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
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余裏。忽風轉吹舶還向島下。衆人方悟其神。鹹師事之。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有先發者一時覆敗。後于暗夜之中忽令衆舶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一舶獨發。俄爾賊至留者悉被抄害。
頃之至青州東萊郡。聞鸠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欣悅。共論法相振發玄微多所悟益。因謂什曰。君所釋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吾年老故爾。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谘決。
時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乃要命群僧集論東宮。羅什與賢數番往複。
什問曰。法雲何空。
答曰。衆微成色色無自性故雖色常空。
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複雲何破微。
答曰。群師或破析一微。我意謂不爾。
又問。微是常耶。
答曰。以一微故衆微空。以衆微故一微空。
時寶雲譯出此語不解其意。道俗鹹謂賢之所計微塵是常。余日長安學僧複請更釋。
賢曰。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有衆微。微無自性則爲空矣。甯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問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興專志佛法。供養叁千余僧。並往來宮阙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衆同。後語弟子雲。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既而弟子傳告外人。關中舊僧鹹以爲顯異惑衆。
又賢在長安大弘禅業。四方樂靖者並聞風至。但染學有淺深。得法有濃淡。澆僞之徒因而詭滑。有一弟子。因少觀行。自信。得阿那含果。賢未即檢問。遂致流言大被謗讀。將有不測之禍。于是徒衆或藏名潛去。或逾牆夜走。半日之中衆散殆盡。賢乃夷然不以介意。
時舊僧僧契、道恒等謂賢曰。佛尚不聽說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將至虛而無實。又門徒诳惑互起同異。既于律有違理不同止。宜可時去勿得停留。
賢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懷抱未申。以爲慨然耳。于是與弟子慧觀等四十余人俱發。神志從容初無異色。識真之衆鹹共歡惜。白黑送者千有余人。
姚興聞去怅恨。乃謂道恒曰。佛賢沙門協道來遊欲宣遺教。緘言未吐良用深慨。豈可以一言之咎令萬夫無導。因敕令追之。
賢報使曰。誠知恩旨無預聞命。于是率侶宵征。南指廬嶽。沙門釋慧遠久服風名。聞至欣喜若舊。遠以賢之被擯過由門人。若懸記五舶止說在同意。亦于律無犯。乃遣弟子昙邕致書姚主及關中衆僧解其擯事。遠乃請出禅數諸經。賢志在遊化居無求安。停止歲許。
複西適江陵。遇外國舶至。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士庶競來禮事。其有奉遺悉皆不受。持缽分衛不問豪賤。
時陳郡袁豹爲宋武帝太尉長史。宋武南討劉毅隨府屆于江陵。賢將弟子慧觀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飽辭退。
豹曰。似未足。且複小留。
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盡。豹大慚愧。
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
觀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測。
豹深歎異以啓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資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便請俱歸安止道場寺。
賢儀範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韶清遠雅有淵致。京師法師僧弼與沙門寶林書曰。鬥場禅師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風流人也。其見稱如此。
先是沙門支法領。于于阗得華嚴前分叁萬六千偈。未有宣譯。至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即請賢爲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余人。于道場譯出。诠定文旨。會通華戎。妙得經意。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
又沙門法顯。于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複請賢譯爲晉文。語在顯傳。其先後所出觀佛叁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論等。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並究其幽旨妙盡文意。賢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
智嚴
(高僧傳卷叁)
釋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納衣宴坐蔬食永歲。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師廣求經诘。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摩天陀羅精舍。從佛馱先比丘谘受禅法。漸深叁年功逾十載。
佛馱先見其禅思有緒。特深器異。彼諸道俗聞而歎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始不輕秦類敬接遠人。
時有佛馱跋陀羅比丘。亦是彼國禅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中土。跋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于是逾沙越險達自關中。常依隨跋陀止長安大寺。頃之跋陀橫爲秦僧所擯。嚴亦分散憩于山東精舍。坐禅誦經力精修學。
晉義熙十叁年。宋武帝西伐長安克捷旋□。塗出山東。時始興公王恢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止叁僧各坐繩床禅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覺于是彈指。叁人開眼俄而還閉。問不與言。恢心敬其奇訪諸耆老。皆雲。此叁僧隱居求志高潔法師也。恢即啓宋武帝延請還都。莫肯行者。既屢請懇至。二人推嚴隨行。恢懷道素笃禮事甚殷。還都即住始興寺。嚴性愛虛靖志避喧塵。恢乃爲于東郊之際更起精舍。即枳園寺也。
嚴前于西域所得梵本衆經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門寶雲譯出普曜廣博嚴淨四天王等。嚴在寺不受別請。常分衛自資。道化所被幽顯鹹服。有見鬼者雲。見西州太社間鬼相語。嚴公至當避易。此人未之解。俄而嚴至。聊問姓字果稱智嚴。默而識之密加禮異。
儀同蘭陵蕭思話婦劉氏疾病。恒見鬼來籲可駭畏。時迎嚴說法。嚴始到外堂。劉氏便見群鬼迸散。嚴既進爲夫人說經。疾以之瘳。因禀五戒。一門宗奉。嚴清素寡欲隨受隨施。少而遊方無所滯著。禀性沖退不自陳敘。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傳。
嚴昔未出家時。嘗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爲懼。積年禅觀而不能自了。遂更泛海重到天竺谘諸明達。值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敢判決。乃爲嚴入定往兜率宮谘彌勒。彌勒答雲。得戒。嚴大喜。于是步歸至罽賓。無疾而化。時年七十八。
彼國法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高明。而實行未辦。始移屍向凡僧墓地。而屍重不起。改向聖墓則飄然自輕。嚴弟子智羽智遠。故從西來報此征瑞。俱還外國。以此推嚴信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間若深淺耳。
慧覽
(高僧傳卷十一)
釋慧覽。姓成。酒泉人。少與玄高俱以寂觀見稱。覽曾遊西域頂戴佛缽。仍于罽賓從達摩比丘谘受禅要。
達摩曾入定往兜率天。從彌勒受菩薩戒。後以戒法授覽。覽還至于填。複以戒法受彼方諸僧。
後乃歸。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渾慕延世子瓊等敬覽德問。遣使並資財令于蜀立左軍寺。覽即居之。後移羅天宮寺。宋文請下都止鍾山定林寺。孝武起中興寺。複敕令移住。京邑禅僧皆隨踵受業。吳興沈演平昌孟顗。並欽慕道德。爲造禅室于寺。東大明中卒。春秋六十余矣。
道法
(高僧傳卷十一)
釋道法。姓曹。炖煌人。起家入道。專精禅業。亦時行神咒。
後遊成都。至王休之費铿之請爲興樂香積二寺主。訓衆有法。常行分衛不受別請及僧食。乞食研得。常減其分以施蟲鳥。每夕辄脫衣露坐以饴蚊虻。如此者累年。
後入定見彌勒放齊中光照叁途果報。于是深加笃勵。常坐不臥。元徽二年于定中滅度。平坐繩床貌悅恒日。
僧護
(高僧傳卷十叁)
釋僧護。本會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克意常苦節戒行嚴淨。後居石城山隱嶽寺。
寺北有青壁。直上數十余丈。當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叢樹曲幹垂陰。護每經行至壁所。辄見光明煥炳聞弦管歌贊之聲。于是擎爐發誓願。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擬彌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緣同睹叁會。
以北齊建武中招結道俗。初就雕剪疏鑿移年僅成面樸。頃之護遘疾而亡。臨終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辦。第二身中其願克果。
後有沙門僧淑纂襲遺功。而資力莫由未獲成遂。至梁天監六年。有始豐令吳郡陸鹹。罷邑還國。夜宿剡溪值風雨晦冥。鹹危懼假寐。忽夢見叁道人來告雲。君識信堅正自然安隱。有建安殿下感患未瘳。若能治剡縣僧護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獲平豫。冥理非虛宜相開發也。
鹹還都經年稍忘前夢。後出門乃見一僧雲。聽講寄宿。因言。去歲剡溪所囑建安王事猶憶此不。
鹹當時懼然。答雲不憶。
道人笑曰。宜更思之。仍即辭去。
鹹悟其非凡。乃倒屣谘訪。追及百步。忽然不見。鹹豁爾意解具憶前夢。乃剡溪所見第叁僧也。鹹即馳啓建安王。王即以上聞。敕遣僧佑律師專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踴充遍。抽舍金貝誓取成畢。
初僧佑未至一日。寺僧慧逞夢見黑衣大神翼從甚壯立于龛所商略分數。至明旦而佑律師至。其神應若此。
初僧護所創鑿龛過淺。乃鏟入五丈。更施頂髻。及身相克成瑩磨將畢。夜中忽當萬字處色赤而隆起。今像胸萬字處猶不施金镈而赤色在焉。
像以天監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軀高五丈立形十丈。龛前架叁層臺。又造門閣殿堂並立衆基業以充供養。其四遠士庶並提挾香華萬裏來集。供施往還軌迹填委。自像成之後。建安王所苦稍瘳。本卒已康複。王後改封。今之南平王是也。
僧旻
(續高僧傳卷五…
《彌勒菩薩應化事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