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菩萨应化事迹▪P3

  ..续本文上一页乃附舶。循海而行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

  

  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余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止。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暗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一舶独发。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什大欣悦。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因谓什曰。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什每有疑义必共谘决。

  

  时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与贤数番往复。

  

  什问曰。法云何空。

  

  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微。

  

  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

  

  又问。微是常耶。

  

  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

  

  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余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供养三千余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后语弟子云。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既而弟子传告外人。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又贤在长安大弘禅业。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至。但染学有浅深。得法有浓淡。浇伪之徒因而诡滑。有一弟子。因少观行。自信。得阿那含果。贤未即检问。遂致流言大被谤读。将有不测之祸。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或逾墙夜走。半日之中众散殆尽。贤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契、道恒等谓贤曰。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贤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怀抱未申。以为慨然耳。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俱发。神志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欢惜。白黑送者千有余人。

  

  姚兴闻去怅恨。乃谓道恒曰。佛贤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缄言未吐良用深慨。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因敕令追之。

  

  贤报使曰。诚知恩旨无预闻命。于是率侣宵征。南指庐岳。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闻至欣喜若旧。远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亦于律无犯。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远乃请出禅数诸经。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遇外国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倾境士庶竞来礼事。其有奉遗悉皆不受。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时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饱辞退。

  

  豹曰。似未足。且复小留。

  

  贤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设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此沙门何如人。

  

  观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豹深叹异以启太尉。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资供备至。俄而太尉还都。便请俱归安止道场寺。

  

  贤仪范率素不同华俗。而志韶清远雅有渊致。京师法师僧弼与沙门宝林书曰。斗场禅师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其见称如此。

  

  先是沙门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宣译。至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贤为译匠。乃手执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严等百有余人。于道场译出。诠定文旨。会通华戎。妙得经意。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又沙门法显。于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复请贤译为晋文。语在显传。其先后所出观佛三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并究其幽旨妙尽文意。贤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

  

  

  

  

  智严

  

  (高僧传卷三)

  

  释智严西凉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纳衣宴坐蔬食永岁。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诘。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谘受禅法。渐深三年功逾十载。

  

  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彼诸道俗闻而叹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

  

  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亦是彼国禅匠。严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跋陀嘉其恳至。遂共东行。于是逾沙越险达自关中。常依随跋陀止长安大寺。顷之跋陀横为秦僧所摈。严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坐禅诵经力精修学。

  

  晋义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长安克捷旋□。涂出山东。时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三人开眼俄而还闭。问不与言。恢心敬其奇访诸耆老。皆云。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恢即启宋武帝延请还都。莫肯行者。既屡请恳至。二人推严随行。恢怀道素笃礼事甚殷。还都即住始兴寺。严性爱虚靖志避喧尘。恢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即枳园寺也。

  

  严前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严在寺不受别请。常分卫自资。道化所被幽显咸服。有见鬼者云。见西州太社间鬼相语。严公至当避易。此人未之解。俄而严至。聊问姓字果称智严。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恒见鬼来吁可骇畏。时迎严说法。严始到外堂。刘氏便见群鬼迸散。严既进为夫人说经。疾以之瘳。因禀五戒。一门宗奉。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少而游方无所滞着。禀性冲退不自陈叙。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

  

  严昔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泛海重到天竺谘诸明达。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不敢判决。乃为严入定往兜率宫谘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喜。于是步归至罽宾。无疾而化。时年七十八。

  

  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严虽戒操高明。而实行未办。始移尸向凡僧墓地。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严弟子智羽智远。故从西来报此征瑞。俱还外国。以此推严信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间若深浅耳。

  

  

  

  

  

  慧览

  

  (高僧传卷十一)

  

  释慧览。姓成。酒泉人。少与玄高俱以寂观见称。览曾游西域顶戴佛钵。仍于罽宾从达摩比丘谘受禅要。

  

  达摩曾入定往兜率天。从弥勒受菩萨戒。后以戒法授览。览还至于填。复以戒法受彼方诸僧。

  

  后乃归。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浑慕延世子琼等敬览德问。遣使并资财令于蜀立左军寺。览即居之。后移罗天宫寺。宋文请下都止钟山定林寺。孝武起中兴寺。复敕令移住。京邑禅僧皆随踵受业。吴兴沈演平昌孟顗。并钦慕道德。为造禅室于寺。东大明中卒。春秋六十余矣。

  

  

  

  

  道法

  

  (高僧传卷十一)

  

  释道法。姓曹。炖煌人。起家入道。专精禅业。亦时行神咒。

  

  后游成都。至王休之费铿之请为兴乐香积二寺主。训众有法。常行分卫不受别请及僧食。乞食研得。常减其分以施虫鸟。每夕辄脱衣露坐以饴蚊虻。如此者累年。

  

  后入定见弥勒放齐中光照三途果报。于是深加笃励。常坐不卧。元徽二年于定中灭度。平坐绳床貌悦恒日。

  

  

  

  

  僧护

  

  (高僧传卷十三)

  

  释僧护。本会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克意常苦节戒行严净。后居石城山隐岳寺。

  

  寺北有青壁。直上数十余丈。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丛树曲干垂阴。护每经行至壁所。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缘同睹三会。

  

  以北齐建武中招结道俗。初就雕剪疏凿移年仅成面朴。顷之护遘疾而亡。临终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办。第二身中其愿克果。

  

  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至梁天监六年。有始丰令吴郡陆咸。罢邑还国。夜宿剡溪值风雨晦冥。咸危惧假寐。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君识信坚正自然安隐。有建安殿下感患未瘳。若能治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平豫。冥理非虚宜相开发也。

  

  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后出门乃见一僧云。听讲寄宿。因言。去岁剡溪所嘱建安王事犹忆此不。

  

  咸当时惧然。答云不忆。

  

  道人笑曰。宜更思之。仍即辞去。

  

  咸悟其非凡。乃倒屣谘访。追及百步。忽然不见。咸豁尔意解具忆前梦。乃剡溪所见第三僧也。咸即驰启建安王。王即以上闻。敕遣僧佑律师专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抽舍金贝誓取成毕。

  

  初僧佑未至一日。寺僧慧逞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于龛所商略分数。至明旦而佑律师至。其神应若此。

  

  初僧护所创凿龛过浅。乃铲入五丈。更施顶髻。及身相克成莹磨将毕。夜中忽当万字处色赤而隆起。今像胸万字处犹不施金镈而赤色在焉。

  

  像以天监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躯高五丈立形十丈。龛前架三层台。又造门阁殿堂并立众基业以充供养。其四远士庶并提挟香华万里来集。供施往还轨迹填委。自像成之后。建安王所苦稍瘳。本卒已康复。王后改封。今之南平王是也。

  

  

  

  

  僧旻

  

  (续高僧传卷五…

《弥勒菩萨应化事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