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觀照▪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會變得不喜歡了!不愛了!而被愛的人就會感到莫名其妙,我還是我怎麼會不愛我了呢?因爲我有權不愛你,因爲愛是有條件的,是因緣和合的,所以我們要質疑。

   她真的那麼美嗎?美麗的笑容真的那麼迷人嗎?真的讓我神魂顛倒嗎?真的嗎?真的嗎?她就是我一生夢寐以求的對象嗎?去問問自己,若不經一番的質疑,一番的覺醒,哪一天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痛苦!我們這樣的質疑,和另一種修行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一些學傳統佛教的行者,對一些事采壓製的方式,不可碰,不可想,認爲情欲的東西都是邪念,是障道法,避之惟恐不及,但是我們對情欲的看法只是質疑而不否定,否定只是腦袋裏生出一些想法套在上面,于是就認爲它不好!我不要!其實心裏認爲很好很想要。由于內外産生了極大的沖突,覺得學佛實在太辛苦了,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也不可以做,最後乾脆就放棄學佛了。佛法教我們的是一種覺醒的心,要我們觀察我們所沈迷的對象真的那麼好嗎?厭惡的對象真的那麼壞嗎?真的受不了嗎?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我一定要和他分手!離婚!我一定永遠不要再見到他?真的那樣絕情嗎?要回頭再問問自己,再去觀察。

   由觀察當中我們會發現到比較豐富的內涵,而不是停留在一種腦筋的思考,我們的觀察只是觀察而沒有批判、解釋、分析,這種第一階段的活在當下,到第二階段的質疑,其基礎是在觀察當中質疑,在質疑當中觀察,並不是質疑完就沒事,質疑的目的是爲了要有更深入的觀察,就好比直升機的螺旋翼,當它一直在旋轉時就能不墜落,一旦機翼在空中停止旋轉,整個機體就立刻墜落。相同地當專注的觀照沒有質疑時,很可能就此陷進去。當我們不斷地質疑,只要內心有疑情,常常問自己真的嗎?是嗎?

   那又怎樣?常常問自己就比較不容易沈陷,要不然我們一點覺醒的力量都沒有,怎麼可能有更深入體驗。觀照和質疑其實是同一件事,但我們爲什麼強調質疑?因爲一般人的觀照是抓著來觀照,也就是這樣把觀照都捏死了!必須放開後再來看,去看覺受、看感情。當我們一有平靜的感覺,就認爲我的修行所要得到的就是這種平靜,于是說「好好喔!我要!」然後就這樣掉了進去,像這樣的感受都不要,只是觀察、質疑、觀察、質疑。*體驗實相

   質疑的結果是自由、清涼,沒有渴望維持、渴求再發生等。當緣起展現一種平靜時,那就是平靜,當緣起展現一種混亂時就是混亂,沒有渴求,因爲沒有任何一個對象是我們可以支配的。自我的支配欲--我執,在觀照質疑中會慢慢淡化。

   人類對各種事物的黏著以感情的黏著最深刻,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須要,去愛一個人固然很好,因爲這是一種欣賞、一種美,但人也有被愛的須要,被肯定的須要,這就是爲什麼男女朋或夫妻分手時會那麼的痛苦,因爲分手代表互相否定。當兩人在一起爲什麼會帶有那麼高的喜悅?因爲他(她)不再孤獨,終于有一個人全心全意來愛我了!雖然他(她)自己意識不到,可是當承諾發生時,他(她)覺得太滿足了!至于結果如何就沒想那麼多了。人有愛和被愛的須求,但我們要質疑這愛和被愛的須求。如果我們的愛是建立在條件上,被愛是建立在依賴上,則是沒辦法自由和解脫的。

   所以當經過第二階段質疑之後,慢慢內心就會愈來愈松脫,對外在的渴望、渴求,對心靈感受的追求,就會愈來愈淡化,不追求平靜也不追求混亂,不追求美的感受,也不追求不美的感受,只是回到真實的、當下的,很清醒的活著而已。對物質世界抱著一種奇妙的、欣賞的態度,寂靜的看著,對感情的感觸也是如此。當有條件的、依賴的內在都消除,就回到真正的愛和真正的慈悲。我們對萬事萬物美好的感受,很自然地從內在出來,因爲沒有對立所以和諧,就是如此單純,沒有條件的,純粹是對人的欣賞,這種的欣賞是內在提升的結果,是屬于很高層次的部分,也就是當我有一個「好的感覺」就只是一個感覺,沒有我也沒有感覺的實體,只是讓感覺發生,所以在感覺當中、情緒當中、感情當中就自由了,這就是受蘊的觀照。

  (二)想蘊的觀照想蘊的內容※想蘊是自主的也是不自主的

   想蘊在五蘊裏是相當重要且核心的部分,曆代祖師大德對佛法的注解,想蘊的部分占了相當大的篇幅,在修行的過程中想蘊的觀察和了解也花了很大的工夫。想蘊就是一般所謂的思考、思想、念頭等,而念頭又可分兩部分,屬于動機的部分是行蘊,另一種是想蘊的部分。若由心理的過程來分析,當六根與六塵接觸産生六識,在觸的當下俱生受、想、思,受即受蘊,想即想蘊,思即行蘊。當根境和合時,即産生情緒的感受、感情、思想、行動,也就是身心的反應運作立刻出現,此身心的運作好比電腦的機器一樣,不斷的反覆運作,是自動的運作。尤其是想蘊,當我們沒有接觸境界時,想蘊還是不停的運作,包括我們在睡眠時的夢都是想蘊。想蘊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當我們接觸外境時會思考,思考包括分析、歸納、推理,種種理性作用的部,也包括記憶的部分,大腦會儲存記憶,因此當思考時會産生聯想,也就是把過去的記憶呼喚回來,最後就下判斷和結論,結論下好後之就根據這結論下達指令,開始産生行動。※想蘊的陷阱--所知障

   想蘊在人類的身心世界裏是屬于相當複雜的部分,要觀察它非常的不容易,一般學佛的人很容易踏入想蘊的陷阱內。學佛的人在佛教裏吸收了很多的知識和觀念之後,都將它儲存到想蘊裏變成記憶和知識,但卻無法對這些記憶和知識加以活用,于是這些學佛以後所得知識都變成了所知障,知道的愈多障礙愈多,譬如說:當這些知識經過推理分析以後,自己産生一套的見解,用這個見解去觀察他人,而不是觀察自己,然後就對他人下判斷說:「你這人沒修行」「你這個戒律沒守」「你的知見不合乎中觀」「不合乎禅觀」「你這有執著」「你這是我執、那是法執」等等,這種知識都很豐富,卻都在觀察他人,就是沒有在觀察自己,這是其中的一種盲點,另外一種盲點是雖然在自我觀察、自我反省,但是運用不得當,開始觀察時就將一些佛教的名詞套在自己的身上,碰上問題時不去思考它的原因,不去面對現實,就直接將佛教的知識搬過來用,于是說「我業障深重」「娑婆世界就是苦海」「成佛要叁大阿僧只劫」稍微有點境界就說我開悟了!就是很容易將一些境界、佛教的知識套上去,稍微有一點禅定就以爲是解脫了,這些現象很普遍,卻都是「所知障」。※思考不是觀察

   想蘊另一種很難脫離的陷阱是我們很容易將思考和觀察混淆,也就是還未看清楚事實之前,我們就已經下結論了,這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是無常的,色是無我的、受想行識是無我的,色是空的、受想行識是空的,這樣想一遍以後就以爲懂了,可是事實上並沒有懂,這些都是結論,都還是停留在知識的範圍,雖然眼睛看著眼前的一切,在心裏默念無常,可是你與這件事的無常並沒有結合、沒有相應,看歸看,可是心裏那一對眼睛卻沒有睜開來,而只是將無常、無我套在上面,所以表面上你是在觀察,可是那個觀察不是觀察,只是將結論複誦一遍、將結論貼在上面而已,這並不叫觀察。真正的觀察就有如喝一杯水時,喝一口後杯子的剩一半,再喝一口,杯子的水空了,從開始到結束都觀察到,水的從「有」到「無」整個過程全看見,此時雖然無下結論說這是無常的,但是心裏已經觀察到一個無常的完整的事實,所以這時的思想和觀察就是分離開來了。※概念只是抽象的表達

   思想在什麼時候有用?當我們整個過程已經觀察清楚以後,要表達出來時,我們就說杯子的水是無常的,就用這樣的觀念來表達,可是表達給別人聽時,對方所感受到的是整個過程嗎?不是!對方只是接收到一個抽象的觀念而已。這就是思想最大的問題所在。思想的特質是什麼?它是抽象的被抽離出來的,例如當我們還很小時,我們不知道「人」是什麼,但是慢慢長大後,知道凡是有口、有眼,會說話會思考會行動的生命體就是「人」,「人」是一個「概念」,是從具體的、不同的現象中抽出共同的特性來叫「人」,這「人」是有別于豬、狗、貓、熊、獅、虎,乃至植物、礦物,以後我們只要用到「人」這字眼時,人的共同特性立即浮現在腦海裏,思想的用處就在此。但它對我們的觀察並沒有幫助,概念的東西對觀察沒有辦法有幫助。當你有這些結論的概念時,你的觀察就受限了。※想蘊的叁個層次

  一、概念(底層):所有想蘊建構的基礎都是從概念出發,概念是從不同的個體抽取共同的特質,這是「人」、這是「生物」、這是「地球」、這是「我」、這是「你」等等,用種種不同的概念對事物做一簡單的區分,但因人類經驗的不同,每人區分的結果會有所不同,又因時空的差別,古代人與現代人的思想概念就不同,古代的人沒有電腦,所有與電腦有關的名詞、設備都沒有,因此與電腦有關的概念古今的差別是截然不同。又例如古代人與大自然接觸頻繁,狩獵與種田都是利用大自然,對生活周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是了若指掌,他們的概念與現代都市小孩也必然是不同。這些都是底層的想蘊,是接觸外界後隨即概念化的想蘊。二、觀念(中層):當事物概念化之後,我們根據對自身有利或有害、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則,建構出中層的想蘊--觀念的世界。我們會有一些觀點出現,例如開始有好人壞人的區分,做好事的就是好人,做壞事的就是壞人,再一進步有價值觀出現,如:「不孝有叁,無後爲大」、「百善孝爲先」「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觀念,而且有一些是影響我們很深的觀念,如:人要做有出息的人、人必須很能幹、要有才能、要出人頭地、不可以被人看不起、人要活得有尊嚴、要活得有價值、…

《生活中的觀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真實受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