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样的--「默念观照」。※纪录修行日记
在睡觉之前,记录一下白天观照的内容,一百个字左右即可,若实在没空也要写个二、三行,做个简单的记录。内容是写一些今天所发生比较特别的事情,内外身心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将它写下来。例如:今天中共试射飞弹,写写自己的感受;「我害怕吗?」「我怕的是什么?」,我是害怕我的财产会损失,或是害怕生活水准会变得低落,或是其他,若真的是害怕,会不会采取行动,是不是要移民呢?还是有其他的行动?去看看自己对这件事的反应,或许会认为修行和这件事没有关系,这些观念都可做为记录的内容。其他例如:工作忙碌;上级不合理的待遇时自己情绪上的变化等等,都可做为记录的内容,记录的方向大约可分为三个方向:一、当时身心的反应,如:恐惧时是不是心跳加快或全身发麻,或脸色苍白,将身体上各部位的变化记录下来。二、情绪的反应:是害怕、稍微害怕或是非常害怕;担心、稍微担心或是非常担心;焦虑、稍微焦虑或是手足无措,将程度的大小写下来。三、观念:例如今天被老板训了一顿,内心里很不舒服,去记录为什么不舒服,是因为我没有错,我是被冤枉的等等,属于观念上的都将它记录下来,然后去质疑,如此修行就有了焦点,有了着力点。时间少写少一点,时间充裕就记录详细一点,但总是要做个记录,以免懈怠,写完之后可再继续用功打坐做默念的工夫,或放轻松上床睡觉。这就是一天的修行生活。※什么时候做「质疑」?
我们的修行生活中会有一些波动,例如:修行日记所记录的波动就要去质疑,稍微有点波动就要去质疑,同时将自以为是,理所当然的都重新再找出来看,是不是就真的是这样:我认为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我认为我是个很帅的,我是一个很老实的人,我是一个用功修行的人,我是一个不用功修行的人,我认为这个方法很好,我认为这个人很好,凡是所有「认为」的都重新检视、质疑、追问,质疑追问可解开一直解不开的结,若是就一直这样认为,那么予盾和冲突就会不断发生。若看不出波动与波动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愚蠢的、是没有智慧的观照。若只是停留在悲哀、痛苦、渴望的情绪中,而不去质疑,那是不会进步的。虽说一天到晚都「活在当下」,却活得不深刻、不畅快,那种活在当下与真正体验实相的活在当下是有差距的。差距就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加入许多杂物、垃圾,这些都要靠质疑不断的将它清除掉,是随时随地都要做的,只要心情有波动就去质疑,而不是要等到写日记才做的。
质疑是在当下就要就做的,例如:当情绪莫名其妙的陷入低潮,就要立刻观照、质疑,看自己当时有什么想法和观点,将症结找出来,结果可能是因为觉得学佛学了好几年,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没有学到什么,情绪就是这样陷入低潮的,想到过去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佛」上,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这时就要去质疑追问「为什么我要得到呢?」「我到底要得到什么?」「我为什么没有进步呢?」,去追根究底。又例如:当你陷入因境之时,有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就在里面续继去观照、质疑、追问,「我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我为什么对我的现况那么不满意呢?」这样不断的质疑,就会有明显的进步,但也不要忽略第一阶段「活在当下」的工夫,第一阶段的工夫没有落实,第二阶段是很难进入的,因为平常若没有培养足够的敏锐度,就根本不会想到要去做疑质的工夫,这种人若要他去分析身体的反应乃至他的想法,是哪一个想法使他感到那么的苦,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平时就没有观照,好比从来不曾进书房看看书架的书,突然要他去找某一本书,对他来说就是一件因难的事了。※修「止观」消除「实在感」
第二阶段质疑得彻底,就可将所有可以看到的「不是的」、「垃圾」都清除,之后就进入第三阶。在质疑彻底之后,仍还感觉有一很坚固的实体在,还有一个「我」存在,一切的一切都存在有「不空」的感觉,虽然发现这一切都是流动的,都是因缘所生的,但是这种感觉升起时,还是觉得那么的实在,当「实在的」还未改变时,我还是觉得那么实在。人生要几十年才会老病死,不是生下来立即死亡,活着时还是觉得存在是那么的真实,我能看、能听、能想,这「能」实在太坚固了,不论我是醒着、睡着、活在当下或质疑追问,都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总觉得那么实在、坚固,这时在静坐方面就要用比较长的时间来达到消除「实在感」的目的。其方法是要将前面两阶段的工夫结合起来,是一种有能量的而不只是活在当下,是要在当下去觉醒,不只是质疑追问而是变成一种疑团,或是一种一切都打开来的,什么都没有的,只是看,从对立中、从能看所看之僵持中,放松下来,柔软下来,去感受它的整体性,让流动的归流动,变化的归变化,让缘生缘灭的归缘生缘灭,这种的工夫在日常生中比较不容易做,这要静下来才能做这属于止观的工夫。
色、受、想、行、识皆是空,能看的眼睛、能听的耳朵,要靠身体的支持,若身体败坏了,则「能」看、「能」听也没有了,「能」是靠色、受、想、行来支撑,既然是五蕴的一部分,所以这其中就没有「我」,虽然有觉知的作用,但是能觉知的心与所觉知的对象是没法分割的,它是一个整体但又不是个实在的存在,只是缘生缘灭不断的流动变化而已,我能看到你,你也能看到我,不是死的,物质与心灵或内与外不是对立也不是分割,它是整个因缘全体的展现,去感受那全体的展现,第三阶段就是在学这种工夫,这就是止观、中观、禅的核心。逐渐地自我的感受就纯粹只是一种感觉,存在也只是一种感觉,当它呈现出来只是一种感觉,除了这以外,什么都没有,慢慢就将对立消解。这样五蕴整体的修行是透过以上所提的观照三阶段来修持,如此就相当完整,阿迦曼尊者将这种整体的观照称之为「大念住」,所以它的层次可以有深有浅,可以分开来修,也可以一起修,总之,要自己去落实,去体会。
《生活中的观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