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觀照▪P6

  ..續本文上一頁一樣的--「默念觀照」。※紀錄修行日記

   在睡覺之前,記錄一下白天觀照的內容,一百個字左右即可,若實在沒空也要寫個二、叁行,做個簡單的記錄。內容是寫一些今天所發生比較特別的事情,內外身心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將它寫下來。例如:今天中共試射飛彈,寫寫自己的感受;「我害怕嗎?」「我怕的是什麼?」,我是害怕我的財産會損失,或是害怕生活水准會變得低落,或是其他,若真的是害怕,會不會采取行動,是不是要移民呢?還是有其他的行動?去看看自己對這件事的反應,或許會認爲修行和這件事沒有關系,這些觀念都可做爲記錄的內容。其他例如:工作忙碌;上級不合理的待遇時自己情緒上的變化等等,都可做爲記錄的內容,記錄的方向大約可分爲叁個方向:一、當時身心的反應,如:恐懼時是不是心跳加快或全身發麻,或臉色蒼白,將身體上各部位的變化記錄下來。二、情緒的反應:是害怕、稍微害怕或是非常害怕;擔心、稍微擔心或是非常擔心;焦慮、稍微焦慮或是手足無措,將程度的大小寫下來。叁、觀念:例如今天被老板訓了一頓,內心裏很不舒服,去記錄爲什麼不舒服,是因爲我沒有錯,我是被冤枉的等等,屬于觀念上的都將它記錄下來,然後去質疑,如此修行就有了焦點,有了著力點。時間少寫少一點,時間充裕就記錄詳細一點,但總是要做個記錄,以免懈怠,寫完之後可再繼續用功打坐做默念的工夫,或放輕松上床睡覺。這就是一天的修行生活。※什麼時候做「質疑」?

   我們的修行生活中會有一些波動,例如:修行日記所記錄的波動就要去質疑,稍微有點波動就要去質疑,同時將自以爲是,理所當然的都重新再找出來看,是不是就真的是這樣:我認爲我是一個什麼....什麼....樣的人,我認爲我是個很帥的,我是一個很老實的人,我是一個用功修行的人,我是一個不用功修行的人,我認爲這個方法很好,我認爲這個人很好,凡是所有「認爲」的都重新檢視、質疑、追問,質疑追問可解開一直解不開的結,若是就一直這樣認爲,那麼予盾和沖突就會不斷發生。若看不出波動與波動之間的關系,那就是愚蠢的、是沒有智慧的觀照。若只是停留在悲哀、痛苦、渴望的情緒中,而不去質疑,那是不會進步的。雖說一天到晚都「活在當下」,卻活得不深刻、不暢快,那種活在當下與真正體驗實相的活在當下是有差距的。差距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加入許多雜物、垃圾,這些都要靠質疑不斷的將它清除掉,是隨時隨地都要做的,只要心情有波動就去質疑,而不是要等到寫日記才做的。

   質疑是在當下就要就做的,例如:當情緒莫名其妙的陷入低潮,就要立刻觀照、質疑,看自己當時有什麼想法和觀點,將症結找出來,結果可能是因爲覺得學佛學了好幾年,忽然之間覺得自己沒有學到什麼,情緒就是這樣陷入低潮的,想到過去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在「學佛」上,結果什麼都沒有得到,這時就要去質疑追問「爲什麼我要得到呢?」「我到底要得到什麼?」「我爲什麼沒有進步呢?」,去追根究底。又例如:當你陷入因境之時,有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就在裏面續繼去觀照、質疑、追問,「我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我到底想要得到什麼?」「我爲什麼對我的現況那麼不滿意呢?」這樣不斷的質疑,就會有明顯的進步,但也不要忽略第一階段「活在當下」的工夫,第一階段的工夫沒有落實,第二階段是很難進入的,因爲平常若沒有培養足夠的敏銳度,就根本不會想到要去做疑質的工夫,這種人若要他去分析身體的反應乃至他的想法,是哪一個想法使他感到那麼的苦,是不可能的,因爲他平時就沒有觀照,好比從來不曾進書房看看書架的書,突然要他去找某一本書,對他來說就是一件因難的事了。※修「止觀」消除「實在感」

  第二階段質疑得徹底,就可將所有可以看到的「不是的」、「垃圾」都清除,之後就進入第叁階。在質疑徹底之後,仍還感覺有一很堅固的實體在,還有一個「我」存在,一切的一切都存在有「不空」的感覺,雖然發現這一切都是流動的,都是因緣所生的,但是這種感覺升起時,還是覺得那麼的實在,當「實在的」還未改變時,我還是覺得那麼實在。人生要幾十年才會老病死,不是生下來立即死亡,活著時還是覺得存在是那麼的真實,我能看、能聽、能想,這「能」實在太堅固了,不論我是醒著、睡著、活在當下或質疑追問,都問不出個所以然來,總覺得那麼實在、堅固,這時在靜坐方面就要用比較長的時間來達到消除「實在感」的目的。其方法是要將前面兩階段的工夫結合起來,是一種有能量的而不只是活在當下,是要在當下去覺醒,不只是質疑追問而是變成一種疑團,或是一種一切都打開來的,什麼都沒有的,只是看,從對立中、從能看所看之僵持中,放松下來,柔軟下來,去感受它的整體性,讓流動的歸流動,變化的歸變化,讓緣生緣滅的歸緣生緣滅,這種的工夫在日常生中比較不容易做,這要靜下來才能做這屬于止觀的工夫。

   色、受、想、行、識皆是空,能看的眼睛、能聽的耳朵,要靠身體的支持,若身體敗壞了,則「能」看、「能」聽也沒有了,「能」是靠色、受、想、行來支撐,既然是五蘊的一部分,所以這其中就沒有「我」,雖然有覺知的作用,但是能覺知的心與所覺知的對象是沒法分割的,它是一個整體但又不是個實在的存在,只是緣生緣滅不斷的流動變化而已,我能看到你,你也能看到我,不是死的,物質與心靈或內與外不是對立也不是分割,它是整個因緣全體的展現,去感受那全體的展現,第叁階段就是在學這種工夫,這就是止觀、中觀、禅的核心。逐漸地自我的感受就純粹只是一種感覺,存在也只是一種感覺,當它呈現出來只是一種感覺,除了這以外,什麼都沒有,慢慢就將對立消解。這樣五蘊整體的修行是透過以上所提的觀照叁階段來修持,如此就相當完整,阿迦曼尊者將這種整體的觀照稱之爲「大念住」,所以它的層次可以有深有淺,可以分開來修,也可以一起修,總之,要自己去落實,去體會。

  

《生活中的觀照》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真實受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