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觀照▪P3

  ..續本文上一頁到每一地方都要受人歡迎、如果有人說一句讓我很難過的話那就是我的錯、我們認爲所有犯錯的人受到懲罰是應該的等等,我們一直都有這些觀念,其他例如:認爲每一樣事情都要有一個標准答案,有最正確的處理方法;我們也會認爲如果沒有得到一最安全最好的保障,那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認爲若對未來沒有一個很好的計劃,一定會將事情搞得一團糟,所以每一件事的處理都是步步爲營;我們會認爲對沒有辦法控製的事將會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狀況;對未知未發生的事,如果有危險就應該提心吊膽,隨時隨地都要去擔心它;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包括學佛就是爲了要成佛、開悟、證果、解脫;如果拜佛、念佛就會很有功德等等,這些都是在想蘊的中層裏。這種價值觀的想蘊一直都占據我們整個的心,占據我們整個思想,這比底層的看到什麼就給它一個名稱、一個概念要來得更複雜。叁、妄念(表層):妄念是根據底層的概念和中層的價值觀所發展出的一種應對的念頭,例如:「今天天氣很好」這並不涉及價值觀,但是它不斷會對事情有一些描述,這念頭是來了又去,去了又來,載浮載沈。例如:打坐時會發現一種飄忽不定的東西,就是表層的想蘊。這種想蘊是忽然之間想到哪件事,然後又忽然想到另外一件事,總是有自言自語、喋喋不休的想蘊,總是有一些想法一直會出來,東想西想、胡思亂想,這就是表層的想蘊。想蘊的觀照※表層的觀照

   表層的想蘊我們利用禅定;活在當下;或專注在佛號;或數息觀;那麼妄念就會漸漸的消失淡化。妄念有如猴子,東抓西抓,蹦蹦跳跳,心猿意馬,當不理會它時,它就消失不見了。但表層的想蘊(妄念)是由中層(觀念)及底層(概念)來支援,也就是說,如果你擔心一定就會胡思亂想,如果害怕就一定會胡思亂想,如果想要一個東西,也會一直在想。※中層的觀照

   中層想蘊的處理,就是看清楚它,瓦解它,觀照它,用質疑的方法去瓦解。例如:人一定要很能幹,很受歡迎,是這樣嗎?一定是這樣嗎?如果有一個人不喜歡我,難道這是就世界末日了嗎?難道是這樣嗎?這是真的嗎?就這樣的去問自己,然後去觀察,結果會發現不是和所想的那麼糟,人和人相處都是緣份的關系,有些人喜歡我,有些人不喜歡我,不一定是我的錯,也不一定是他的錯,只是緣不好,也可能是我做了哪件事讓他討厭,就只是這樣而已。喜歡的會變成討厭,討厭的也會變喜歡。愛的會變成恨,恨的也會變成愛,這都是有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固定的觀念並不是很正確,須要不斷的去質疑,中層的想蘊才會慢慢的瓦解,也就因此心胸會愈來愈開擴,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會在一個模式中打轉,說一定要如何如何才可以,一定要怎樣的工作、婚姻,一定要怎的老婆,不會在模式中跳脫不開,于是就會活得很靈活。不會一直想要去支配他人,不會認爲一定要得到什麼東西才會快樂,這些個觀念都會被瓦解,這時就很輕松自在,雖然不是很努力的在修定,表層表飄忽不定的想蘊,也會愈來愈少,因爲你不須要那些東西,你不須要刻意的保有和維護一樣東西,那種自我防衛機構會被瓦解。你會發現真愛是什麼,真愛只是沒有條件的關心,只是這樣!而不是一種占有、一種要求,這是很美的一種人際關系,彼此不是互相牽絆,沒有一種模式套在彼此的關系,因此覺得很寬闊很自由,這一層次的執取不斷的破除,智慧就會能源源而生。※底層的觀照

   松脫了中層想蘊的執取,最後我們還會面臨一底層的結構,也就是在我們的概念中,每一樣東西都是實在的,動物是動物,花是花,草是草,都是一個個分割地存在著,最後我們還是感覺有一很實在的時間和空間,很實在的物質,實在的心,這心可知覺萬物的,不論我們曆經什麼樣的改變,這個心都一直在那兒,來覺知一切,我們就以爲心是很實在的東西,這心我們將它當成有「我」的實體,這個身體就是「我」也是「我的」身體,有一種「我」的感覺,有對立就有一個「你」或「他」,這些都是很實在的概念,很難摧毀。摧毀這些概念不但要質疑,而且要在禅定中去觀照,才有辦法看清楚。例如要確定這房間內是否有貓?唯一的辦法就是搜遍房間內的每一個角落,從頭到尾看清楚才能確定,才會相信沒有貓。所以要觀察到一切法塵沒有實體,沒有我。就是要看清楚,這一切都是六根對六境産生六識,身心不斷的運作,除了這些以外沒有一種法塵是固定實在的,這樣的觀察才能真正將「我執」「我見」破除。體驗實相

   想蘊是體驗實相一個很大的障礙,它不斷的黏在身心裏,不斷的下判斷,當我們在看東西時隨即說「我在看你」「我在看人」「這個女孩很漂亮」,思想觀念立刻投射進入觀照,要怎樣能不投射呢?首先,將表層的東西(妄念)淡化,也就是進入定,讓思想暫停。其次,讓價值觀判斷如:很美、很醜、很好、很壞等的觀念都暫,最後回到一種很素樸的,一種的存在,這種存在只是一種相依相待的緣起互動。如:「我在這裏看著你」這當中就是一個完整的緣起,只是這樣,沒有一個真正「我」的心,它只是身心自然的運作。底層的思想概念要破到底,是要比較深的智慧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中觀要破的就是這最底層的思想概念。心理學只能破中層的觀念執取,但中觀中層、底層一起破。表層的妄念只要修定就自然會減少。但若中層底層一旦破除,表層自然就乾淨,不受汙染。此時的身心對中層底層觀念思想的來來去去,只是像一個處理器而,裏面沒有執取,沒有黏著依附,思想已不對身心構成困擾。或許有人會問,底層一破除是否就不知道對方是「人」?不是!只是沒有黏著,沒有一個固定的角度來看事情,不會認爲這是實在的東西,不會將它「當真」。雖然口中說這是「我」,但內心並不陷入「我」,那就是自由的、覺醒的,雖然身心仍在運作,但是卻是自由的。

   想蘊的觀照是五蘊中困難度最高的,因爲人往往是當一件事發生後,就不斷地分析解釋,而這些分析解釋不是落入中層就是落入底層,都是黏在上面,看不見事實的真相,譬如說,當你對我笑一笑時,我馬上反應解釋說你對我有好感,但不一定就是如此,我們卻從來不質疑!你看我一眼!我就認爲你是對我不滿,尤其是流氓太保那種心態就是看人「不順眼」。夫妻之間互動不良時,也是如此!他(她)一固動作,太太(先生)立即解釋成你就是這樣這樣!每次都是這樣!于是罪名就這樣被加上去,這些罪名實在是莫須有的,我們沒有自我觀照時是看不見的,就這樣掉進想蘊的執迷中出不來,以爲真的就是這樣。跳脫想蘊迷陣的方法就是先自我觀察,質疑是嗎?是嗎?真的嗎?真的嗎?于是才會出來。回到沒有任何的判斷分析,就是面對面的直接互動,這才是實相,但是人很少能夠超越這個層次,回到一種純然的存在,就好像一朵花,一棵樹,它只是展現自己而已。人就是沒法「就只是展現自己」,沒辦法讓緣起就當下去展現,一定要去□加作料「啊!這好棒」「啊!我好難過」「啊!這好可怕」「啊!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我們一定一直在□加作料,結果心就跟著忐忑不安,沒有自由輕松,情緒就跟著起伏,想蘊即使只有一絲毫的黏著,就能引起內心很的波動,如果一個人能看穿這一點的話,他就有很深的般若,其他的色、受、行、識蘊,就有能力去解開。

   人們一切執著的核心就在想蘊,最難處理的就是想蘊,一不小心就陷入想蘊,我們爲什麼會脾氣不好,爲什麼會那麼憂傷,一個情境只是一個情境而已。大自然的變化、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是那麼自然的現象,一片樹葉掉下來,一朵花枯萎了就可以引起我們很深的哀傷,因爲它讓我們産生很多的聯想,看到一彎明月,就開始思鄉,想起母親,想起青梅竹馬的伴侶,那聯想是那麼的豐富,將這情景寫成文章作成詩,但這都不是本來真面目,或許你會問那不是太沒趣,太不浪漫了嗎?太沒感情了嗎?不是的!佛法的感情並不是這樣的,不是那麼容易就陷進去,而是觸對境界時,就只有關懷、悲憫,一種很奇妙的喜悅,就是樣而已。看到一朵花有奇妙的喜悅:「好美啊!」沒有占有,就僅止于「好美」。或許你又會問,那麼的單純不是很單調嗎?不會的!一個人抛棄想蘊的執著時是活得更豐富,更寬闊。當我們進入思想時,展現就受限了,心智就窄化了。補充說明※觀照叁階段可再細分爲五階段

   上周所探討的觀照叁階段,或許粗略了些,因此我們可在專注當下之前加上思維觀察,也就是當我們在專注之前要刻意動用思想來觀察,如此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專注當下,而專注當下又可分爲表層當下的專注和裏層當下的觀照。數息、念佛都是屬于表層專注的部分,只是活在當下的一部分,但是除表層當下的專注,還要再進入裏層當下的觀照,如此才能更深入去質疑而生疑情。因此,觀照叁階段可再細分爲:1.思維觀察。2.表層當下的專注。3.裏層當下的觀照。4.質疑生疑情。5.體驗實相。

  ※五階的觀照互有包含

   五蘊觀照的五個階段的區分是沒有絕對性的,而是互相包含,例如:第四階段的質疑追問,可以包括第一階段的思維觀察。第二階段與第叁階段則可隨情況有所不同的著重點。第四階段質疑的很清楚時,第叁階段的觀照就已經很明朗的一片。所以與其說是階段,不如說是一種靈活的運用,但是在運用時,可能開始時是側重思維,例如:還搞不清什麼叫「緣起」時,就不知道怎樣觀察起,這時就須要側重思維。還有當我們心定不下來,這時就不須觀察,只須側重表層當下的專注,先將心靜下來。因此雖互有包含,但是階段還是存在。(叁)行蘊及識蘊的觀照

  ※行蘊是理性也是非理性

   行蘊與識蘊的內容較單純,但人對此二蘊的執…

《生活中的觀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真實受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