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每一地方都要受人欢迎、如果有人说一句让我很难过的话那就是我的错、我们认为所有犯错的人受到惩罚是应该的等等,我们一直都有这些观念,其他例如:认为每一样事情都要有一个标准答案,有最正确的处理方法;我们也会认为如果没有得到一最安全最好的保障,那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认为若对未来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一定会将事情搞得一团糟,所以每一件事的处理都是步步为营;我们会认为对没有办法控制的事将会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状况;对未知未发生的事,如果有危险就应该提心吊胆,随时随地都要去担心它;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包括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开悟、证果、解脱;如果拜佛、念佛就会很有功德等等,这些都是在想蕴的中层里。这种价值观的想蕴一直都占据我们整个的心,占据我们整个思想,这比底层的看到什么就给它一个名称、一个概念要来得更复杂。三、妄念(表层):妄念是根据底层的概念和中层的价值观所发展出的一种应对的念头,例如:「今天天气很好」这并不涉及价值观,但是它不断会对事情有一些描述,这念头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载浮载沉。例如:打坐时会发现一种飘忽不定的东西,就是表层的想蕴。这种想蕴是忽然之间想到哪件事,然后又忽然想到另外一件事,总是有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想蕴,总是有一些想法一直会出来,东想西想、胡思乱想,这就是表层的想蕴。想蕴的观照※表层的观照
表层的想蕴我们利用禅定;活在当下;或专注在佛号;或数息观;那么妄念就会渐渐的消失淡化。妄念有如猴子,东抓西抓,蹦蹦跳跳,心猿意马,当不理会它时,它就消失不见了。但表层的想蕴(妄念)是由中层(观念)及底层(概念)来支援,也就是说,如果你担心一定就会胡思乱想,如果害怕就一定会胡思乱想,如果想要一个东西,也会一直在想。※中层的观照
中层想蕴的处理,就是看清楚它,瓦解它,观照它,用质疑的方法去瓦解。例如:人一定要很能干,很受欢迎,是这样吗?一定是这样吗?如果有一个人不喜欢我,难道这是就世界末日了吗?难道是这样吗?这是真的吗?就这样的去问自己,然后去观察,结果会发现不是和所想的那么糟,人和人相处都是缘份的关系,有些人喜欢我,有些人不喜欢我,不一定是我的错,也不一定是他的错,只是缘不好,也可能是我做了哪件事让他讨厌,就只是这样而已。喜欢的会变成讨厌,讨厌的也会变喜欢。爱的会变成恨,恨的也会变成爱,这都是有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固定的观念并不是很正确,须要不断的去质疑,中层的想蕴才会慢慢的瓦解,也就因此心胸会愈来愈开扩,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不会在一个模式中打转,说一定要如何如何才可以,一定要怎样的工作、婚姻,一定要怎的老婆,不会在模式中跳脱不开,于是就会活得很灵活。不会一直想要去支配他人,不会认为一定要得到什么东西才会快乐,这些个观念都会被瓦解,这时就很轻松自在,虽然不是很努力的在修定,表层表飘忽不定的想蕴,也会愈来愈少,因为你不须要那些东西,你不须要刻意的保有和维护一样东西,那种自我防卫机构会被瓦解。你会发现真爱是什么,真爱只是没有条件的关心,只是这样!而不是一种占有、一种要求,这是很美的一种人际关系,彼此不是互相牵绊,没有一种模式套在彼此的关系,因此觉得很宽阔很自由,这一层次的执取不断的破除,智慧就会能源源而生。※底层的观照
松脱了中层想蕴的执取,最后我们还会面临一底层的结构,也就是在我们的概念中,每一样东西都是实在的,动物是动物,花是花,草是草,都是一个个分割地存在着,最后我们还是感觉有一很实在的时间和空间,很实在的物质,实在的心,这心可知觉万物的,不论我们历经什么样的改变,这个心都一直在那儿,来觉知一切,我们就以为心是很实在的东西,这心我们将它当成有「我」的实体,这个身体就是「我」也是「我的」身体,有一种「我」的感觉,有对立就有一个「你」或「他」,这些都是很实在的概念,很难摧毁。摧毁这些概念不但要质疑,而且要在禅定中去观照,才有办法看清楚。例如要确定这房间内是否有猫?唯一的办法就是搜遍房间内的每一个角落,从头到尾看清楚才能确定,才会相信没有猫。所以要观察到一切法尘没有实体,没有我。就是要看清楚,这一切都是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身心不断的运作,除了这些以外没有一种法尘是固定实在的,这样的观察才能真正将「我执」「我见」破除。体验实相
想蕴是体验实相一个很大的障碍,它不断的黏在身心里,不断的下判断,当我们在看东西时随即说「我在看你」「我在看人」「这个女孩很漂亮」,思想观念立刻投射进入观照,要怎样能不投射呢?首先,将表层的东西(妄念)淡化,也就是进入定,让思想暂停。其次,让价值观判断如:很美、很丑、很好、很坏等的观念都暂,最后回到一种很素朴的,一种的存在,这种存在只是一种相依相待的缘起互动。如:「我在这里看着你」这当中就是一个完整的缘起,只是这样,没有一个真正「我」的心,它只是身心自然的运作。底层的思想概念要破到底,是要比较深的智慧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中观要破的就是这最底层的思想概念。心理学只能破中层的观念执取,但中观中层、底层一起破。表层的妄念只要修定就自然会减少。但若中层底层一旦破除,表层自然就乾净,不受污染。此时的身心对中层底层观念思想的来来去去,只是像一个处理器而,里面没有执取,没有黏着依附,思想已不对身心构成困扰。或许有人会问,底层一破除是否就不知道对方是「人」?不是!只是没有黏着,没有一个固定的角度来看事情,不会认为这是实在的东西,不会将它「当真」。虽然口中说这是「我」,但内心并不陷入「我」,那就是自由的、觉醒的,虽然身心仍在运作,但是却是自由的。
想蕴的观照是五蕴中困难度最高的,因为人往往是当一件事发生后,就不断地分析解释,而这些分析解释不是落入中层就是落入底层,都是黏在上面,看不见事实的真相,譬如说,当你对我笑一笑时,我马上反应解释说你对我有好感,但不一定就是如此,我们却从来不质疑!你看我一眼!我就认为你是对我不满,尤其是流氓太保那种心态就是看人「不顺眼」。夫妻之间互动不良时,也是如此!他(她)一固动作,太太(先生)立即解释成你就是这样这样!每次都是这样!于是罪名就这样被加上去,这些罪名实在是莫须有的,我们没有自我观照时是看不见的,就这样掉进想蕴的执迷中出不来,以为真的就是这样。跳脱想蕴迷阵的方法就是先自我观察,质疑是吗?是吗?真的吗?真的吗?于是才会出来。回到没有任何的判断分析,就是面对面的直接互动,这才是实相,但是人很少能够超越这个层次,回到一种纯然的存在,就好像一朵花,一棵树,它只是展现自己而已。人就是没法「就只是展现自己」,没办法让缘起就当下去展现,一定要去□加作料「啊!这好棒」「啊!我好难过」「啊!这好可怕」「啊!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我们一定一直在□加作料,结果心就跟着忐忑不安,没有自由轻松,情绪就跟着起伏,想蕴即使只有一丝毫的黏着,就能引起内心很的波动,如果一个人能看穿这一点的话,他就有很深的般若,其他的色、受、行、识蕴,就有能力去解开。
人们一切执着的核心就在想蕴,最难处理的就是想蕴,一不小心就陷入想蕴,我们为什么会脾气不好,为什么会那么忧伤,一个情境只是一个情境而已。大自然的变化、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是那么自然的现象,一片树叶掉下来,一朵花枯萎了就可以引起我们很深的哀伤,因为它让我们产生很多的联想,看到一弯明月,就开始思乡,想起母亲,想起青梅竹马的伴侣,那联想是那么的丰富,将这情景写成文章作成诗,但这都不是本来真面目,或许你会问那不是太没趣,太不浪漫了吗?太没感情了吗?不是的!佛法的感情并不是这样的,不是那么容易就陷进去,而是触对境界时,就只有关怀、悲悯,一种很奇妙的喜悦,就是样而已。看到一朵花有奇妙的喜悦:「好美啊!」没有占有,就仅止于「好美」。或许你又会问,那么的单纯不是很单调吗?不会的!一个人抛弃想蕴的执着时是活得更丰富,更宽阔。当我们进入思想时,展现就受限了,心智就窄化了。补充说明※观照三阶段可再细分为五阶段
上周所探讨的观照三阶段,或许粗略了些,因此我们可在专注当下之前加上思维观察,也就是当我们在专注之前要刻意动用思想来观察,如此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专注当下,而专注当下又可分为表层当下的专注和里层当下的观照。数息、念佛都是属于表层专注的部分,只是活在当下的一部分,但是除表层当下的专注,还要再进入里层当下的观照,如此才能更深入去质疑而生疑情。因此,观照三阶段可再细分为:1.思维观察。2.表层当下的专注。3.里层当下的观照。4.质疑生疑情。5.体验实相。
※五阶的观照互有包含
五蕴观照的五个阶段的区分是没有绝对性的,而是互相包含,例如:第四阶段的质疑追问,可以包括第一阶段的思维观察。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则可随情况有所不同的着重点。第四阶段质疑的很清楚时,第三阶段的观照就已经很明朗的一片。所以与其说是阶段,不如说是一种灵活的运用,但是在运用时,可能开始时是侧重思维,例如:还搞不清什么叫「缘起」时,就不知道怎样观察起,这时就须要侧重思维。还有当我们心定不下来,这时就不须观察,只须侧重表层当下的专注,先将心静下来。因此虽互有包含,但是阶段还是存在。(三)行蕴及识蕴的观照
※行蕴是理性也是非理性
行蕴与识蕴的内容较单纯,但人对此二蕴的执…
《生活中的观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