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感受什么,
例如:吃饭时说「我在咀嚼」「我在吞咽」?答:这是方法之一,但是今天我们所谈的方法更直接更单纯,就只是「阿弥陀佛」或「哺都」,就是看住「哺都」,看到「哺都」本来的真面目,如果能看到,那么其它的观呼吸、走路的本来面目,也就有能力同时看见,至于看不看得见,就要看你活在当下的定力是不是很强,如果很强就能看得见。如果连这最单纯的方法都无法照见五蕴皆空,那么其他方法就很难说了。定点突破就是藉助一单纯的方法,来看到它的无相,若每样都看却都只是看表面,当然无法突破。前几次介绍的是着重广度,对色、受、想、行、识分别其现象为何,但是现象背后的空性是什么,这才是我们要观照的重点。「当下」谈多了,以为就是套公式而已,不是思考的五蕴皆空,而是打开去看真面,一开始也许感受不到所谓整体的、无时空感的空性,但是我们抱着一种很奇妙的心情、很有趣的心情来看它,不带任何的思想,用一个全新的眼光、欣赏的眼光来看目前正在看的「哺都」或是呼吸,而不是用旧有的模式来看,要学习这样的一种心境。问:我在专注中偶尔有入定的一种静止的感觉,请问老师如何终止这种感觉?答:有入定静止的感觉时,只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开始,还须更往前,将静定的感觉穿透,就是让静定的感觉还原到只是五蕴中的「受蕴」,但是不停留在受蕴,空的观照是不停留在任何一点,而是要看到它本来的面目。静定会感觉得很舒服,但不可只停留在舒服的感觉,还要再深入看舒服的缘起空性。我们的讨论都还是在思想的范围,但是实际去做时,就离开思想。这步骤是须要的,因为我们要发现真相,就只有这条路,否则只是讨论就永远无法进入。必须去看平静只是一个发生,只是身心状态烘托成平静的样子而已,而这平静是不能保留的,它呈现与否是不一定的,它是无常的,但是我们的心里却抓住这种感觉,于是在抓的当下就不自在。虽然是静定,但内心深处还有不自在。静定和不自在是共存的,一个人在静定的状态时,内在还有一丝的不安,但是这一丝的不安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去看见。在禅定中为什么还有不安?困为不安是隐伏着的,深陷其中的人并不知道,只是停留在一种舒服的状态,万一他退定了,他会觉得满遗憾的,如果出定入定都一样不觉得遗憾,没有好坏,以这样的心情去出入定,那种心境就比较接近般若智慧的境界。
Q:是否每天要固定的时段打坐?
A:不一定要每天。有些科学家是在散步时做沉思,而不是在实验室或研究室里沉思,在那种场所反而没有灵感。譬如说如果你在搭车时特别容易静下来时,如果在某一种情境你可以静下来,那就是你修行的时间,有些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反而容易看到空性,你在什么情境下比较容易看到空性,就从那个角度去看,有时候没有东西可看反而打瞌睡,心反而低沉。有些人是听声音比较容易进入空性,有些人则由观想进入,有些人是在散步时,这都是因人而异的。当由各种情境进入空性时,逐渐地分割的感觉就会消失,思想就会离开,不是要求思想离开,只是看透思想的本质,你知道思想像小丑,只是这样而已,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这时你就不会依赖它,你在东想西想时就会觉得奇怪,我怎么想这些干什么,觉得其实不须要想,享受这奇妙的当下,整个就从思想的状态回到一种直接的观照。这样的习惯如果养成的话,敏锐度就会愈来愈高。一个人若是喋喋不休是看不见真相的,无论他的喋喋不休是不是与真理有关,都是没有办法看见真相,即使将经典的内容或是克里虚那穆提的说法在脑子里转一遍,还是看不到真理。必须是与内在直接的接触,才能看见真相。禅宗的「无念」指的就是这种「直接」,与不思想又有不同,不思想还是有个念头要求自己不要想。无念是当思想升起时和没有思想是一样的,不再变成一个添加物了。思想还原成只是思想而已,感觉只是还原成感觉,只是坐在这里感觉,没有我在感觉,只是整体的呈现。问:当观照时总是有念头告诉自己「这是缘起」,这样的观照是否妥当?
答:这是观照的第一步,但再进一步就不用喋喋不休说这是「缘起」,思想的「缘起」只是指月的那根手指头,你要看到真正的缘起,实际去看到它,例如你按下录音键,结束时键再弹上来,「啪!」那一刹那就是缘起,而不是用想的说那就是缘起,按下去和弹上来都是缘生缘灭,正在进行时也是缘生缘灭,都没有离开缘起,这才叫照见五蕴皆空。修行有个临界点,刚开始总是很模糊,若有若无,似曾相似的般若,等到临界点爆破时,真般若就涌现。用思想的般若叫文字般若,似乎「是」又「不是」的般若叫观照般若,等到实相般若时是实相自己告诉你它的真面目,不必等你动念头,也不必用质疑的,当下就已经是了。问:临界点的爆破是否须有大的冲击?
答:只要对内在经常的观照,就好像对房子很熟悉,而且不只是看到表相,对于所谓「气氛」的东西,你就会看得见,这当中就有普遍性的东西,而这气氛不是在东边也不是在西边,它是普遍性的味道,也就是每一个法都有一共通的味道--空性,不论那一种气氛都离不开空性,但是这空性的部分我们接触太少,所以就爆破不了。如果接触机会愈多,你会发现没有一样法尘可以离开空性,当一通百通时就是爆破的时刻,而我们现在是好像有点通又没有真正断、真正破。当然,如果有大的冲击,观照确实会很深刻,如果有一次很强烈的看到空性的话,有这次经验的基础,以后虽然定心退失,但是要去看空性就比较容易,因为你已知道方向,哪一个是哪一个不是,所以就较容易再进入空性。没有看过空性的话,就会被「不是」给吸引过去,一直会留在现象上面,一直会以为我这平静大概就是空性,我这无所求就是空性。问:如果观照上已有相当的功夫之后,再去修苦行是否就是一个大冲击?答:不一定。因为冲击要冲击到个人生命中最坚硬、抓得最紧的部分,不一定是苦行就有效,例如有人是对“名”很执着,这时修苦行对断除“名”的执着就不一定有帮助,有时修得愈是苦行名气愈大,到处有人崇拜,反而助长对“名”的执着。苦行只是对治某些物质上的执取,对思想上的执取,苦行就无法奏效了。对感受的执取,苦行也不是全然有用,只是一部分有用,也就是对苦的感受已不在乎,不追求乐的感受,这是有用的,但是对平静的感受,他还是很执着,对思想也可能还是很执着,对所想要的禅定和解脱还是很执着,对觉知的主体还是很执着,这时苦行是没有帮助的啊!(四)五蕴整体的观照※五蕴的观照如同熟悉一栋房子
前几次是针对五蕴的内容及观照分别的练习,其目的是为了能方便一个个的去观察,有如进入一栋房子。当我们不熟悉里面的格局时,必然是一间一间的看,从客厅、卧室、餐厅、厨房、浴室,个别的了解其位置及物品的摆设,等住进去以后才不致于摸不着门路。同样地,我们身心的观照也是一样,当你对色、受、想、行、识都了解后,就是整体的观照,随着时空因缘对色、受、想、行、识的观照是不停的变换,不驻留在某一定点,好比人待在房子里,时而在客厅,时而在卧室或厨房,但基本上还是整体的,因为你还是在这房子内。※上班族一天的生活观照
上班族生活中的观照也是采用三个阶段的方式:1、专注观照,活在当下2、质疑生疑情:从追问中去感受一种很奇妙的心情。3、体验实相的「能所双泯」。一步一步愈来愈深入的去观照。
专注的观照就是所谓的「活在当下」,也就是打开我们的心,不论外在呈现什么,我们只是活在当下,看就只是看,听只是听,做事就只是做事,只是保持一种觉醒,除这以外什么都不用再去添加,这样的态度可遍及在生活中的每一部分。从早上睁眼醒来,就可以去感受身体的情况,如:虽然是醒了,但头仍是很痛,或是睡得很饱,人神清气爽的,去感觉身体是很疲倦或是精神饱满;起床时身体慢慢的移动,注意自己的每个动作,刷牙、洗脸、上厕所等都保持活在当下的觉醒。这些动作就是我们起床开始修行的第一个功课,从起床就开始专注,在每一个当下去观察,从动作中去感觉流转,从连续的动作中去觉察念头的转换,不同的动作意味着有不同的念头升起,连冲马桶这简单的动作都是由念头带动,都有思想在里面,都要去观照。不要急急忙忙的,一颗匆忙的心是无法去修行的,我们宁可多两分钟的时间来做这些动作,不要为了节省这两分钟而做出如机器人般没有「觉知」的动作。梳洗完毕吃完早餐然后出门搭公车,在公车上以默念方式观照「南无阿弥陀佛」、「哺都」或是注意呼吸,在这当中保持活在当下的觉醒,这就是起床到工作前的功课。
至于在工作中要如何修?当你正在忙着工作时,如:讲课、电脑输入、写字等,这时只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观照的能力还不足时只要求平静就好,不须起个心念来观照,因为这样恐怕会分心。这时我们的心大部分都停留在现象界,很难回到空性,所以这时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一边工作而又要如何如何的观照,只是平静就好,轻松的、当下的去处理工作中各种事务,就这样而已,能够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你的修行和生活已经没有冲突了,不像有些人工作时心里又想到修行,在修行时又想到他的工作,一直都放不下。我们工作时就只是很平静的专心在工作,在工作中不会将很多的情绪、预设立场、期待和胡思乱想都带入工作中,只是很平静、轻松、喜悦,就是这样子去做,这才是最有效率的。事情不断地在做,但是内心里没有负担,只要这样就好了。回到家里吃完晚饭,有些人可能会看看电视新闻,内心都是一样的平静轻松,看完新闻,抽一段时间约半小时的时间,做「静坐」观照的工夫,这种静坐和在公车上做的是…
《生活中的观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