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观照
黄国达
前言
*现代人的修行方式
一般我们谈到观照,往往想到的是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屋子里,或是在森林里才能修止观。但是事实上现代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现代人的烦恼相形之下比古代人还要多。要追求解脱,现代人比古代人更不容易。因此,现代人学习佛法可能与古代人在经典所描述的方式,要有一些改变。也就是说,必须在生活的当下去学习佛法,这就是我们要做生活观照的理由。我们就在上班、下班、与人来往中、在家庭里、打电话、走路、说话、穿衣、洗澡等,种种生活细节里来观照,要不然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整天打坐。也许你会问,打坐打禅七重不重要呢?这种禅修的确是很有帮助,但是如果平常没有修行,即使七天关在那,也很难有成就。因为平时累积了一大堆垃圾,而要在七天内就清理乾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的修行要像清洁队一样,每天清运而中间不可有间断休息的时刻。我们这个班为什么叫「研习班」?而不称之为「研讨班」?因为我们的重点不在讨论,而在于练习。这种的练习往后的几堂课,就会在课堂上立即练习,现在只是要求各位回去以后要确实练习。各位目前的功课还满多的,成长团体要做功课,生活观照研习班要做功课,生命日志也要做功课,还有杂阿含经要研读,非常辛苦,但对各位的成长相当的有帮助!(一)色蕴及受蕴的观照*五蕴是一体的多面
我们前一次谈到有关对色蕴的观照,是属于对物质世界及身体的观照,在四念处里较属于身念处的部分,但比身念处的范围较广,包括眼、耳、鼻、舌、身与色、声、香、味、触,五根与五尘的应对,而物质的世界与色蕴的关系同时也牵涉到其他四蕴,因为色蕴和其他四蕴是互动的。我们虽以色蕴的观照为主,但不停留在色蕴,因为色、受、想、行、识的相互关系,有如一体的多个面向,虽只是就单一的面向看,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完整的法尘,不可能将色蕴从整个存在中抽离出来,但是我们在观照时,仍然要对每个面向分别的观照,才能观照得完整。色蕴的观照*观照的三个阶段
我们如果对色蕴经常的观照,透过三个阶段(1专注当下2质疑生疑情3体验实相)不断地练习就会有寂静涅槃的体验,纵然只是一刹那的体验,但是这种松脱放下的体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由和喜悦。*专注当下
一般常谈的四念住(身、受、心、法),属于专注的成份比较多,这种专注用另外一个名词来说就是"活在当下"或"活在眼前",不要停留在过去也不要停留在未来,不要停留在想像和猜测,也不要有很多的分析解释,只是活在当下。眼睛看、耳朵听、吃饭喝饮料的时候、□到味道、闻到香味时、各种触觉如:冷、热、松、紧、痛、养等,在感觉中很专注的去知觉它、觉察它。*质疑生疑情
第二阶段就要去质疑,例如当有痛的感觉时,质疑自己痛从哪里来?痛消失时到哪里去?当我们生起一个念头说我很痛时,也问自己真的很痛吗?痛又如何呢?真的那么难受吗?如此不断的质疑慢慢地我们会从感官的世界中升华。
我们一直都很沉迷于感官的世界,要听好听的、吃可口的、闻香的、看美的,喜欢抚摸柔细的、温暖的,不喜欢触摸粗糙的、冰冷的,我们为满足感官的享受于是有所选择分别,对物质的世界及对身体的反应都会有捡择,会将我们所谓的幸福界定在能够有很好的物质环境,感官能享受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以为这样就是幸福,若不是如此就不幸福。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就这么的狭隘,就只有物质世界和感官世界。当我们处在平静的状态时,就觉得无聊,于是往KTV、游乐场找各式各样的消遣和刺激,这样的世界就是活在感官的世界,对这样的感官世界我们要不断的质疑和观照,例如质疑这样地刺激就好吗?这么的刺激就是我须要的吗?这样的感官享受,好看、好听、很香的环境,就是我要的吗?如果这样的环境就是你所要的,那么升天就好了!不必成佛、菩萨、阿罗汉!因为天界的生活,感官就是一直处在满足享受的状态。
当我们不断地在专注中去质疑时,这些个感官的捡择享受是会蜕变的,我们会看到一切法尘不是那么的实在,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孤立的。好看的东西是靠不好看的东西因缘和合来促成,美丽的花朵靠臭味的粪肥来培养,粪肥臭气难当,美丽的花朵却香气迷人。漂亮的女人生病开刀时,血流满五脏六腑,美吗?再美丽高贵的人也要排粪尿,一个支撑美丽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丑陋,美丽和丑陋的界限在哪?它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我们却硬要去分割,把不好的遮起来,把好的显现出来,不断地在分割。但是当我们在专注质疑时,问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时,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的缘起。这时我们体验到法尘不是固定的,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不断地抽丝剥茧和分解剖析,将会发现什么也没有,没有实体的,物质的世界全是如此,没有一样物质可以不被分解,连金钢钻分解的结果也只是碳原子,碳原子也可再分解,最后就只是能量,能量回过头来又形成各种物质。所以能量也没有一个实体,所有的法尘都是没有实体,没有固定的存在。*体验实相
当我们不断地质疑时,对空性、缘起就会愈来愈彻底的了解,这时我们就慢慢进入第三阶段。这阶段就不单只是物质的世界,已从色、受、想、行而进入识,眼见色生眼识而可感知外在的世界,我们的眼球、外界的光线、物体等都是物质的,可是在这当中却有个感觉、感知在里面,好像有个能够看、能够观照的某种东西在体内。这时要进一步进入第三阶段,要体验看的本身、能看的及所看的都是缘起,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孤立的。没有一个能看的我,也没有一个所看的对象--色,进入第三阶段以后的那种不被拘束的自由,是愈来愈明显,这时有人形容是「万法合一」,有人形容为「空」、「解脱」或「无我」,但是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以中观来说叫做「无自性见」或「毕竟空」,但是所有的解释毕竟都是文字,重点还是要自己去体验,体验这些对「解脱」的解释,它所表现在我们实际生活和生命的就是对于物质世界不再黏着于感官,那么如果不再黏着于感官,不就是麻木了吗?不是的!他是带一种欣赏的特质,能单纯到连喝口水都感到美好!在没有黏着的时候就回到一种空的、自由的、丰富的、当下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寂灭。在这物质寂灭的时候,没有实体、没有分割、没有固定、没有我、没有我的,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我或是我的,身体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房子和车子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自由。这就是从物质世界得到解脱,也就是从色蕴的面向观察。受蕴的观照*受蕴的内容
受蕴是一种好的和不好的感觉,基本上就是这二种感觉,但是这二种感觉是心理上的「感觉」而不是生理上的「感知」,例如我们认为他很丑,「很丑」是一种解释,是一种思想。但是生理的感知是一种舒服或不舒服的感知,它不是一种思想,而是有实质的东西在进出,例如身体有疼痛就是不舒服,肌肉放松了、环境的声音安静下来了就是舒服。
心理上好与不好的感觉是会演变为情绪的,不好的感觉演变成恐惧、忧虑、懊恼、伤心、绝望、嫉妒、仇恨等的情绪,这种不好的感觉对外的表现是抗拒,对内的表现是否定,例如有人说「我不想活了」,虽然和思想有牵连,但基本上都是从感觉里出来的。好的感觉如:自由、平静、喜悦、轻松、温柔等,如再建构上去就有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等的感情问题,如此牵连就更更深更复杂了。
人类有爱与被爱的本能,也就是说好的东西他就喜欢,喜欢就会爱,爱了就有执取。都是从感觉变成情绪,情绪再变成感情。例如男女在一起,日久生情,发展成为感情关键就在第一眼有「好的感觉」,若没有,以后就很难来电!例如长相要帅要漂亮,若不帅不漂亮就很难来电了。开始时虽是以物质的做为基础,但是最后就回到一种心理的感觉,这种感觉大家都把它看成很神秘,但是今天我们要把它瓦解,使它露出真面目,使它不罗曼蒂克!*专注地看着感觉
有人或许会问,佛法这么理性,那么有智慧,是不是就会把世间的情给否定了呢?不会的!我们今天所要瓦解的是那分「执取」。首先要活在当下,专注地让感觉出来,不要排斥,不要懊恼我怎么会有这种感觉,我怎么这么贪!我怎么可以喜欢女孩子!我怎么可以喜欢男孩子!我怎么可以动这种邪念!这些懊恼都不要去理会,只要看着自己的感觉,慢慢地这感觉就会沉淀,最后会发现,原来最神圣的和最卑劣的感觉都存在我们的内心里,圣洁和污秽一直都在一起的,无法被分割的,若不可被分割那该怎么办?不要去理会它,不去批判、解释、分析,就只是看着它,慢慢的愈看就会愈清楚,活在当下!不论是悲伤、喜悦、得意、沮丧都看着它,看着它就会产生蜕变,慢慢的内在里没有扭曲,没有遮掩。悲伤时就看着悲伤,或许你会问悲伤时已经够悲伤的,怎么还有可能看着悲伤呢?奇怪的是就是可能,若不相信的话,下次悲伤时试着看着它,你会办到的!为什么光看就能产生蜕变?因为过去我们从来不曾这样看着自己,当悲伤时就一直自我催眠说「我好悲伤!」,于是就愈来愈悲伤,在当时就是不看着不观照,执取的心出现时就说「我好喜欢喔!」,于是就一直黏着下去,只要看着它就会脱离出来,不看就会被卷进去。*质疑情感
对于情感的观照,第一个步骤是看着它,第二个步骤是质疑。对于情感的质疑似乎是相当煞风景的事,但是如果不质疑的话,就没有真正的爱和慈悲。我们很喜欢某某人,那是因为她温柔体贴,她做事能干,因为她笑的样子很像我妈妈,看到她就想起我的老师等等,但是当那种喜爱随着因缘而改变时,我们…
《生活中的观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