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開▪P7

  ..續本文上一頁於此一狀態,便是見到了天地。因此之故,虛無這個想法,不用說,也就不得不說是對現世幸福一個永遠的連續了。在這種意義上看,那麼,虛無也就是幸福的狀態了。

  叁、但是,印度的修道者也仍是人,凡是人則亦必共通的渴望著一個永遠性。此渴望自不是永遠之死,而是一永遠的生命。故此,涅槃作成虛無,又當難滿足此等人們的心理,然實際上,在此,支持涅槃作爲虛無的教理,也正是滿足心情要求的一個良好方法。

  這方法是怎樣的

  是自然的熱衷於生命之中,對尚未體驗生者必滅之理的年輕人,喚醒死並不是怎樣可怖的東西。與此同樣的理,由對尚未體驗爲虛無涅槃的人們,延長那到達虛無的涅槃時期,便可容易接受這虛無的涅槃了;用這樣的方法,爲了滿足修道者的心情要求,在比丘們未到達涅槃之前,亦仍說有一些存在物的。

  當在釋迦牟尼的時代,釋迦的諸弟子們,都已成爲聖者,故那些弟子們,如果死了的話,就皆歸入到虛無。

  可是不久,又造出了新的教理,依據這教理,要達到聖者的地步(狀態) ,只是一生的修業,那畢竟是困難的。於是便必需要分成階段,慢慢地求其到達了。

  這在曾經分譬過說,走上聖者之途的弟子們,要想抵達這最後階段,必需經過人間、天上、或七世,或更多幾世,始可成爲聖者。

  佛教這個教理,就在婆羅門中也有著這樣的思想,可以其作爲比較之例。這是應予注意的,起初,婆羅門的思想,亦同樣,只是直接於現世中和梵合一的思想,但後來卻進化了。和吠檀多派的人同樣,追求漸進的修業。從此,才開始說到至達解脫的教理。

  這種新的見解,爲何會産生出來,其原因想是很多的。首先是,要想成爲一個聖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當是原因之一吧。次則是,涅槃是一個很遙遠的方向,比丘們在實際上是很幸福,這原因,可能是比第一個原因更有力吧。

  稱做大乘的新佛教,在這一點上更加進步,因之大乘把涅槃的方向也推栘得更遠。表現真正之法的圖,即曼茶羅圖,依據這圖,人爲了到達涅槃,起先就必得成佛,而爲了成佛又必得在數百萬世之間,努力實修慈悲深廣的生活。

  如是,佛教除了涅槃這個觀念,並且利用它(涅槃)爲實際的理想而成功了。(以上摘譯The way of Nirvana譯本二五五——二六七頁。)

  上述這一段話,是蒲善氏根據吉爾塔斯、李士特比慈、比西艾爾等的見解,所綜合引述的。但他也表示並不同意比西艾爾等把佛教的宗教生活目的,說成是虛無的清淨涅槃。故又批評說:「他們所述者,絕非是闡明涅槃觀念的正確意義。」

  然而他卻又說:「也難怪,在經典裏,亦記述著有聖者死後即歸入虛無的這種說法,且有著範疇的敍述,預想著到達這樣的結論。這樣說來,那麼瑪可斯、美留羅說,涅槃絕非是虛無的教義,也顯然的是錯了。謂涅槃是虛無的,這也可以說是佛教的教義。」

  照這樣說來,佛教豈不是矛盾的了麼

  他解釋說:「佛教不是從相互矛盾的諸教義的系統組織中成立的東西,甯可說是爲了實際的修行,再從實際的教說中成立的。因此,在這些教說中,虛無的涅槃觀念,就主要地從哲學的探究之結果而産生了。若就佛教的本來面目說,這(虛無之涅槃),勿甯說是第二義的東西。」 「涅槃爲虛無之說,不僅不是佛教的本來面目,也絕不是釋迦牟尼是因爲生、老、病、死才解救人間,像導入這樣虛無的涅槃,那絕非是他所想的。然而釋迦牟尼由於太過熱心,專注於否定自我的存在,又倡說人是一集合體的結果,於是便導出了這樣一個虛無的涅槃觀念。」

  關於此問題,蒲氏論述甚長,不必一一徵舉,但綜其所說,要義是:

  一、他認爲佛教的教義中,的確有一虛無的涅槃觀念,並且認爲釋迦佛陀對此問題的態度,有些暧昧。雖然他說虛無論的涅槃,不是佛教的第一義,但在佛教思想上都是一個已的確存在的問題。

  二、據他自己對原始佛教的探討,他判定在原始佛教的聖典裏有叁種涅槃觀,一是作爲虛無的涅槃,二是作爲不死的涅槃,叁是不可言說的涅槃(34)。虛無涅槃的主要點,就在於過度宣說無我論的關系。且同時說,佛教雖也主張有永遠、自我、天國性的涅槃,但那不過是假設的方便,爲了救度衆生而造作一虛無的涅槃,以作巧妙的運用。

  這些批評,我們平心靜氣來說,如果不從佛教的根本精神去觀察,僅僅憑據若幹原始佛教的材料,那的確要承認有許多是事實上之理由的。不過作爲討論佛教的真實的涅槃之道,那就不免有許多純是出於誤解或甚至是曲解的了。例如講無我、講清淨、謂比丘追求現世的幸福,那都是未深入的了解而似是實非的。關於此點,一九二七年蘇俄學者西爾潔巴托斯基(Th.Stcherbatsky)氏應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院長德裏盧斯(ar D.Ross之請,已寫了一本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佛教涅槃的概念》),專評蒲善氏的此一涅槃論文,他並提出了一個遠矚西方其他佛教學者的正確觀念,雖然西潔爾巴托斯基氏的涅槃觀點,偏重於龍樹,月稱的中觀思想,但總算給當時西方學術界答覆了幾點重要正確的看法。(關於 Th. Stcher,batskY氏的《涅槃論》(35),我並不能完全同意,雖然他對於《俱舍論》和《中觀論》等有極深刻的研究,但從他的著作中看他對於中觀涅槃思想的了解,仍不是完整的。不過蘇俄學者中有他這樣深刻造詣的佛教學者,的確已值得我們萬二分的欽佩了。有關其佛教著作及內容,以後當仍作專論評介,以介紹於國內人七。附注)。在此,且暫不一一徵舉。

  總之,涅槃這個問題,實不易令人了解。又加原始佛教的確留下了一些難題和不當處,以待後人的解決。奸在這些問題,在大乘佛教興起的時候,都有了解答,並且很圓滿的解答了。這裏便不用去專對以上所述的虛無論的涅槃,再多所批判;且在以下各章研究大乘佛教的涅槃思想時,又自然地會有了答覆和解說。

  第五節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開——中觀與唯識的涅槃思想

  如所周知——大乘思想和小乘思想是有所差別的,但其差別之所在,一般都只是就利他與自利兩者精神的不同作區別。這在表面看來,雖然不錯,但在實際上卻非如此簡單的。利他與自利之差別,只是在兩者的心懷,各有所偏重而已,但並非各自截然以此作範限,今就南傳與北傳所謂大小乘各依之經典共按,兩者莫不同有記載,即小乘經典有利他之表現(如四無量心) ,大乘經典亦有自利之表現。所謂小乘只自利,這只不過部份大乘學人對學派時代某些偏私和修學者的指責而已。實際上這當不是兩者截然區別的中心所在。就思想而言,勿甯說這兩者在教義上均有其各自的偏依,例如以佛陀觀說,小乘經論特尊重曆史的佛陀,而大乘經典卻傾向於理想的佛陀(亦即神格化的佛陀) 。由於各自的偏依不同,故在某些處勿甯說各有其特色。但其中若幹基本教義卻可斷然說,是先後發展而顯其深淺不同的。此種深淺之不同,亦即在對待的大乘立場上,而顯出了一相當的距離。如空、有、緣起等解釋上,顯然的後期的大乘佛教,就遠較早期的小乘經論邁進了一大步。今本文所論之涅槃問題,亦正是如此,如果我們不對大乘經典加以探討,則佛教的涅槃思想,便難以發覺其偉大之價值何在。在早期的經典裏,就至多只能導引人抵於「擇滅無爲」的高峯。擇滅無爲,即使能令衆生了斷生死,超越叁界,然與價值世界又有何相關

  生命之價值如不能從全面轉透出(36),僅往而不同,超而不圓,則涅槃境界,便難免懸於叁界之外,落於沈空滅寂。與佛陀之本旨相違,與生命之性體相左,與整個有情界亦成了無關。如是,則雲「所作已辦」 ,實未真辦,而只是逃辦。此所以有大乘思想之出,有利他菩薩行之現。在史實的發展上說,前一階段(部派——小乘佛教)之展開,也正是後一階段(大乘)之准備。在思想上言,無部派佛教謹嚴辯論之曆程,便必無後來大乘佛教縱闊汪洋之充實。

  這在涅槃思想方面,正好表現出,由有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兩度深遠的否定面之表現,始導致大乘佛教否定又否定後之積極的肯定思想之産生。無此一過程,則自難成其大成,循消極與積極的兩面展開,始真能顯出初期佛教所含的全面精神,亦即佛陀的根本精神。故我以爲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涅槃思想之發展,乃是整個佛教思想發展中一必然過程。部派佛教之理解佛陀的法數名目,幾等如中國漢儒之訓诂學,無訓诂之過程,當亦無後來純義理的理學思想之出現(37),佛教亦正好如此,不經訓诂式的此一轉折,實難轉出後繼的純理化的大乘教義。原始佛教的涅槃思想,就《本事經》所述論之,當然已屬非常圓滿究竟的了,但其圓滿只能謂其仍是消極面的圓滿,不如大乘精神的即生死即涅槃來得積極。說一切有部的涅槃是善是常,恒不變易,究仍是靜止的實體概念,當不如大乘《涅槃經》的離常離無常,而超越實體概念的「恒不變易」思想。此種種差別,當在次章述之,暫置。茲就大乘涅槃思想之展開處略爲概述。至其展開後各經論所涉及涅槃的內容,下面各章另將深述。

  大乘」盤思想展開後,顯然的與小乘的」盤觀有了極大的差別,這差別,《法華玄論》曾經作過這樣的分別:

  大小乘之涅槃,凡有叁義,一、本性寂滅非本性寂滅異,小乘之涅槃,滅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來涅槃也。故《法華·方便品》言之,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二、界內界外斷惑異,小乘之涅槃,唯斷界內分斷生死而止。大 乘之涅槃,並斷界外變異生死也。叁、衆德具不具異,小乘之涅槃,無身無智,故不具衆德。大乘之涅槃,具身,故具法身般若之德。 (大正叁十四·頁叁七六)此分判,在通常的判別上,大致是不錯的。從這判別中也可…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