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學的進修次第(黃國達)▪P2

  ..續本文上一頁旦全體通透、能所雙泯、境智一如,就是「無漏慧」的生起。

  

  止觀修慧似乎很難理解其中的奧秘,不容易掌握實際的修行方法。不過只要記住:對于觀察對象不落入任何局限性的認定,不預期、不追求任何境界,不設定任何有關「開悟」「究竟真理」「圓滿的境界」種種標准模式,在真實、自然的心境中,當下即是無相、無住、空寂、如幻的諸法實相,離此並無其他玄奇的境界。若有什麼玄奇的境界的話,也只是意識、想蘊製造出來的心靈影像而已,仍然是在五蘊境相中打轉,不是般若智慧所見的諸法實相。

  有了聞慧的基礎,進一步就要深入思維觀察、勝解空義。

  

  如何思惟、觀察,勝解空義?這是不帶任何預設立場來觀察事物,思惟抉擇、歸納分析,得到無自性的空勝解。

  

  如何歸納分析?是以聞慧爲基礎,觀察到底有沒有自性?也就是有沒有固定性、孤立性、實體性?就在禅修和日常生活中,色、受、想、行、識生起的當下,如實思惟、觀察,而歸納到沒有一法有固定性、孤立性、實體性,一切都在變化、和合、相依相待中才能成立。並沒有「自有、自成」的自性,也就是一一法皆無自性。

  

  這樣的思惟、觀察,切記不可以離開生活、生命當下具體可聞可見的事物之外,憑空去想象、抽象地臆測。

  

  你可以觀察外在事物的進行,譬如說:你今天准備早上十點要去超市采購日用品,出門之前接到一通電話,如果是急事如家人生病,就必須立即處理,采購的計劃就會被耽擱,如果采購品中如燈管、食物急著要用,就要稍作忍耐。

  

  在這當中,你可以見到「安排的事」、「約定的時間」、「采購的物品」都沒有固定性,一件事情的發生如家人生病,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掌控的、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安排的事」、「約定的時間」、「采購的物品」並不是絕對的,它只存在于思想中,而不是真實的存在。

  

  對這些觀念若有自有、自成的認定,就會感受到沖突、不舒服。如果明白這些只是觀念而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實,內心就靈活自在,不會有沖穾。

  

  外在事件一直都是相依相緣,既是相互需要的互補關系,同時又隱藏著相互排斥的消長關系。而內心明白這些關系,不固著在上面、不預期什麼,內心才會自由,這就是智慧。

  

  觀察任何人、事、物,乃至內心的感受、情緒、思想、願望都可以看見它的背景、變動、互補、消長,那麼就可以如實地看待這一切,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平靜和諧。

  

  能這樣思惟、觀察有沒有自性,就可以生起空勝解,對于空義能在實際現象生住異滅的當下有具體的理解。這就是思慧。

  

  思慧成就會伴隨著布施、持戒、安忍的功德,因爲內在的認知開始轉換,很自然地看見人我的依存、互補、消長。明白人我相依,而有互助、共好的理念,布施、持戒是隨順緣起正理的行爲。同時見到人、事、物,感受、情緒、思想、願望生滅消長、緣起緣滅的自然法則,對于己經生起的苦,看到有惑業才有苦,「苦」是無自性的,唯有安忍,才不會火上加油,惑業滅則未來的苦不生,這才是澈底的解脫。

  

  修慧 修慧就是止觀,以無自性爲所緣,觀察及安住。思慧中的思惟觀察由于缺乏定心,只能在散心中,以空勝解的力量離惡向善、忍苦離苦,卻沒有能力斷除煩惱。進入止觀禅修,則定慧力強,降伏煩惱的力量隨之增強。

  

  思慧的重點在于思惟、抉擇,散心觀察無妨,而定心觀察,是在勝解成就之後,直觀諸法真實,名爲般若觀照。通常修定,必須進入無分別,不起思惟,一生分別思惟,就離開定心。而定慧等持是直觀,一般的定心只是不生分別思惟,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直觀,不但不起思惟分別,連「自性分別」也不起,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不會認定「這是○○」,或「這不是○○」,停滯在自有、自成的自性實有的模式裏,而能當下穿透,覺知流動變化、沒有局限的整體呈現,當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離合的緣起法。

  

  當「自性分別」不起,雖然面對森羅萬象,心中一片寂然,名爲定心,這是有智慧光明的定心,不同于一般的定心缺少智慧。一般修定,雖然思想、念頭暫停,自性實有的認知模式仍然根深柢固。

  

  在這樣的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中,偶有念頭生起就能照見念頭無自性,幻生幻滅,內心立即回歸寂然不動;當發現對于觀察對象生起自性實有的認知模式時,立即穿透它,覺知流動變化、沒有局限的整體呈現,當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離合的緣起法,立即回歸緣起性空的實相智慧。

  

  如此,止觀雙運、定慧等持,自性實有的執見漸次消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旦全體通透、能所雙泯、境智一如,就是「無漏慧」的生起。

  

  止觀修慧似乎很難理解其中的奧秘,不容易掌握實際的修行方法。不過只要記住:對于觀察對象不落入任何局限性的認定,不預期、不追求任何境界,不設定任何有關「開悟」「究竟真理」「圓滿的境界」種種標准模式,在真實、自然的心境中,當下即是無相、無住、空寂、如幻的諸法實相,離此並無其他玄奇的境界。若有什麼玄奇的境界的話,也只是意識、想蘊製造出來的心靈影像而已,仍然是在五蘊境相中打轉,不是般若智慧所見的諸法實相。

  

《慧學的進修次第(黃國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