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辭典》有了這一目錄,這部很具特色的中型佛教思想辭典,便可依據這分類目錄進行閱讀,這樣又增加了這部辭典的一項功用。
叁、內容處理
在2c.索引中我已經提到了,作者在內容處理上采用的方法是:文獻學與哲學雙軌並進。冉教授在序中稱這一方法“是一種比較紮實的治學方法”,並繼而指出:“哲理與文獻學的並重,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上述的這種(指“學而不思”型及“思而不學”型兩種偏向)因難,既能說明哲學理論,也能點出經典根據,從而使“思與學”重新得到平衡。” (22)這一說法是中肯的。《大辭典》的這一特點,由于正文中每一條詞目的解釋都是很好的例子,在此就不再重複舉例說明了。
3a.文體及文字表達
這部長達百萬字的中文佛教工具書出自一人之手,實乃難能可貴 (23)。因此文體、文字風格能做到前後一致,減少了由于文體、文字表達間差異給讀者帶來的諸多不便,乃至誤解。編著者在“自序”中言:現在這部《佛教思想大辭典》由最初開始撰寫到最後完成定稿,都只由我一個人來做…… (24)。總的來說,辭典的編著,由初稿到定稿,曆時十五年 (25)。因此這樣一部洋洋百萬字之巨的《大辭典》可謂是灌注著編著者多年心血的力作,冉雲華教授序中的評價並非虛譽 (26)。
以往的佛教辭典大都是用文言編撰的,即使是近年編撰的一些,也由于在使用原典方面引文太多而難以做到通俗易懂,更有一些文白參半,讓人讀了似懂非懂。而《大辭典》條目的釋文,文風樸素而典雅,所使用的語言可以說是較爲規範的現代漢語。這是由編著者編撰這部《大辭典》的初衷所決定的,我們且看自序中的幾句話:
……但佛教經論浩繁,其中又多艱澀的名相與術語,以現代人的思想背景,去發掘這些經論的精義,並不容易。這本《佛教思想大辭典》的編著的動機,便是希望在這方面提供一切助力。即是,以流暢的語言媒介,配以現代人熟悉的詞彙,適切地诠釋佛典的詞彙,把佛教義理展示開來。 (27)
因此這部辭典並非只是從語言上來看,從其它各方面來看也是一部富有現代意義的佛教思想辭典。
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這對一部佛教辭典來講真是太重要了。正因爲我們不懂才去請教這位不會自己開口而又滿腹經綸的先生,如果辭典先生展示給我們的比我們在原文中看到的更難,讓我們愈看愈糊塗,那真是沒有必要去請教了。清人俞樾在《湖樓筆談》中有論詩句曰:
蓋詩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顯出。入之不深,則有淺易之病;出之不顯,則有艱澀之患。
我以爲俞樾之論絕非僅限于詩人,編撰字典者更應慎之。用對于現代人來講淺顯易懂的文字、概念,闡揚出深刻之義理,在這一方面,《大辭典》跟其它佛教辭典相比較,可能說做得相當出色。同時深入淺出又是相互聯系的,深入是淺出的基礎。只有深入了,于這方面有深厚的根基,才可能用淺顯的文字將之通俗地、不變樣地給人講出來。否則盡管講的很通俗易懂,但內容膚淺乃至有誤,那反會以訛傳訛,贻誤後人。
3b.可靠性
作爲一本辭典,首要條件便是要准確,這是對一本工具書起碼的要求。工具書跟其它圖書不同之處在于其所具有的尺度的作用,它是供人們查考之用的,讀者對其信賴度理所當然比其它類圖書要高,它應該是經得起推敲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工具書一再爲人們使用,使用頻率也大大高于其它圖書,並且通常是遇有問題時才搬出來查找,所以編撰者一定要慎而慎之。
《大辭典》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辭典,對法相名詞的解釋總的來說是准確的,但也有一些解釋給漏掉了。我們來看“四重二谛”條 (28),其中只列舉了慈恩宗的四重二谛 (29)。其實將真俗二谛開顯爲四重,在中土各宗中大都有此說,而又以叁論宗的四重二谛說最爲有名。此外天臺對真俗二谛依藏、通、別、圓四教來證明,也可謂是四重二谛,可惜這後兩層意思在辭典中只字未提。
四、拾零
4a.裝幀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講,對一部辭典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涉及印刷清晰度、版式疏密度、標題的醒目與簡潔的閱讀效果;二是取決于紙張、裝訂的耐頻繁翻檢的牢固度。對于第一方面的要求,除了我在“2b1條目標引”中所指出的問題外,《大辭典》在其它方面做得很好,而對于第二方面的要求,我覺得《大辭典》幾乎是無可挑剔,特別是辭典裝訂的松緊度恰到好處,開卷平整而不致自動掩合。
4b.印刷錯誤
印刷上出錯是在所難免的,但一經發現,常常令著者和讀者很是惱火,尤其是工具書。在這方面我沒有仔細地去審查,只在閱讀中偶然發現一條例子。《大辭典》頁247b“寺”字下有“寺陀”,顯然是將“寺院”誤植了,而頁624c“中文索引”中也將錯就錯,列入了“寺陀”條。
在文章的開頭我已經談到,對一部辭典作出評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像《佛教思想大辭典》這麼一部長達百萬字的巨著,部頭比較大,內容又涉及到佛教思想的諸多方面,所以我的看法也只是一己之見(並且著重點是在辭典編撰的技術處理上)。尺聞管見,不當之處,尚待方家指正。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宏博精深,但願《大辭典》的使用者們,能借助于這部具有現代意義的佛學辭典,去理解發掘佛教經論更多的深義。我希望也相信這部《大辭典》在這方面一定能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佛教思想大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在大陸印行時改名爲《佛教大辭典》,新華書店發行,定價40元。)
注釋:
(1)這是九五年下半年的事了,待我九五年底在德國訪問時,在瑪堡大學(Universitat Marburg)宗教系的日本佛教學者Dr.Ian Astley家中,以及特利爾大學(Universitat Trier)漢學系漢學家Henrik Jager家中都見到過這部辭典,可見這部《大辭典》在海外流通之廣。
(2)《大辭典》頁ix。
(3)參照金常政:《論百科全書的評價標准》,《辭書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第一期,頁5-14。
(4)《大辭典》頁ix。
(5)冉雲華教授在序中也指出:“正如這一辭典的書名所表示,本書的編纂是有選擇的:以內容而論,它的重點在佛教思想……。”(《大辭典》頁iv)
(6)《大辭典》頁xiv。
(7)因此條較長,此略。《大辭典》頁152a。
(8)《大辭典》頁26a
(9)《大辭典》頁364a-b。
(10)我倒覺得把叁論宗二谛的解釋歸于“言教二谛”,更能體現叁論宗學說之特點。
(11)《大辭典》頁573。這句話有語病,應當說成:以名相或術語首字的筆畫多少爲序。否則很難明白編著者所指。
(12)此書在臺灣有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版。博遠版增補了一些介紹臺灣民間宗教、宗教機構以及宗教人物的條目。有趣的是,我在北京圖書館工具書閱覽室查到這部兩冊本博遠版《宗教詞典》時,見到書的扉頁上有主編任繼愈的題記:“北京圖書館惠存任繼愈一九九二、十。此書爲臺灣版,有數處未與作者協商擅自改動,造成差錯。”
(13)但也有一些小問題,如“能持自性軌生物解”(《大辭典》頁385a),作爲“法”的定義單獨列出這一條目似無必要。這可以列在“法”條下,只在內容索引中列出即可,因爲很少有人會直接在辭典中查找這樣一句話。
(14)這點很像Soothill和Hodous叁十年代編撰的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Broadway Hause, 1937. London)。此辭典對每個單字也有解釋,有時跟佛教並沒有關系。
(15)《大辭典》頁312ab。
(16)編著者在“自序”中也指出:在能力範圍內,有時也對一些重要的名相或術語的梵文表述式,加以分析和解釋,從文字學上顯示該名相或術語的本來意思。(《大辭典》頁x)。
(17)比如《宗教詞典》在對“法”一詞的解釋中便引用了《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中的句子,這是常規的解釋。繁複的引文實際上對正確理解法的含義幫助並不大。
(18)在《大辭典》的“梵文索引”中(頁743a)有dhamma 527a,顯然是誤植。(“巴利文索引”中的dhamma[頁775]才是正確的。)
(19)《大辭典》頁iv。
(20)以“十二因緣”爲例,其內容之處理完全是百科全書式的,而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法相名詞解釋。在十二因緣條目下不僅有出處,通俗的闡釋,並且還列舉了日人高楠順次郎及中村元以生物學的胎生觀點來理解十二因緣的見解。更可貴的是編著者最後提出了以形而上的精神來诠解這一概念的見地。對比《宗教詞典》(頁23a-24a)中的這一條目,由于引文過多,又對每一支解釋得過細,讓人很難從總體上把握住這一概念。而《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竟沒有收錄這一條,“內容索引”中的“十二因緣”也只是在對華嚴宗判教的釋義中提到而已。
(21)《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正文前有“條目分類目錄”(頁118)。我以爲這一標准絕非僅就百科全書而言。《宗教詞典》正文之後亦有“分類詞目索引”(頁1277—1343)。盡管在索引後有注曰:“本索引的分類與編排次序,未必都盡適當,僅供參考。”(頁1343)但從中卻很容易看出詞典的系統性,同時也便于引導系統自學。
(22)《大辭典》頁v。
(23)冉雲華教授在序中也盛贊編著者的這一精神:現在居然有一位青年學人,在研究與撰寫之余,肯用一己的力量作這種吃力而難討好的工作,實在令我感動。(《大辭典》頁iii。)
(24)《大辭典》頁xvi。
(25)《大辭典》頁xi。
(26)編著者在序言中談及編撰《大辭典》之甘苦時道:事實上,爲了編寫這部辭典,我個人付出的代價,著實不少。例如,這項繁重的工作,損害了健康,招來了身體上的頑疾;更遺憾的是,它使我對自己的親人不能有應有的關注。(《大辭典》頁xvi)可以想像得到,爲了編撰這部辭典,編著者確實是嘔心瀝血,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要完成這麼一部百萬字的巨著,顯然是不可能的。
(27)《大辭典》頁ix。
(28)《大辭典》頁171a。
(29)“四重二谛”條下有(1),依據《大辭典》前面的“凡例”:“若條目的涵義不止一個,而是兩個或多個,則以(1)…。(2)…。(3)…。”但不知爲什麼,在這裏只列出了(1)。
(30)在這方面,大陸再版本跟臺灣原版基本上沒有差別。
《評吳汝鈞《佛教思想大辭典》(李雪濤)》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