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观照▪P4

  ..续本文上一页着却是很深。行蕴是一种愿望、希望、动机、想要,没有理由的就是要,例如:小孩哭哭闹闹的就是要他想要的东西,是非理性的「要」,这就是行蕴。十二因缘里的「无明」缘「行」,行来自无明,但是若对行的本质继续去探讨,会发现在大自然里它是改变自我、改变环境的一个动力。它是一种反应,没有这种反应的话就和死人一样,例如冷了不知道穿衣服,热了不知道吹电扇等没有知觉的反应。行也可与环境有很好很灵活的互动,这是行很好的一个功能,于是我们可将「行」区分为非理性的希望和透过合理而自然的希望。它们到底又是如何的区分?非理性的希望有如建造在沙滩上的城堡,它是建立在自性见、执取、实在感上,它对这世间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是误认的,有了这样的基础,所发展出来的认知与愿望都是有偏差的。第一个偏差是它认为有一个自我的实在感,它所有的行为都是要维护自我的存在。第二个偏差是自我的所有愿望是要被满足的,如果不被满足那就是很不幸,如果满足了就叫幸福,它就是有这种思想,想蕴里有这种偏差和污染就造成行蕴的偏执。※行蕴的造作有如「饮鸠止渴」

   偏执的行蕴对空间的感受是实在的,它觉得这一切的空间物质和他内心里的预设想法是不一样,所以它要去改变,而这改变又涉及时间感,现在不好但我以后要让它变好,过去不好,现在不好,但以后要好,就落入时间空间的实在感,落入一种有「我」、「我的」的预设思想。这样造作的行为或动机都是苦,求不得是苦,得到了还是苦,因为得到了又会发展另外一种需求,所以有如「饮鸠止渴」,一个行为会牵动另外一个行为,永远不停地在挣扎。在西洋有一个人叫「尤里西斯」,他推着一个大石头从山下推到山顶,当他在喘口气休息时,大石头却从山顶滚下山,于是他又从山下开始推石头,这种行为是相当盲目的。一个人维护自我,追求我要的东西,这是「我的」,认为有实在的「时间」「空间」,想要将一个东西改变成另外一个东西,这就和「尤里西斯」是一样的盲目,所以有人认为「无明」就是一种盲目的冲动。※「行」中没有「我」

   经过般若智慧或中观、禅的智慧之后,是不是所有的行动都停止了呢?不是!那些能量、行动并没有停止,只是被看见了,看见了以后就消除自我的实在感,外在的一切不属于「我」,也不属于「我的」,时间没有实在感,空间也没有实感,所有物质的、感官的、内心的都没有实在感,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只有活动而已,活动而没有自我,走路而没有自我,走路是「行」,是物质的形象,它有一个思想知道那地方是哪里,这个都知道,而且付诸行动,但是这当中都没有分割,譬如说没有一个自我在走路,没有在时间当中走路,没有在空间当中走路,所以禅宗讲「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里面的玄机就是抛开任何的立场和执取时,这一切就只是当下的展现而已,走路就只是走路,而走路又不是走路,说话、工作、吃饭、喝茶、行住坐卧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一样的展现。我们做身念住时,观察身体的动作时,内在意识的推动和外在身体的动作,同样都是空,都是幻化的,都是没有办法被分割的,这就是「行」中没有「我」。当有执取时就是苦,当没有执取时它就没有苦,这之间的关键就是要观照,要参究,要有疑情,要明白我想要的真的要得到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东西吗?要这样去问自己,我真的没有他不可以吗?我那么希望拥有这个东西!这「希望」是什么东西?那么希望将自己变得更好,那「更好」又是什么东西?什么叫做更好?要去探究、要去看,如果看不透就永远只是从一个东西要成为另外一个东西,永远不停的在挣扎,这就是「行蕴」是世间的「行蕴」。※「识」是「我」吗?

   识是最深层的内在,我们所有的色、受、想、行都是可以被觉知和感触的对象,这些能够观察感触的东西,都是有一个「心」或是「识」在观照。那么心和识是不是实在的呢?很多外道或修禅定的人,不知不觉会将「识」当成一很实体的东西,能看能听,能知能觉,以为这就是一个实在的「我」,有这样的误认。其实这一切都只是六根对六境所产生的意识而已。离开六根和六境,意识是没有办法存在的,它是在依存关系中存在的,我们只是活在一个整体当中,没有任何的色、受、想、行是可以离开识的,识也不能离开色、受、想、行,它是整体的存在,没有办法被分割。识本身随着六根六境的变化,它所展现的样子也会不一样,没有一种可抽象出来可称之为纯粹的意识的东西,例如当没有知觉的时候就没有意识了,意识只是知觉的转换而已。六根对六尘是物质的,所产生的识是精神的,精神的识是没有实体的,是最难破除的。一般学禅定的人很容易将这识当成是最后的、宇宙的、内心深处的根据地,不论这世间是如何的变化,彷佛有个「我」不断的在观察,有个观察者,有个明白一切都是空的「识」,以为什么都可以被破除,就是「心」不可以被破,有些人将这「心」或「识」称之为「真心」或「真我」,可是并不是这样的,除了整体的缘起空性以外,其余的什么也没有,这些「我」的存在只是存在感觉中,只是一种感觉,如果没有任何的添加,就没有所谓的「我」在观察,这件事只有观察、只有整体、只有被发现、只有这样的整个呈现出来。「行」和「识」蕴其实不是很复杂的,那觉知的识和行蕴一样有染着的,以为这里面有一个自我为中心可觉知的「真心」、「真我」,那就是一种黏着。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就须看清这一切都是缘起,知道里面没有我,没有观察者,没有能看能听的一个实体,没有一个能理解、能想、能感受的实体,只是缘起互动而已,如果能办到就得以进化了。※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里有「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到底要如何的照见?这一切现象是那么的复杂,要如何观察起?古时候的禅宗或是修止观的祖师大德就发展出一些方法,例如念「阿弥陀佛」「哺都」「嗡吗咩悲咪□」或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看到字的流动性,看到它的变化性,心一念就不是刚才的字,一出来就开始转换,一念就没有了,一刹那就没有了,有如电灯的开关一开就有,一关就没了。它是一种流动的过程,这里面没有一个实体,每一个音声当中都包括一些思想、念头、觉知、觉受在里面,也就是说,这一简单的字词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当我们念「阿」就是当下的整体。如果我们将这「阿」孤立出来,认为它是一个声音,那是我们这样认为,那个能念「阿」的人被孤立出来叫做「我」,这也是一种分割,将那「阿弥陀佛」认为是什么....、什么.....、什么.....的,这只是一个想,我念「阿」是在「做一件事」,是一种「行为」,是一个「念头」,那就落入「行蕴」,所以一个「阿」字就有色受想行识在里面。

   要观察广泛而难观的一切法,就要从这简单的字词「阿弥陀佛」、「嗡吗咩悲咪□」「摩诃般若波罗蜜」、「哺都」里去观察,也就是去感受它的当下,感受它的整体,感受它的没有实体,感受它的流动,最后你会发现那实在是太奇妙了!不但「阿弥陀佛」很奇妙,一切法也很奇妙,喝口水也都很奇妙。从口未张开到水吞到胃里,都是缘生缘灭的,与念「阿」时的缘生缘灭是一样的,只是有些缘比较长,就好比一栋房子可能要几十年才改建,时间是比较长,而有些缘的时间比较短,是一闪即逝。一个娑婆世界可能要经过几亿年的光阴,闪电时只是一个闪光、一个霹雳声,时间有长有短,但是它的结构和本质是一样。我们看是看什么?我们不是看外相,不是研究「阿」和「弥」有什么不一样,「弥」和「陀」有什么不一样,不是研究现象的差别,而是在「阿」「弥」「陀」「佛」当中看到内在的普遍性,去体验空性,这就是我们禅修的方法,也是观照五蕴的方法。我们观照五蕴的目的不是在分析归纳,研究它们的差别,那是世间法的作为。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其方向就是要将五蕴放入三法印里去观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要将这三个法印融入五蕴,在每一个当下去感受五蕴皆空,于是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字或句来把五蕴呈现出来,不是只在那儿哼哼唱唱而已,是去观照空性,去照见五蕴皆空。问与答问:若是念「阿弥陀佛」会联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该怎么辨?答:除了音声方法之外,可用观呼□的空性,「吸--」整个吸的过程是流动变化的,里面是没有实体的。没有实体的流动变化意味呼吸就呈现它的整体性,但也不是说呼吸就可代表一切,而是呼吸可以呈现当下的缘起,在「呼」和「吸」当中就观照到,「呼吸的人」和「呼吸」是一样的不可分割,没有实体、没有呼吸的人,最后连呼吸都没有,呼吸都没是什么?就是「空」!这种「空」是超越的「无」,这种「无」好比世俗谛所谓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是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可是从太阳的角度来看,则地球是绕着太阳转。所以我们站在超越的角度来看时,一切都是空性。可是站在现象界的角度来谈,就有这是呼吸、这是头、这是手,从空性的角度来看就没有头、手、呼吸,没有实体的。到目前为止都是以思考的方式来趋入这空性的体会,这是不够的,一定要确实地去实行。问:如何藉由「阿弥陀佛」或「哺都」来感受空性,是不是就是指很专注地在念?答:要将心打开来,变成很敏锐,让「阿弥陀佛」呈现它本来真实的面貌。问:在体验空性时,例如走路时就只是专注的走路,是不是不要有任何与空有关

   的心思意念?

  答:当你在行禅或打坐时,就是要将范围缩到很小的部分,如果你观照到一个法空,你也就同时知道其他任何的法都是空,如果我们能在一点上突破,其他点也就知道是空了。问:在专注当中是否可以有内在语言,提醒自己我现在在做什么、…

《生活中的观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真实受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