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學的進修次第(黃國達)

  慧學的進修次第

  

  黃國達

  

  佛法的宗旨在于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啓悟、轉染還淨,由此展開自在、開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學是核心的課題,然而,智慧是因緣所生法,不是宿命、無因的,天生的慧根也是由前世的熏修而來,今世的進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與其慨歎自己悟性太差,讀了很多禅語錄,也沒有開悟,讀誦般若經典也不能通達空義,便自認爲根性太差,退而尋求禅定的甯靜、信仰的滿足、佛力的庇佑、他方淨土的穩當,這正如入了寶山而只摘取一些花草石頭而不力求尋得寶藏。智慧覺悟的開發固然有其困難之處,但是佛陀已經爲衆生開辟了一條智慧覺悟的康莊大道,只要如法次第進修,就可以開啓內心的智慧寶藏,千萬不可妄自菲薄,辜負佛陀的慈悲心意。

  

  智慧的進修可以約略分爲叁個次第,即聞慧、思慧與修慧。

  

  聞慧 聞慧是由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而得般若正見。所謂正法,凡順于佛法正理的都可說是正法,原始佛教的阿含聖典,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觀是主要的研讀內容,至于中期大乘佛教的唯識論典,後期大乘佛教的真常經論也可說是「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蘊含了般若正見,只是需要智慧之眼抉擇、貫通。

  

  什麼是般若正見?所謂正見,依阿含經的說法,不只是叁世、因果、凡聖的世間正見,更要如實知無常、無我、不生不滅的出世間正見,才算究竟,以般若經的說法,則要見到畢竟空、如幻有才是透徹的般若正見,再以中觀論典的解說,則以見到緣起、假名、性空才是圓滿的中道正見。在表述上雖然略有不同,皆是真、實、谛、如的一實相,無二無別。在第一義谛中,不生不滅、性空、無我,世俗谛中,則是緣起、無常、假名、如幻的。二谛無礙,是爲般若正見。

  

  若以唯識解說,世俗現象唯識所現、勝義境地離言絕待。至于真常思想的解說,佛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念無明幻現叁界六道,一念清淨,生滅、去來,萬法皆是真如。

  

  究其內涵仍然是一實相的方便表述,只要不執取真常實體、識心種子,誤以爲緣起性空、叁法印不了義,回歸實相本然、法爾如是,皆是般若正見。

  

  如果不具足這樣的正見,即不能成就聞慧,若正見具足,則能于佛法生起絕對的信心,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不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而是生生世世以來,經曆多劫的暗夜迷失,忽遇明燈,回歸光明的正道、看到生命的真谛、找到解脫自在的方法。是希有難得的,不可等閑視之,認爲煩惱依舊、八苦未拔,以爲聽聞正法無用,需知大樹廣蔭,須有牢固的樹根,高樓廣廈,也要有堅固的地基。由聞慧而得生深信心,正是智慧的根基。

  

  思慧慧學的進修次第

  黃國達

  

  佛法的宗旨在于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啓悟、轉染還淨,由此展開自在、開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學是核心的課題,然而,智慧是因緣所生法,不是宿命、無因的,天生的慧根也是由前世的熏修而來,今世的進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與其慨歎自己悟性太差,讀了很多禅語錄,也沒有開悟,讀誦般若經典也不能通達空義,便自認爲根性太差,退而尋求禅定的甯靜、信仰的滿足、佛力的庇佑、他方淨土的穩當,這正如入了寶山而只摘取一些花草石頭而不力求尋得寶藏。智慧覺悟的開發固然有其困難之處,但是佛陀已經爲衆生開辟了一條智慧覺悟的康莊大道,只要如法次第進修,就可以開啓內心的智慧寶藏,千萬不可妄自菲薄,辜負佛陀的慈悲心意。

  

  智慧的進修可以約略分爲叁個次第,即聞慧、思慧與修慧。

  

  聞慧

  

  聞慧是由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而得般若正見。所謂正法,凡順于佛法正理的都可說是正法,原始佛教的阿含聖典,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觀是主要的研讀內容,至于中期大乘佛教的唯識論典,後期大乘佛教的真常經論也可說是「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蘊含了般若正見,只是需要智慧之眼抉擇、貫通。

  

  什麼是般若正見?所謂正見,依阿含經的說法,不只是叁世、因果、凡聖的世間正見,更要如實知無常、無我、不生不滅的出世間正見,才算究竟,以般若經的說法,則要見到畢竟空、如幻有才是透徹的般若正見,再以中觀論典的解說,則以見到緣起、假名、性空才是圓滿的中道正見。在表述上雖然略有不同,皆是真、實、谛、如的一實相,無二無別。在第一義谛中,不生不滅、性空、無我,世俗谛中,則是緣起、無常、假名、如幻的。二谛無礙,是爲般若正見。

  

  若以唯識解說,世俗現象唯識所現、勝義境地離言絕待。至于真常思想的解說,佛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念無明幻現叁界六道,一念清淨,生滅、去來,萬法皆是真如。

  

  究其內涵仍然是一實相的方便表述,只要不執取真常實體、識心種子,誤以爲緣起性空、叁法印不了義,回歸實相本然、法爾如是,皆是般若正見。

  

  如果不具足這樣的正見,即不能成就聞慧,若正見具足,則能于佛法生起絕對的信心,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不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而是生生世世以來,經曆多劫的暗夜迷失,忽遇明燈,回歸光明的正道、看到生命的真谛、找到解脫自在的方法。是希有難得的,不可等閑視之,認爲煩惱依舊、八苦未拔,以爲聽聞正法無用,需知大樹廣蔭,須有牢固的樹根,高樓廣廈,也要有堅固的地基。由聞慧而得生深信心,正是智慧的根基。

  

  思慧

  

  有了聞慧的基礎,進一步就要深入思維觀察、勝解空義。

  

  如何思惟、觀察,勝解空義?這是不帶任何預設立場來觀察事物,思惟抉擇、歸納分析,得到無自性的空勝解。

  

  如何歸納分析?是以聞慧爲基礎,觀察到底有沒有自性?也就是有沒有固定性、孤立性、實體性?就在禅修和日常生活中,色、受、想、行、識生起的當下,如實思惟、觀察,而歸納到沒有一法有固定性、孤立性、實體性,一切都在變化、和合、相依相待中才能成立。並沒有「自有、自成」的自性,也就是一一法皆無自性。

  

  這樣的思惟、觀察,切記不可以離開生活、生命當下具體可聞可見的事物之外,憑空去想象、抽象地臆測。

  

  你可以觀察外在事物的進行,譬如說:你今天准備早上十點要去超市采購日用品,出門之前接到一通電話,如果是急事如家人生病,就必須立即處理,采購的計劃就會被耽擱,如果采購品中如燈管、食物急著要用,就要稍作忍耐。

  

  在這當中,你可以見到「安排的事」、「約定的時間」、「采購的物品」都沒有固定性,一件事情的發生如家人生病,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掌控的、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安排的事」、「約定的時間」、「采購的物品」並不是絕對的,它只存在于思想中,而不是真實的存在。

  

  對這些觀念若有自有、自成的認定,就會感受到沖突、不舒服。如果明白這些只是觀念而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實,內心就靈活自在,不會有沖穾。

  

  外在事件一直都是相依相緣,既是相互需要的互補關系,同時又隱藏著相互排斥的消長關系。而內心明白這些關系,不固著在上面、不預期什麼,內心才會自由,這就是智慧。

  

  觀察任何人、事、物,乃至內心的感受、情緒、思想、願望都可以看見它的背景、變動、互補、消長,那麼就可以如實地看待這一切,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平靜和諧。

  

  能這樣思惟、觀察有沒有自性,就可以生起空勝解,對于空義能在實際現象生住異滅的當下有具體的理解。這就是思慧。

  

  思慧成就會伴隨著布施、持戒、安忍的功德,因爲內在的認知開始轉換,很自然地看見人我的依存、互補、消長。明白人我相依,而有互助、共好的理念,布施、持戒是隨順緣起正理的行爲。同時見到人、事、物,感受、情緒、思想、願望生滅消長、緣起緣滅的自然法則,對于己經生起的苦,看到有惑業才有苦,「苦」是無自性的,唯有安忍,才不會火上加油,惑業滅則未來的苦不生,這才是澈底的解脫。

  

  修慧

  

  修慧就是止觀,以無自性爲所緣,觀察及安住。思慧中的思惟觀察由于缺乏定心,只能在散心中,以空勝解的力量離惡向善、忍苦離苦,卻沒有能力斷除煩惱。進入止觀禅修,則定慧力強,降伏煩惱的力量隨之增強。

  

  思慧的重點在于思惟、抉擇,散心觀察無妨,而定心觀察,是在勝解成就之後,直觀諸法真實,名爲般若觀照。通常修定,必須進入無分別,不起思惟,一生分別思惟,就離開定心。而定慧等持是直觀,一般的定心只是不生分別思惟,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直觀,不但不起思惟分別,連「自性分別」也不起,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不會認定「這是○○」,或「這不是○○」,停滯在自有、自成的自性實有的模式裏,而能當下穿透,覺知流動變化、沒有局限的整體呈現,當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離合的緣起法。

  

  當「自性分別」不起,雖然面對森羅萬象,心中一片寂然,名爲定心,這是有智慧光明的定心,不同于一般的定心缺少智慧。一般修定,雖然思想、念頭暫停,自性實有的認知模式仍然根深柢固。

  

  在這樣的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中,偶有念頭生起就能照見念頭無自性,幻生幻滅,內心立即回歸寂然不動;當發現對于觀察對象生起自性實有的認知模式時,立即穿透它,覺知流動變化、沒有局限的整體呈現,當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離合的緣起法,立即回歸緣起性空的實相智慧。

  

  如此,止觀雙運、定慧等持,自性實有的執見漸次消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

《慧學的進修次第(黃國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