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感受什麼,
例如:吃飯時說「我在咀嚼」「我在吞咽」?答:這是方法之一,但是今天我們所談的方法更直接更單純,就只是「阿彌陀佛」或「哺都」,就是看住「哺都」,看到「哺都」本來的真面目,如果能看到,那麼其它的觀呼吸、走路的本來面目,也就有能力同時看見,至于看不看得見,就要看你活在當下的定力是不是很強,如果很強就能看得見。如果連這最單純的方法都無法照見五蘊皆空,那麼其他方法就很難說了。定點突破就是藉助一單純的方法,來看到它的無相,若每樣都看卻都只是看表面,當然無法突破。前幾次介紹的是著重廣度,對色、受、想、行、識分別其現象爲何,但是現象背後的空性是什麼,這才是我們要觀照的重點。「當下」談多了,以爲就是套公式而已,不是思考的五蘊皆空,而是打開去看真面,一開始也許感受不到所謂整體的、無時空感的空性,但是我們抱著一種很奇妙的心情、很有趣的心情來看它,不帶任何的思想,用一個全新的眼光、欣賞的眼光來看目前正在看的「哺都」或是呼吸,而不是用舊有的模式來看,要學習這樣的一種心境。問:我在專注中偶爾有入定的一種靜止的感覺,請問老師如何終止這種感覺?答:有入定靜止的感覺時,只是照見五蘊皆空的開始,還須更往前,將靜定的感覺穿透,就是讓靜定的感覺還原到只是五蘊中的「受蘊」,但是不停留在受蘊,空的觀照是不停留在任何一點,而是要看到它本來的面目。靜定會感覺得很舒服,但不可只停留在舒服的感覺,還要再深入看舒服的緣起空性。我們的討論都還是在思想的範圍,但是實際去做時,就離開思想。這步驟是須要的,因爲我們要發現真相,就只有這條路,否則只是討論就永遠無法進入。必須去看平靜只是一個發生,只是身心狀態烘托成平靜的樣子而已,而這平靜是不能保留的,它呈現與否是不一定的,它是無常的,但是我們的心裏卻抓住這種感覺,于是在抓的當下就不自在。雖然是靜定,但內心深處還有不自在。靜定和不自在是共存的,一個人在靜定的狀態時,內在還有一絲的不安,但是這一絲的不安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去看見。在禅定中爲什麼還有不安?困爲不安是隱伏著的,深陷其中的人並不知道,只是停留在一種舒服的狀態,萬一他退定了,他會覺得滿遺憾的,如果出定入定都一樣不覺得遺憾,沒有好壞,以這樣的心情去出入定,那種心境就比較接近般若智慧的境界。
Q:是否每天要固定的時段打坐?
A:不一定要每天。有些科學家是在散步時做沈思,而不是在實驗室或研究室裏沈思,在那種場所反而沒有靈感。譬如說如果你在搭車時特別容易靜下來時,如果在某一種情境你可以靜下來,那就是你修行的時間,有些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裏,反而容易看到空性,你在什麼情境下比較容易看到空性,就從那個角度去看,有時候沒有東西可看反而打瞌睡,心反而低沈。有些人是聽聲音比較容易進入空性,有些人則由觀想進入,有些人是在散步時,這都是因人而異的。當由各種情境進入空性時,逐漸地分割的感覺就會消失,思想就會離開,不是要求思想離開,只是看透思想的本質,你知道思想像小醜,只是這樣而已,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這時你就不會依賴它,你在東想西想時就會覺得奇怪,我怎麼想這些幹什麼,覺得其實不須要想,享受這奇妙的當下,整個就從思想的狀態回到一種直接的觀照。這樣的習慣如果養成的話,敏銳度就會愈來愈高。一個人若是喋喋不休是看不見真相的,無論他的喋喋不休是不是與真理有關,都是沒有辦法看見真相,即使將經典的內容或是克裏虛那穆提的說法在腦子裏轉一遍,還是看不到真理。必須是與內在直接的接觸,才能看見真相。禅宗的「無念」指的就是這種「直接」,與不思想又有不同,不思想還是有個念頭要求自己不要想。無念是當思想升起時和沒有思想是一樣的,不再變成一個添加物了。思想還原成只是思想而已,感覺只是還原成感覺,只是坐在這裏感覺,沒有我在感覺,只是整體的呈現。問:當觀照時總是有念頭告訴自己「這是緣起」,這樣的觀照是否妥當?
答:這是觀照的第一步,但再進一步就不用喋喋不休說這是「緣起」,思想的「緣起」只是指月的那根手指頭,你要看到真正的緣起,實際去看到它,例如你按下錄音鍵,結束時鍵再彈上來,「啪!」那一刹那就是緣起,而不是用想的說那就是緣起,按下去和彈上來都是緣生緣滅,正在進行時也是緣生緣滅,都沒有離開緣起,這才叫照見五蘊皆空。修行有個臨界點,剛開始總是很模糊,若有若無,似曾相似的般若,等到臨界點爆破時,真般若就湧現。用思想的般若叫文字般若,似乎「是」又「不是」的般若叫觀照般若,等到實相般若時是實相自己告訴你它的真面目,不必等你動念頭,也不必用質疑的,當下就已經是了。問:臨界點的爆破是否須有大的沖擊?
答:只要對內在經常的觀照,就好像對房子很熟悉,而且不只是看到表相,對于所謂「氣氛」的東西,你就會看得見,這當中就有普遍性的東西,而這氣氛不是在東邊也不是在西邊,它是普遍性的味道,也就是每一個法都有一共通的味道--空性,不論那一種氣氛都離不開空性,但是這空性的部分我們接觸太少,所以就爆破不了。如果接觸機會愈多,你會發現沒有一樣法塵可以離開空性,當一通百通時就是爆破的時刻,而我們現在是好像有點通又沒有真正斷、真正破。當然,如果有大的沖擊,觀照確實會很深刻,如果有一次很強烈的看到空性的話,有這次經驗的基礎,以後雖然定心退失,但是要去看空性就比較容易,因爲你已知道方向,哪一個是哪一個不是,所以就較容易再進入空性。沒有看過空性的話,就會被「不是」給吸引過去,一直會留在現象上面,一直會以爲我這平靜大概就是空性,我這無所求就是空性。問:如果觀照上已有相當的功夫之後,再去修苦行是否就是一個大沖擊?答:不一定。因爲沖擊要沖擊到個人生命中最堅硬、抓得最緊的部分,不一定是苦行就有效,例如有人是對“名”很執著,這時修苦行對斷除“名”的執著就不一定有幫助,有時修得愈是苦行名氣愈大,到處有人崇拜,反而助長對“名”的執著。苦行只是對治某些物質上的執取,對思想上的執取,苦行就無法奏效了。對感受的執取,苦行也不是全然有用,只是一部分有用,也就是對苦的感受已不在乎,不追求樂的感受,這是有用的,但是對平靜的感受,他還是很執著,對思想也可能還是很執著,對所想要的禅定和解脫還是很執著,對覺知的主體還是很執著,這時苦行是沒有幫助的啊!(四)五蘊整體的觀照※五蘊的觀照如同熟悉一棟房子
前幾次是針對五蘊的內容及觀照分別的練習,其目的是爲了能方便一個個的去觀察,有如進入一棟房子。當我們不熟悉裏面的格局時,必然是一間一間的看,從客廳、臥室、餐廳、廚房、浴室,個別的了解其位置及物品的擺設,等住進去以後才不致于摸不著門路。同樣地,我們身心的觀照也是一樣,當你對色、受、想、行、識都了解後,就是整體的觀照,隨著時空因緣對色、受、想、行、識的觀照是不停的變換,不駐留在某一定點,好比人待在房子裏,時而在客廳,時而在臥室或廚房,但基本上還是整體的,因爲你還是在這房子內。※上班族一天的生活觀照
上班族生活中的觀照也是采用叁個階段的方式:1、專注觀照,活在當下2、質疑生疑情:從追問中去感受一種很奇妙的心情。3、體驗實相的「能所雙泯」。一步一步愈來愈深入的去觀照。
專注的觀照就是所謂的「活在當下」,也就是打開我們的心,不論外在呈現什麼,我們只是活在當下,看就只是看,聽只是聽,做事就只是做事,只是保持一種覺醒,除這以外什麼都不用再去添加,這樣的態度可遍及在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從早上睜眼醒來,就可以去感受身體的情況,如:雖然是醒了,但頭仍是很痛,或是睡得很飽,人神清氣爽的,去感覺身體是很疲倦或是精神飽滿;起床時身體慢慢的移動,注意自己的每個動作,刷牙、洗臉、上廁所等都保持活在當下的覺醒。這些動作就是我們起床開始修行的第一個功課,從起床就開始專注,在每一個當下去觀察,從動作中去感覺流轉,從連續的動作中去覺察念頭的轉換,不同的動作意味著有不同的念頭升起,連沖馬桶這簡單的動作都是由念頭帶動,都有思想在裏面,都要去觀照。不要急急忙忙的,一顆匆忙的心是無法去修行的,我們甯可多兩分鍾的時間來做這些動作,不要爲了節省這兩分鍾而做出如機器人般沒有「覺知」的動作。梳洗完畢吃完早餐然後出門搭公車,在公車上以默念方式觀照「南無阿彌陀佛」、「哺都」或是注意呼吸,在這當中保持活在當下的覺醒,這就是起床到工作前的功課。
至于在工作中要如何修?當你正在忙著工作時,如:講課、電腦輸入、寫字等,這時只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觀照的能力還不足時只要求平靜就好,不須起個心念來觀照,因爲這樣恐怕會分心。這時我們的心大部分都停留在現象界,很難回到空性,所以這時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一邊工作而又要如何如何的觀照,只是平靜就好,輕松的、當下的去處理工作中各種事務,就這樣而已,能夠這樣就已經很不錯了,因爲你的修行和生活已經沒有沖突了,不像有些人工作時心裏又想到修行,在修行時又想到他的工作,一直都放不下。我們工作時就只是很平靜的專心在工作,在工作中不會將很多的情緒、預設立場、期待和胡思亂想都帶入工作中,只是很平靜、輕松、喜悅,就是這樣子去做,這才是最有效率的。事情不斷地在做,但是內心裏沒有負擔,只要這樣就好了。回到家裏吃完晚飯,有些人可能會看看電視新聞,內心都是一樣的平靜輕松,看完新聞,抽一段時間約半小時的時間,做「靜坐」觀照的工夫,這種靜坐和在公車上做的是…
《生活中的觀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