆生,衆生亦以此心具造十法界,而終能悟入佛之知見也。”

  夢與醒同屬不可執,猶空與有皆不可執。凡夫從未真正醒覺,故其夢時之心與醒時之心同屬妄心。要達真正覺境,則須了知夢與醒時所遇之榮辱得失悲歡離臺等事物,同爲虛幻。綜合而言,真正之大覺,視生死及涅槃皆無可得,故《圓覺經》雲:“生死涅槃,同如昨夢。”意謂住于生死固屬做夢,住于涅槃亦是作夢,必須“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始可成大覺。視世間與出世間法如夢者,意在通達一切法本無可得,若有可得,即有生滅之心而起執。《摩诃般若渡羅蜜經》:“如來說:“一切法皆虛妄如夢。”若不知諸法虛妄如夢,是人但以色身名字語言章句而生貪,如是人等分別諸佛而有來去,不知諸法相故。老人于佛分別來去,是人凡夫無智,數受生死,往來六道,遠離般若波羅蜜,離于佛法。若能如實知佛聽說:“一切諸法虛妄如夢”,是人于法則不分別若來若去,若生若減。若不分別,是人則以諸法實相而觀如來。”(《昙無竭品》)(《大智度論·昙無竭品》所述與上略同)

  《心經》曰:“遠離顛倒夢想”。顛倒者,視妄爲真也;夢想者,認幻爲實也。若有顛倒夢想,即起我法兩執,繼而生貪嗔癡等諸惡行。佛說無我,乃澈匠人生觀。生命軀體乃四大合成之色蘊,其活動乃受想識行諸蘊之綜錯表現。《心經》雲“五蘊皆空”即無我觀,教人醒覺生命如夢,原本是空,不必待死後才空。此身如夢境,此心如幻覺,當即屬空。妄執生命爲實有,正是大夢未醒,世俗之人生觀皆如是。當知一夜之夢爲小夢,一生之夢爲大夢。不可只知夜間之夢爲夢,而不覺一生亦屬夢。吾人此生正是在夢中。世尊憐憫衆生啖于夢而不自知,乃起大悲之心而創大覺之教,促人盡早由夢中清醒。佛即覺義。《歎世萬空歌》(撰人不詳)末六句雲:“空手而來空手去,到頭總是一場空。夜深聽得叁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鍾。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一夢中!”區區數語,足以予沈于夢者一當頭棒矣。

  摘自《內明》第218期

  

《論夢(呂沛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談放下(呂沛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