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觀照
黃國達
前言
*現代人的修行方式
一般我們談到觀照,往往想到的是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坐在屋子裏,或是在森林裏才能修止觀。但是事實上現代人很少有這樣的機會,現代人的煩惱相形之下比古代人還要多。要追求解脫,現代人比古代人更不容易。因此,現代人學習佛法可能與古代人在經典所描述的方式,要有一些改變。也就是說,必須在生活的當下去學習佛法,這就是我們要做生活觀照的理由。我們就在上班、下班、與人來往中、在家庭裏、打電話、走路、說話、穿衣、洗澡等,種種生活細節裏來觀照,要不然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整天打坐。也許你會問,打坐打禅七重不重要呢?這種禅修的確是很有幫助,但是如果平常沒有修行,即使七天關在那,也很難有成就。因爲平時累積了一大堆垃圾,而要在七天內就清理乾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的修行要像清潔隊一樣,每天清運而中間不可有間斷休息的時刻。我們這個班爲什麼叫「研習班」?而不稱之爲「研討班」?因爲我們的重點不在討論,而在于練習。這種的練習往後的幾堂課,就會在課堂上立即練習,現在只是要求各位回去以後要確實練習。各位目前的功課還滿多的,成長團體要做功課,生活觀照研習班要做功課,生命日志也要做功課,還有雜阿含經要研讀,非常辛苦,但對各位的成長相當的有幫助!(一)色蘊及受蘊的觀照*五蘊是一體的多面
我們前一次談到有關對色蘊的觀照,是屬于對物質世界及身體的觀照,在四念處裏較屬于身念處的部分,但比身念處的範圍較廣,包括眼、耳、鼻、舌、身與色、聲、香、味、觸,五根與五塵的應對,而物質的世界與色蘊的關系同時也牽涉到其他四蘊,因爲色蘊和其他四蘊是互動的。我們雖以色蘊的觀照爲主,但不停留在色蘊,因爲色、受、想、行、識的相互關系,有如一體的多個面向,雖只是就單一的面向看,但事實上它是一個完整的法塵,不可能將色蘊從整個存在中抽離出來,但是我們在觀照時,仍然要對每個面向分別的觀照,才能觀照得完整。色蘊的觀照*觀照的叁個階段
我們如果對色蘊經常的觀照,透過叁個階段(1專注當下2質疑生疑情3體驗實相)不斷地練習就會有寂靜涅槃的體驗,縱然只是一刹那的體驗,但是這種松脫放下的體驗,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自由和喜悅。*專注當下
一般常談的四念住(身、受、心、法),屬于專注的成份比較多,這種專注用另外一個名詞來說就是"活在當下"或"活在眼前",不要停留在過去也不要停留在未來,不要停留在想像和猜測,也不要有很多的分析解釋,只是活在當下。眼睛看、耳朵聽、吃飯喝飲料的時候、□到味道、聞到香味時、各種觸覺如:冷、熱、松、緊、痛、養等,在感覺中很專注的去知覺它、覺察它。*質疑生疑情
第二階段就要去質疑,例如當有痛的感覺時,質疑自己痛從哪裏來?痛消失時到哪裏去?當我們生起一個念頭說我很痛時,也問自己真的很痛嗎?痛又如何呢?真的那麼難受嗎?如此不斷的質疑慢慢地我們會從感官的世界中升華。
我們一直都很沈迷于感官的世界,要聽好聽的、吃可口的、聞香的、看美的,喜歡撫摸柔細的、溫暖的,不喜歡觸摸粗糙的、冰冷的,我們爲滿足感官的享受于是有所選擇分別,對物質的世界及對身體的反應都會有撿擇,會將我們所謂的幸福界定在能夠有很好的物質環境,感官能享受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以爲這樣就是幸福,若不是如此就不幸福。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就這麼的狹隘,就只有物質世界和感官世界。當我們處在平靜的狀態時,就覺得無聊,于是往KTV、遊樂場找各式各樣的消遣和刺激,這樣的世界就是活在感官的世界,對這樣的感官世界我們要不斷的質疑和觀照,例如質疑這樣地刺激就好嗎?這麼的刺激就是我須要的嗎?這樣的感官享受,好看、好聽、很香的環境,就是我要的嗎?如果這樣的環境就是你所要的,那麼升天就好了!不必成佛、菩薩、阿羅漢!因爲天界的生活,感官就是一直處在滿足享受的狀態。
當我們不斷地在專注中去質疑時,這些個感官的撿擇享受是會蛻變的,我們會看到一切法塵不是那麼的實在,不是固定不變也不是孤立的。好看的東西是靠不好看的東西因緣和合來促成,美麗的花朵靠臭味的糞肥來培養,糞肥臭氣難當,美麗的花朵卻香氣迷人。漂亮的女人生病開刀時,血流滿五髒六腑,美嗎?再美麗高貴的人也要排糞尿,一個支撐美麗的背後其實是一種醜陋,美麗和醜陋的界限在哪?它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我們卻硬要去分割,把不好的遮起來,把好的顯現出來,不斷地在分割。但是當我們在專注質疑時,問它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時,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的緣起。這時我們體驗到法塵不是固定的,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不斷地抽絲剝繭和分解剖析,將會發現什麼也沒有,沒有實體的,物質的世界全是如此,沒有一樣物質可以不被分解,連金鋼鑽分解的結果也只是碳原子,碳原子也可再分解,最後就只是能量,能量回過頭來又形成各種物質。所以能量也沒有一個實體,所有的法塵都是沒有實體,沒有固定的存在。*體驗實相
當我們不斷地質疑時,對空性、緣起就會愈來愈徹底的了解,這時我們就慢慢進入第叁階段。這階段就不單只是物質的世界,已從色、受、想、行而進入識,眼見色生眼識而可感知外在的世界,我們的眼球、外界的光線、物體等都是物質的,可是在這當中卻有個感覺、感知在裏面,好像有個能夠看、能夠觀照的某種東西在體內。這時要進一步進入第叁階段,要體驗看的本身、能看的及所看的都是緣起,不是對立的也不是孤立的。沒有一個能看的我,也沒有一個所看的對象--色,進入第叁階段以後的那種不被拘束的自由,是愈來愈明顯,這時有人形容是「萬法合一」,有人形容爲「空」、「解脫」或「無我」,但是它真正的含義是什麼?以中觀來說叫做「無自性見」或「畢竟空」,但是所有的解釋畢竟都是文字,重點還是要自己去體驗,體驗這些對「解脫」的解釋,它所表現在我們實際生活和生命的就是對于物質世界不再黏著于感官,那麼如果不再黏著于感官,不就是麻木了嗎?不是的!他是帶一種欣賞的特質,能單純到連喝口水都感到美好!在沒有黏著的時候就回到一種空的、自由的、豐富的、當下的,也可以說是一種寂滅。在這物質寂滅的時候,沒有實體、沒有分割、沒有固定、沒有我、沒有我的,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我或是我的,身體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房子和車子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和自由。這就是從物質世界得到解脫,也就是從色蘊的面向觀察。受蘊的觀照*受蘊的內容
受蘊是一種好的和不好的感覺,基本上就是這二種感覺,但是這二種感覺是心理上的「感覺」而不是生理上的「感知」,例如我們認爲他很醜,「很醜」是一種解釋,是一種思想。但是生理的感知是一種舒服或不舒服的感知,它不是一種思想,而是有實質的東西在進出,例如身體有疼痛就是不舒服,肌肉放松了、環境的聲音安靜下來了就是舒服。
心理上好與不好的感覺是會演變爲情緒的,不好的感覺演變成恐懼、憂慮、懊惱、傷心、絕望、嫉妒、仇恨等的情緒,這種不好的感覺對外的表現是抗拒,對內的表現是否定,例如有人說「我不想活了」,雖然和思想有牽連,但基本上都是從感覺裏出來的。好的感覺如:自由、平靜、喜悅、輕松、溫柔等,如再建構上去就有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等的感情問題,如此牽連就更更深更複雜了。
人類有愛與被愛的本能,也就是說好的東西他就喜歡,喜歡就會愛,愛了就有執取。都是從感覺變成情緒,情緒再變成感情。例如男女在一起,日久生情,發展成爲感情關鍵就在第一眼有「好的感覺」,若沒有,以後就很難來電!例如長相要帥要漂亮,若不帥不漂亮就很難來電了。開始時雖是以物質的做爲基礎,但是最後就回到一種心理的感覺,這種感覺大家都把它看成很神秘,但是今天我們要把它瓦解,使它露出真面目,使它不羅曼蒂克!*專注地看著感覺
有人或許會問,佛法這麼理性,那麼有智慧,是不是就會把世間的情給否定了呢?不會的!我們今天所要瓦解的是那分「執取」。首先要活在當下,專注地讓感覺出來,不要排斥,不要懊惱我怎麼會有這種感覺,我怎麼這麼貪!我怎麼可以喜歡女孩子!我怎麼可以喜歡男孩子!我怎麼可以動這種邪念!這些懊惱都不要去理會,只要看著自己的感覺,慢慢地這感覺就會沈澱,最後會發現,原來最神聖的和最卑劣的感覺都存在我們的內心裏,聖潔和汙穢一直都在一起的,無法被分割的,若不可被分割那該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它,不去批判、解釋、分析,就只是看著它,慢慢的愈看就會愈清楚,活在當下!不論是悲傷、喜悅、得意、沮喪都看著它,看著它就會産生蛻變,慢慢的內在裏沒有扭曲,沒有遮掩。悲傷時就看著悲傷,或許你會問悲傷時已經夠悲傷的,怎麼還有可能看著悲傷呢?奇怪的是就是可能,若不相信的話,下次悲傷時試著看著它,你會辦到的!爲什麼光看就能産生蛻變?因爲過去我們從來不曾這樣看著自己,當悲傷時就一直自我催眠說「我好悲傷!」,于是就愈來愈悲傷,在當時就是不看著不觀照,執取的心出現時就說「我好喜歡喔!」,于是就一直黏著下去,只要看著它就會脫離出來,不看就會被卷進去。*質疑情感
對于情感的觀照,第一個步驟是看著它,第二個步驟是質疑。對于情感的質疑似乎是相當煞風景的事,但是如果不質疑的話,就沒有真正的愛和慈悲。我們很喜歡某某人,那是因爲她溫柔體貼,她做事能幹,因爲她笑的樣子很像我媽媽,看到她就想起我的老師等等,但是當那種喜愛隨著因緣而改變時,我們…
《生活中的觀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