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会变得不喜欢了!不爱了!而被爱的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我还是我怎么会不爱我了呢?因为我有权不爱你,因为爱是有条件的,是因缘和合的,所以我们要质疑。
她真的那么美吗?美丽的笑容真的那么迷人吗?真的让我神魂颠倒吗?真的吗?真的吗?她就是我一生梦寐以求的对象吗?去问问自己,若不经一番的质疑,一番的觉醒,哪一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痛苦!我们这样的质疑,和另一种修行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学传统佛教的行者,对一些事采压制的方式,不可碰,不可想,认为情欲的东西都是邪念,是障道法,避之惟恐不及,但是我们对情欲的看法只是质疑而不否定,否定只是脑袋里生出一些想法套在上面,于是就认为它不好!我不要!其实心里认为很好很想要。由于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觉得学佛实在太辛苦了,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也不可以做,最后乾脆就放弃学佛了。佛法教我们的是一种觉醒的心,要我们观察我们所沉迷的对象真的那么好吗?厌恶的对象真的那么坏吗?真的受不了吗?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我一定要和他分手!离婚!我一定永远不要再见到他?真的那样绝情吗?要回头再问问自己,再去观察。
由观察当中我们会发现到比较丰富的内涵,而不是停留在一种脑筋的思考,我们的观察只是观察而没有批判、解释、分析,这种第一阶段的活在当下,到第二阶段的质疑,其基础是在观察当中质疑,在质疑当中观察,并不是质疑完就没事,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要有更深入的观察,就好比直升机的螺旋翼,当它一直在旋转时就能不坠落,一旦机翼在空中停止旋转,整个机体就立刻坠落。相同地当专注的观照没有质疑时,很可能就此陷进去。当我们不断地质疑,只要内心有疑情,常常问自己真的吗?是吗?
那又怎样?常常问自己就比较不容易沉陷,要不然我们一点觉醒的力量都没有,怎么可能有更深入体验。观照和质疑其实是同一件事,但我们为什么强调质疑?因为一般人的观照是抓着来观照,也就是这样把观照都捏死了!必须放开后再来看,去看觉受、看感情。当我们一有平静的感觉,就认为我的修行所要得到的就是这种平静,于是说「好好喔!我要!」然后就这样掉了进去,像这样的感受都不要,只是观察、质疑、观察、质疑。*体验实相
质疑的结果是自由、清凉,没有渴望维持、渴求再发生等。当缘起展现一种平静时,那就是平静,当缘起展现一种混乱时就是混乱,没有渴求,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对象是我们可以支配的。自我的支配欲--我执,在观照质疑中会慢慢淡化。
人类对各种事物的黏着以感情的黏着最深刻,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须要,去爱一个人固然很好,因为这是一种欣赏、一种美,但人也有被爱的须要,被肯定的须要,这就是为什么男女朋或夫妻分手时会那么的痛苦,因为分手代表互相否定。当两人在一起为什么会带有那么高的喜悦?因为他(她)不再孤独,终于有一个人全心全意来爱我了!虽然他(她)自己意识不到,可是当承诺发生时,他(她)觉得太满足了!至于结果如何就没想那么多了。人有爱和被爱的须求,但我们要质疑这爱和被爱的须求。如果我们的爱是建立在条件上,被爱是建立在依赖上,则是没办法自由和解脱的。
所以当经过第二阶段质疑之后,慢慢内心就会愈来愈松脱,对外在的渴望、渴求,对心灵感受的追求,就会愈来愈淡化,不追求平静也不追求混乱,不追求美的感受,也不追求不美的感受,只是回到真实的、当下的,很清醒的活着而已。对物质世界抱着一种奇妙的、欣赏的态度,寂静的看着,对感情的感触也是如此。当有条件的、依赖的内在都消除,就回到真正的爱和真正的慈悲。我们对万事万物美好的感受,很自然地从内在出来,因为没有对立所以和谐,就是如此单纯,没有条件的,纯粹是对人的欣赏,这种的欣赏是内在提升的结果,是属于很高层次的部分,也就是当我有一个「好的感觉」就只是一个感觉,没有我也没有感觉的实体,只是让感觉发生,所以在感觉当中、情绪当中、感情当中就自由了,这就是受蕴的观照。
(二)想蕴的观照想蕴的内容※想蕴是自主的也是不自主的
想蕴在五蕴里是相当重要且核心的部分,历代祖师大德对佛法的注解,想蕴的部分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在修行的过程中想蕴的观察和了解也花了很大的工夫。想蕴就是一般所谓的思考、思想、念头等,而念头又可分两部分,属于动机的部分是行蕴,另一种是想蕴的部分。若由心理的过程来分析,当六根与六尘接触产生六识,在触的当下俱生受、想、思,受即受蕴,想即想蕴,思即行蕴。当根境和合时,即产生情绪的感受、感情、思想、行动,也就是身心的反应运作立刻出现,此身心的运作好比电脑的机器一样,不断的反覆运作,是自动的运作。尤其是想蕴,当我们没有接触境界时,想蕴还是不停的运作,包括我们在睡眠时的梦都是想蕴。想蕴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当我们接触外境时会思考,思考包括分析、归纳、推理,种种理性作用的部,也包括记忆的部分,大脑会储存记忆,因此当思考时会产生联想,也就是把过去的记忆呼唤回来,最后就下判断和结论,结论下好后之就根据这结论下达指令,开始产生行动。※想蕴的陷阱--所知障
想蕴在人类的身心世界里是属于相当复杂的部分,要观察它非常的不容易,一般学佛的人很容易踏入想蕴的陷阱内。学佛的人在佛教里吸收了很多的知识和观念之后,都将它储存到想蕴里变成记忆和知识,但却无法对这些记忆和知识加以活用,于是这些学佛以后所得知识都变成了所知障,知道的愈多障碍愈多,譬如说:当这些知识经过推理分析以后,自己产生一套的见解,用这个见解去观察他人,而不是观察自己,然后就对他人下判断说:「你这人没修行」「你这个戒律没守」「你的知见不合乎中观」「不合乎禅观」「你这有执着」「你这是我执、那是法执」等等,这种知识都很丰富,却都在观察他人,就是没有在观察自己,这是其中的一种盲点,另外一种盲点是虽然在自我观察、自我反省,但是运用不得当,开始观察时就将一些佛教的名词套在自己的身上,碰上问题时不去思考它的原因,不去面对现实,就直接将佛教的知识搬过来用,于是说「我业障深重」「娑婆世界就是苦海」「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稍微有点境界就说我开悟了!就是很容易将一些境界、佛教的知识套上去,稍微有一点禅定就以为是解脱了,这些现象很普遍,却都是「所知障」。※思考不是观察
想蕴另一种很难脱离的陷阱是我们很容易将思考和观察混淆,也就是还未看清楚事实之前,我们就已经下结论了,这色是无常的、受想行识是无常的,色是无我的、受想行识是无我的,色是空的、受想行识是空的,这样想一遍以后就以为懂了,可是事实上并没有懂,这些都是结论,都还是停留在知识的范围,虽然眼睛看着眼前的一切,在心里默念无常,可是你与这件事的无常并没有结合、没有相应,看归看,可是心里那一对眼睛却没有睁开来,而只是将无常、无我套在上面,所以表面上你是在观察,可是那个观察不是观察,只是将结论复诵一遍、将结论贴在上面而已,这并不叫观察。真正的观察就有如喝一杯水时,喝一口后杯子的剩一半,再喝一口,杯子的水空了,从开始到结束都观察到,水的从「有」到「无」整个过程全看见,此时虽然无下结论说这是无常的,但是心里已经观察到一个无常的完整的事实,所以这时的思想和观察就是分离开来了。※概念只是抽象的表达
思想在什么时候有用?当我们整个过程已经观察清楚以后,要表达出来时,我们就说杯子的水是无常的,就用这样的观念来表达,可是表达给别人听时,对方所感受到的是整个过程吗?不是!对方只是接收到一个抽象的观念而已。这就是思想最大的问题所在。思想的特质是什么?它是抽象的被抽离出来的,例如当我们还很小时,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但是慢慢长大后,知道凡是有口、有眼,会说话会思考会行动的生命体就是「人」,「人」是一个「概念」,是从具体的、不同的现象中抽出共同的特性来叫「人」,这「人」是有别于猪、狗、猫、熊、狮、虎,乃至植物、矿物,以后我们只要用到「人」这字眼时,人的共同特性立即浮现在脑海里,思想的用处就在此。但它对我们的观察并没有帮助,概念的东西对观察没有办法有帮助。当你有这些结论的概念时,你的观察就受限了。※想蕴的三个层次
一、概念(底层):所有想蕴建构的基础都是从概念出发,概念是从不同的个体抽取共同的特质,这是「人」、这是「生物」、这是「地球」、这是「我」、这是「你」等等,用种种不同的概念对事物做一简单的区分,但因人类经验的不同,每人区分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又因时空的差别,古代人与现代人的思想概念就不同,古代的人没有电脑,所有与电脑有关的名词、设备都没有,因此与电脑有关的概念古今的差别是截然不同。又例如古代人与大自然接触频繁,狩猎与种田都是利用大自然,对生活周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是了若指掌,他们的概念与现代都市小孩也必然是不同。这些都是底层的想蕴,是接触外界后随即概念化的想蕴。二、观念(中层):当事物概念化之后,我们根据对自身有利或有害、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则,建构出中层的想蕴--观念的世界。我们会有一些观点出现,例如开始有好人坏人的区分,做好事的就是好人,做坏事的就是坏人,再一进步有价值观出现,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百善孝为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观念,而且有一些是影响我们很深的观念,如:人要做有出息的人、人必须很能干、要有才能、要出人头地、不可以被人看不起、人要活得有尊严、要活得有价值、…
《生活中的观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