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觀照▪P4

  ..續本文上一頁著卻是很深。行蘊是一種願望、希望、動機、想要,沒有理由的就是要,例如:小孩哭哭鬧鬧的就是要他想要的東西,是非理性的「要」,這就是行蘊。十二因緣裏的「無明」緣「行」,行來自無明,但是若對行的本質繼續去探討,會發現在大自然裏它是改變自我、改變環境的一個動力。它是一種反應,沒有這種反應的話就和死人一樣,例如冷了不知道穿衣服,熱了不知道吹電扇等沒有知覺的反應。行也可與環境有很好很靈活的互動,這是行很好的一個功能,于是我們可將「行」區分爲非理性的希望和透過合理而自然的希望。它們到底又是如何的區分?非理性的希望有如建造在沙灘上的城堡,它是建立在自性見、執取、實在感上,它對這世間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是誤認的,有了這樣的基礎,所發展出來的認知與願望都是有偏差的。第一個偏差是它認爲有一個自我的實在感,它所有的行爲都是要維護自我的存在。第二個偏差是自我的所有願望是要被滿足的,如果不被滿足那就是很不幸,如果滿足了就叫幸福,它就是有這種思想,想蘊裏有這種偏差和汙染就造成行蘊的偏執。※行蘊的造作有如「飲鸠止渴」

   偏執的行蘊對空間的感受是實在的,它覺得這一切的空間物質和他內心裏的預設想法是不一樣,所以它要去改變,而這改變又涉及時間感,現在不好但我以後要讓它變好,過去不好,現在不好,但以後要好,就落入時間空間的實在感,落入一種有「我」、「我的」的預設思想。這樣造作的行爲或動機都是苦,求不得是苦,得到了還是苦,因爲得到了又會發展另外一種需求,所以有如「飲鸠止渴」,一個行爲會牽動另外一個行爲,永遠不停地在掙紮。在西洋有一個人叫「尤裏西斯」,他推著一個大石頭從山下推到山頂,當他在喘口氣休息時,大石頭卻從山頂滾下山,于是他又從山下開始推石頭,這種行爲是相當盲目的。一個人維護自我,追求我要的東西,這是「我的」,認爲有實在的「時間」「空間」,想要將一個東西改變成另外一個東西,這就和「尤裏西斯」是一樣的盲目,所以有人認爲「無明」就是一種盲目的沖動。※「行」中沒有「我」

   經過般若智慧或中觀、禅的智慧之後,是不是所有的行動都停止了呢?不是!那些能量、行動並沒有停止,只是被看見了,看見了以後就消除自我的實在感,外在的一切不屬于「我」,也不屬于「我的」,時間沒有實在感,空間也沒有實感,所有物質的、感官的、內心的都沒有實在感,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只有活動而已,活動而沒有自我,走路而沒有自我,走路是「行」,是物質的形象,它有一個思想知道那地方是哪裏,這個都知道,而且付諸行動,但是這當中都沒有分割,譬如說沒有一個自我在走路,沒有在時間當中走路,沒有在空間當中走路,所以禅宗講「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裏面的玄機就是抛開任何的立場和執取時,這一切就只是當下的展現而已,走路就只是走路,而走路又不是走路,說話、工作、吃飯、喝茶、行住坐臥任何行爲舉止,都是一樣的展現。我們做身念住時,觀察身體的動作時,內在意識的推動和外在身體的動作,同樣都是空,都是幻化的,都是沒有辦法被分割的,這就是「行」中沒有「我」。當有執取時就是苦,當沒有執取時它就沒有苦,這之間的關鍵就是要觀照,要參究,要有疑情,要明白我想要的真的要得到嗎?這真的是我想要的東西嗎?要這樣去問自己,我真的沒有他不可以嗎?我那麼希望擁有這個東西!這「希望」是什麼東西?那麼希望將自己變得更好,那「更好」又是什麼東西?什麼叫做更好?要去探究、要去看,如果看不透就永遠只是從一個東西要成爲另外一個東西,永遠不停的在掙紮,這就是「行蘊」是世間的「行蘊」。※「識」是「我」嗎?

   識是最深層的內在,我們所有的色、受、想、行都是可以被覺知和感觸的對象,這些能夠觀察感觸的東西,都是有一個「心」或是「識」在觀照。那麼心和識是不是實在的呢?很多外道或修禅定的人,不知不覺會將「識」當成一很實體的東西,能看能聽,能知能覺,以爲這就是一個實在的「我」,有這樣的誤認。其實這一切都只是六根對六境所産生的意識而已。離開六根和六境,意識是沒有辦法存在的,它是在依存關系中存在的,我們只是活在一個整體當中,沒有任何的色、受、想、行是可以離開識的,識也不能離開色、受、想、行,它是整體的存在,沒有辦法被分割。識本身隨著六根六境的變化,它所展現的樣子也會不一樣,沒有一種可抽象出來可稱之爲純粹的意識的東西,例如當沒有知覺的時候就沒有意識了,意識只是知覺的轉換而已。六根對六塵是物質的,所産生的識是精神的,精神的識是沒有實體的,是最難破除的。一般學禅定的人很容易將這識當成是最後的、宇宙的、內心深處的根據地,不論這世間是如何的變化,彷佛有個「我」不斷的在觀察,有個觀察者,有個明白一切都是空的「識」,以爲什麼都可以被破除,就是「心」不可以被破,有些人將這「心」或「識」稱之爲「真心」或「真我」,可是並不是這樣的,除了整體的緣起空性以外,其余的什麼也沒有,這些「我」的存在只是存在感覺中,只是一種感覺,如果沒有任何的添加,就沒有所謂的「我」在觀察,這件事只有觀察、只有整體、只有被發現、只有這樣的整個呈現出來。「行」和「識」蘊其實不是很複雜的,那覺知的識和行蘊一樣有染著的,以爲這裏面有一個自我爲中心可覺知的「真心」、「真我」,那就是一種黏著。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就須看清這一切都是緣起,知道裏面沒有我,沒有觀察者,沒有能看能聽的一個實體,沒有一個能理解、能想、能感受的實體,只是緣起互動而已,如果能辦到就得以進化了。※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裏有「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到底要如何的照見?這一切現象是那麼的複雜,要如何觀察起?古時候的禅宗或是修止觀的祖師大德就發展出一些方法,例如念「阿彌陀佛」「哺都」「嗡嗎咩悲咪□」或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看到字的流動性,看到它的變化性,心一念就不是剛才的字,一出來就開始轉換,一念就沒有了,一刹那就沒有了,有如電燈的開關一開就有,一關就沒了。它是一種流動的過程,這裏面沒有一個實體,每一個音聲當中都包括一些思想、念頭、覺知、覺受在裏面,也就是說,這一簡單的字詞是一個整體的存在,當我們念「阿」就是當下的整體。如果我們將這「阿」孤立出來,認爲它是一個聲音,那是我們這樣認爲,那個能念「阿」的人被孤立出來叫做「我」,這也是一種分割,將那「阿彌陀佛」認爲是什麼....、什麼.....、什麼.....的,這只是一個想,我念「阿」是在「做一件事」,是一種「行爲」,是一個「念頭」,那就落入「行蘊」,所以一個「阿」字就有色受想行識在裏面。

   要觀察廣泛而難觀的一切法,就要從這簡單的字詞「阿彌陀佛」、「嗡嗎咩悲咪□」「摩诃般若波羅蜜」、「哺都」裏去觀察,也就是去感受它的當下,感受它的整體,感受它的沒有實體,感受它的流動,最後你會發現那實在是太奇妙了!不但「阿彌陀佛」很奇妙,一切法也很奇妙,喝口水也都很奇妙。從口未張開到水吞到胃裏,都是緣生緣滅的,與念「阿」時的緣生緣滅是一樣的,只是有些緣比較長,就好比一棟房子可能要幾十年才改建,時間是比較長,而有些緣的時間比較短,是一閃即逝。一個娑婆世界可能要經過幾億年的光陰,閃電時只是一個閃光、一個霹雳聲,時間有長有短,但是它的結構和本質是一樣。我們看是看什麼?我們不是看外相,不是研究「阿」和「彌」有什麼不一樣,「彌」和「陀」有什麼不一樣,不是研究現象的差別,而是在「阿」「彌」「陀」「佛」當中看到內在的普遍性,去體驗空性,這就是我們禅修的方法,也是觀照五蘊的方法。我們觀照五蘊的目的不是在分析歸納,研究它們的差別,那是世間法的作爲。我們要照見五蘊皆空,其方向就是要將五蘊放入叁法印裏去觀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要將這叁個法印融入五蘊,在每一個當下去感受五蘊皆空,于是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字或句來把五蘊呈現出來,不是只在那兒哼哼唱唱而已,是去觀照空性,去照見五蘊皆空。問與答問:若是念「阿彌陀佛」會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該怎麼辨?答:除了音聲方法之外,可用觀呼□的空性,「吸--」整個吸的過程是流動變化的,裏面是沒有實體的。沒有實體的流動變化意味呼吸就呈現它的整體性,但也不是說呼吸就可代表一切,而是呼吸可以呈現當下的緣起,在「呼」和「吸」當中就觀照到,「呼吸的人」和「呼吸」是一樣的不可分割,沒有實體、沒有呼吸的人,最後連呼吸都沒有,呼吸都沒是什麼?就是「空」!這種「空」是超越的「無」,這種「無」好比世俗谛所謂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這是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可是從太陽的角度來看,則地球是繞著太陽轉。所以我們站在超越的角度來看時,一切都是空性。可是站在現象界的角度來談,就有這是呼吸、這是頭、這是手,從空性的角度來看就沒有頭、手、呼吸,沒有實體的。到目前爲止都是以思考的方式來趨入這空性的體會,這是不夠的,一定要確實地去實行。問:如何藉由「阿彌陀佛」或「哺都」來感受空性,是不是就是指很專注地在念?答:要將心打開來,變成很敏銳,讓「阿彌陀佛」呈現它本來真實的面貌。問:在體驗空性時,例如走路時就只是專注的走路,是不是不要有任何與空有關

   的心思意念?

  答:當你在行禅或打坐時,就是要將範圍縮到很小的部分,如果你觀照到一個法空,你也就同時知道其他任何的法都是空,如果我們能在一點上突破,其他點也就知道是空了。問:在專注當中是否可以有內在語言,提醒自己我現在在做什麼、…

《生活中的觀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真實受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