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社會哲學(達摩拉陀那)▪P3

  ..續本文上一頁開和壞朋友交往,和好人建立友情。和壞朋友交往的害處以及和好朋友交往的益處,都有詳細的說明。

  這本經最後的部分,談及父母子女、教師學生、夫妻、朋友、主仆、聖人與信士上的解釋。在每一種情況都有詳細的說明。

  爲人們一般戒律的法典,是一種短但可以理解的經。在它裏面說明的是十分有效,今日比二十五世紀前更合用。在這本經的意義上,大衛斯夫人說:「真正的地,即使現在,我們可以說及這本戒律是如此的根本,如此明智和聰明,是一種智慧,它注視著人類,它的言語是如此的新穎,今天在此是這樣的有效,也和在靈鹫山一樣,今日泰晤士河畔的鄉村和家庭,都不合如此的快樂。」

  大衛斯先生這樣的批評:「在恒河岸的鄉村或民族是快樂的,那裏的人民充滿仁慈的精神,朋友的感情、正義的高貴精神,它經過這些質樸的簡單言語來呼吸。」

  此地我們也可以向夢揭厘經來提及。據說當在佛陀的時候,即使現在也流行,人民慣于跟從各種迷信的行爲來幸福。當和佛陀商討這件事,他對這種行爲給予談話,它能爲人類及社會帶來真正的福祉,共有十二點。此處有些提及到。在其他東西之中,一個人被勸告做些不會爲自或其他人造成複雜的工作,去履行家庭及社會的責任,以及培養道德與精神的價值。此地從物質價值到涅槃的最高境界,我們已經得到價值的天秤。

  有幾十本經,包括波拉巴瓦經、達迷克經、維迦波渣經等,多多少少是的關這個題目的。

  五、道德原則的社會含義

  沒有某些道德的原則,社會不會穩固。每一種宗教都已經爲它的信徒奠下些行爲的規則。在範圍上有些是狹窄的,有些是廣闊的。佛教可以說是生活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由八正道來代表,那是佛陀宣說的。戒律代表道的第一階段,由佛陀描述的戒律,可以說在範圍之內最聰明的。此地不需說得很詳細,我們可以想到,唯有五戒是最有趣的。最近有一位作者以這條題目撰寫一偏優良作品。他在下文批評五戒:

  1.戒殺並不只是指避免謀殺,而是指各種形式的傷害其他生命——無論是身體的或不是。它包括各種生命的承認,主要地是一樣,以及各種生命的平等權。

  2.第二戒律是戒除取得他人的財産的權利。它包括戒除從各種欺騙行爲,即如行賄,它能使社會分裂。

  3.第叁戒律是戒除過度的或不合法的放縱于感官的快樂,企圖增進社會的穩定。對性的過度自由,是許多破碎家庭、敗壞社會秩序以及個人不幸的原因。這一戒是戒除道德的疏忽。它是疾病時的補品。

  4.第四戒是避免虛僞,鼓勵個人與團體間互相信任,以及了解;今日的文明生活受到威脅,是因爲這一戒的違反,是由于缺乏誠實的意識。

  5.最後一戒是戒除酒。它混亂了心,助長了社會和諧的氣氛,沒有這種和諧,我們不能生存。酒漢的變成,不但是社會的威脅,或者一個敵人,或是他個人精神安甯的障礙。使用酒精導致藥物和財富的耗盡、賭博和其他社會的罪惡。

  在社會學方面,它看來好像五戒是個人生活的一種規則,關系到善良的社區,換句話說,個人的善良是經由改進,集合的善良和相反……。但是他們的價值和應用,不限于僅僅是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關于此,按國際關系,同樣的戒律,能夠伸展到更廣的政治和經濟的面積,並且使領導許多國家的外國政治。

  對于以上五種戒律,我們可以增加另外重要的戒律,去過一種淨潔的生活。在八正道中,爲人所知的是正命。這種生活是從損害和利用他人中得以自由。

  參照這點,我們可以明白社會道德的含義。

  六、人類行爲的動力

  我們要追求人類行爲的動力,是這種人類的哲學。自有人類以來,佛陀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對靈魂的洞察是無匹的。這種洞察力保留在爲人所知和論藏中。此地我們談及些有關主義的一般原則。

  根據阿毘達磨(論),在我們們之中的兩組傾向的工作。一組是本性的健全;他們可以解釋爲;思想或精神的因素。因此有二十一種健全的思想,二十五種精神的思想。然而有十二種不健全的思想和十四種精神的要素。

  所有這些無益的境界,起源于貪、惡意和迷惑,因此所有有益的境界是起源于慷慨、善意和智慧。同樣的理由,一組爲人所知的是不善根,而其他是善根。當一個人被不善的動機迫使去作惡的時候,這種後果會很不愉快。它會爲自己和他人産生緊張和不愉快。相反的,當他被善的動機迫使去做事,這種效果是愉快的。它會爲自己和別人産生和諧與快樂。

  由于修習善可以消滅不善。關于此已經指出前者是消極的,是弱的,然而後者是積極的,因此性質是強的,正如太陽出來,黑暗消失一樣。因此當修善的時候,不善消失。關于這點,佛陀說,由了解人類行爲動力的意義,必須了解個人和社會的水准。

  七、四梵住

  四梵住——慈悲喜舍——在佛陀社會哲學中占了重要和地位。慈是一般的愛。只要有慈的地方,變沒有惡。慈的精神在慈經中有說到,佛陀在經上說,正如一個母親會保護她唯一的兒子一樣,即使犧牲了生命也是如此,因此每每一個人對一切衆生要仁慈。

  悲是憐愍。它是對那些有煩惱的人給予幫助。只要有悲的地方,對一切受苦的衆生沒有冷漠。

  喜是同情喜悅。它是對快樂的人覺得喜悅。只要有喜的地方,就沒有任何嫉忌和妨礙的情形。

  舍是平靜。它的意思是面臨生命的變遷,能保持平靜。

  這四種高貴的境界,同時也被稱爲無限的,因爲它領導一個人到第二個人,從一個團體到第二個團體,以及一國到另外一國。因此要說,他們是中流砥柱,是個人的快樂,社會的友誼,世界的和平。他們的培養,會引導世界的友情。

  八、佛陀的基本教理和社會的改變

  一個社會能夠發展,只要當需要的改變時時帶來。此地對于這點,我們可以將某些佛陀的教理拿來研究。

  改變的定律,因爲在苦空、無常、無我叁方面的教理上,代表上真實性動力的解釋,沒有變遷,即不能有改進。這是個人、製度和社會的真實性。因此這種教理是爲社會改良的變遷。

  「波特迦」這本經是談及些因果的法則,以及事物緣生的道理。據它說,意識經驗的世界是有條件的。所有的事物都關涉到因果方面。由這種律,我們是在變遷的過程中。沒有機會的余地。當然啦,它造成適切的條件,能夠帶來需要的改變,這些再次是社會方面的真理。

  另一種有關我們轉變的是業力。根據佛教徒解釋,沒有宿命運,或機會。我們是我們自己行爲的後果。那就是說,我們是自己造成自己的。這種教理是道德責任,以及意志的自由。是以,我們有自由去造成自己的一生和社會。

  最後,但不是最低限度,佛教並不相信的一個造物主。根據阿那經說,社會進化是慣于一個自立的程序。它提及到的學理的點像廬梭所提出的社會的學理。這種教理代表社會的改變。

  批評到佛教原理對解決人類現代問題的適應性,一位著名的社會學者說道:

  佛教加重于道德行爲,能夠成爲需要的背景。爲著解決每日的事,得不到秘方。但佛教的價值擺在政治、經濟的社會問題的道德背景下。爲著提高背景之下。爲著提高道德的人格,它的要求,能單獨地成爲堅固的城堡,它能建鞏政治、政治和社會的和平。因此只的穩固能夠獲得文化的結構,即使這種造成的事實,在道德和心理方面,正如在亞洲和俄國或在非洲國家的政治家和農夫,都不能見到它。佛教在經典,尤其是法句經和尼波陀經,爲人類宣揚慈悲、溫和、仁愛和慈善家的觀念。他們注重我的中立,只能夠成爲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詳細解決的背景。根據佛教教理,個人的改進是社會經濟前進的方法和基礎。如果早期的佛教是在今天來解釋,它的外觀好像是文化的哲學,它說戰爭是在人的心中,因此很需要宣揚文化和教育爲第一。早期的佛教也說,善良的人是社會的資産。此地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它是一般地廣布心理意見,在兩方大多數近代社會學和政治科學的教授,以後定數的統計家,已經補充了佛教哲學在道德洞察。它將是政治科學和社會學的貢獻因爲供給紀律,如果佛教的技巧,爲著消滅戰爭,以及實行社會的團結和合作的互助,是發現和查出。在他們理論的意義和含義,將可能在行爲上履行他們。

  在以上幾段話中,佛陀的教理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概念,在這個基礎是,我們可以叫做佛陀的社會哲學的,我們可以列成公式。

  佛教的長久曆史,及人類社會中,對光榮的部分負有廣大的證明。無論佛教在什麼地方傳播,他們的製度都有成就。佛教國家的婦女都比其他國家的姊妹們,享有更多的自由。無論佛法在什麼地方盛行,各種人民都有友善和諧。此地也要注意,佛教的傳教師。弘揚佛陀的法音是出乎愛心和慈悲,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動機,在一種或多種的方法利用他。因此,在妙法之下,沒有流過一滴血。

  佛陀的教理在婁時的領導者之下,有可敬的成就。在佛法影響之下,他們爲人民的幸福作得更多更多。我們在此可以讀到阿育王的例子。他在成爲優婆塞之後,放棄民所有暴政,而跟隨福利工作的計劃。他把人民當作子女一們看待。爲人和畜開設醫院。正如希臘那樣遠的國家,都送藥材去援助。他對已信教的人,給予尊敬和維持互相的和氣。因爲這些,他從佛的教理中,得到許多的鼓勵。

  佛陀的教理,不是爲特殊的時間和區域而設。它是世界性的,在所有時間內是可應用的和永久性的。在社會的水准上,佛教的最高目的是摒除各種阻礙物,和建立一個人類的家庭。(莫佩娴譯自摩诃菩提)

  

《佛教的社會哲學(達摩拉陀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