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和坏朋友交往,和好人建立友情。和坏朋友交往的害处以及和好朋友交往的益处,都有详细的说明。
这本经最后的部分,谈及父母子女、教师学生、夫妻、朋友、主仆、圣人与信士上的解释。在每一种情况都有详细的说明。
为人们一般戒律的法典,是一种短但可以理解的经。在它里面说明的是十分有效,今日比二十五世纪前更合用。在这本经的意义上,大卫斯夫人说:「真正的地,即使现在,我们可以说及这本戒律是如此的根本,如此明智和聪明,是一种智慧,它注视着人类,它的言语是如此的新颖,今天在此是这样的有效,也和在灵鹫山一样,今日泰晤士河畔的乡村和家庭,都不合如此的快乐。」
大卫斯先生这样的批评:「在恒河岸的乡村或民族是快乐的,那里的人民充满仁慈的精神,朋友的感情、正义的高贵精神,它经过这些质朴的简单言语来呼吸。」
此地我们也可以向梦揭厘经来提及。据说当在佛陀的时候,即使现在也流行,人民惯于跟从各种迷信的行为来幸福。当和佛陀商讨这件事,他对这种行为给予谈话,它能为人类及社会带来真正的福祉,共有十二点。此处有些提及到。在其他东西之中,一个人被劝告做些不会为自或其他人造成复杂的工作,去履行家庭及社会的责任,以及培养道德与精神的价值。此地从物质价值到涅槃的最高境界,我们已经得到价值的天秤。
有几十本经,包括波拉巴瓦经、达迷克经、维迦波渣经等,多多少少是的关这个题目的。
五、道德原则的社会含义
没有某些道德的原则,社会不会稳固。每一种宗教都已经为它的信徒奠下些行为的规则。在范围上有些是狭窄的,有些是广阔的。佛教可以说是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由八正道来代表,那是佛陀宣说的。戒律代表道的第一阶段,由佛陀描述的戒律,可以说在范围之内最聪明的。此地不需说得很详细,我们可以想到,唯有五戒是最有趣的。最近有一位作者以这条题目撰写一偏优良作品。他在下文批评五戒:
1.戒杀并不只是指避免谋杀,而是指各种形式的伤害其他生命——无论是身体的或不是。它包括各种生命的承认,主要地是一样,以及各种生命的平等权。
2.第二戒律是戒除取得他人的财产的权利。它包括戒除从各种欺骗行为,即如行贿,它能使社会分裂。
3.第三戒律是戒除过度的或不合法的放纵于感官的快乐,企图增进社会的稳定。对性的过度自由,是许多破碎家庭、败坏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不幸的原因。这一戒是戒除道德的疏忽。它是疾病时的补品。
4.第四戒是避免虚伪,鼓励个人与团体间互相信任,以及了解;今日的文明生活受到威胁,是因为这一戒的违反,是由于缺乏诚实的意识。
5.最后一戒是戒除酒。它混乱了心,助长了社会和谐的气氛,没有这种和谐,我们不能生存。酒汉的变成,不但是社会的威胁,或者一个敌人,或是他个人精神安宁的障碍。使用酒精导致药物和财富的耗尽、赌博和其他社会的罪恶。
在社会学方面,它看来好像五戒是个人生活的一种规则,关系到善良的社区,换句话说,个人的善良是经由改进,集合的善良和相反……。但是他们的价值和应用,不限于仅仅是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关于此,按国际关系,同样的戒律,能够伸展到更广的政治和经济的面积,并且使领导许多国家的外国政治。
对于以上五种戒律,我们可以增加另外重要的戒律,去过一种净洁的生活。在八正道中,为人所知的是正命。这种生活是从损害和利用他人中得以自由。
参照这点,我们可以明白社会道德的含义。
六、人类行为的动力
我们要追求人类行为的动力,是这种人类的哲学。自有人类以来,佛陀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对灵魂的洞察是无匹的。这种洞察力保留在为人所知和论藏中。此地我们谈及些有关主义的一般原则。
根据阿毘达磨(论),在我们们之中的两组倾向的工作。一组是本性的健全;他们可以解释为;思想或精神的因素。因此有二十一种健全的思想,二十五种精神的思想。然而有十二种不健全的思想和十四种精神的要素。
所有这些无益的境界,起源于贪、恶意和迷惑,因此所有有益的境界是起源于慷慨、善意和智慧。同样的理由,一组为人所知的是不善根,而其他是善根。当一个人被不善的动机迫使去作恶的时候,这种后果会很不愉快。它会为自己和他人产生紧张和不愉快。相反的,当他被善的动机迫使去做事,这种效果是愉快的。它会为自己和别人产生和谐与快乐。
由于修习善可以消灭不善。关于此已经指出前者是消极的,是弱的,然而后者是积极的,因此性质是强的,正如太阳出来,黑暗消失一样。因此当修善的时候,不善消失。关于这点,佛陀说,由了解人类行为动力的意义,必须了解个人和社会的水准。
七、四梵住
四梵住——慈悲喜舍——在佛陀社会哲学中占了重要和地位。慈是一般的爱。只要有慈的地方,变没有恶。慈的精神在慈经中有说到,佛陀在经上说,正如一个母亲会保护她唯一的儿子一样,即使牺牲了生命也是如此,因此每每一个人对一切众生要仁慈。
悲是怜愍。它是对那些有烦恼的人给予帮助。只要有悲的地方,对一切受苦的众生没有冷漠。
喜是同情喜悦。它是对快乐的人觉得喜悦。只要有喜的地方,就没有任何嫉忌和妨碍的情形。
舍是平静。它的意思是面临生命的变迁,能保持平静。
这四种高贵的境界,同时也被称为无限的,因为它领导一个人到第二个人,从一个团体到第二个团体,以及一国到另外一国。因此要说,他们是中流砥柱,是个人的快乐,社会的友谊,世界的和平。他们的培养,会引导世界的友情。
八、佛陀的基本教理和社会的改变
一个社会能够发展,只要当需要的改变时时带来。此地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将某些佛陀的教理拿来研究。
改变的定律,因为在苦空、无常、无我三方面的教理上,代表上真实性动力的解释,没有变迁,即不能有改进。这是个人、制度和社会的真实性。因此这种教理是为社会改良的变迁。
「波特迦」这本经是谈及些因果的法则,以及事物缘生的道理。据它说,意识经验的世界是有条件的。所有的事物都关涉到因果方面。由这种律,我们是在变迁的过程中。没有机会的余地。当然啦,它造成适切的条件,能够带来需要的改变,这些再次是社会方面的真理。
另一种有关我们转变的是业力。根据佛教徒解释,没有宿命运,或机会。我们是我们自己行为的后果。那就是说,我们是自己造成自己的。这种教理是道德责任,以及意志的自由。是以,我们有自由去造成自己的一生和社会。
最后,但不是最低限度,佛教并不相信的一个造物主。根据阿那经说,社会进化是惯于一个自立的程序。它提及到的学理的点像庐梭所提出的社会的学理。这种教理代表社会的改变。
批评到佛教原理对解决人类现代问题的适应性,一位着名的社会学者说道:
佛教加重于道德行为,能够成为需要的背景。为着解决每日的事,得不到秘方。但佛教的价值摆在政治、经济的社会问题的道德背景下。为着提高背景之下。为着提高道德的人格,它的要求,能单独地成为坚固的城堡,它能建巩政治、政治和社会的和平。因此只的稳固能够获得文化的结构,即使这种造成的事实,在道德和心理方面,正如在亚洲和俄国或在非洲国家的政治家和农夫,都不能见到它。佛教在经典,尤其是法句经和尼波陀经,为人类宣扬慈悲、温和、仁爱和慈善家的观念。他们注重我的中立,只能够成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详细解决的背景。根据佛教教理,个人的改进是社会经济前进的方法和基础。如果早期的佛教是在今天来解释,它的外观好像是文化的哲学,它说战争是在人的心中,因此很需要宣扬文化和教育为第一。早期的佛教也说,善良的人是社会的资产。此地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它是一般地广布心理意见,在两方大多数近代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教授,以后定数的统计家,已经补充了佛教哲学在道德洞察。它将是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贡献因为供给纪律,如果佛教的技巧,为着消灭战争,以及实行社会的团结和合作的互助,是发现和查出。在他们理论的意义和含义,将可能在行为上履行他们。
在以上几段话中,佛陀的教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概念,在这个基础是,我们可以叫做佛陀的社会哲学的,我们可以列成公式。
佛教的长久历史,及人类社会中,对光荣的部分负有广大的证明。无论佛教在什么地方传播,他们的制度都有成就。佛教国家的妇女都比其他国家的姊妹们,享有更多的自由。无论佛法在什么地方盛行,各种人民都有友善和谐。此地也要注意,佛教的传教师。弘扬佛陀的法音是出乎爱心和慈悲,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动机,在一种或多种的方法利用他。因此,在妙法之下,没有流过一滴血。
佛陀的教理在娄时的领导者之下,有可敬的成就。在佛法影响之下,他们为人民的幸福作得更多更多。我们在此可以读到阿育王的例子。他在成为优婆塞之后,放弃民所有暴政,而跟随福利工作的计划。他把人民当作子女一们看待。为人和畜开设医院。正如希腊那样远的国家,都送药材去援助。他对已信教的人,给予尊敬和维持互相的和气。因为这些,他从佛的教理中,得到许多的鼓励。
佛陀的教理,不是为特殊的时间和区域而设。它是世界性的,在所有时间内是可应用的和永久性的。在社会的水准上,佛教的最高目的是摒除各种阻碍物,和建立一个人类的家庭。(莫佩娴译自摩诃菩提)
《佛教的社会哲学(达摩拉陀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