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4]
心不依附未來轉,再生胚芽已滅光。[25]
彼等更無愛欲起,賢者寂滅如燈樣。[26]
這是已經證入阿羅漢的狀況(般涅槃者)。他的道路,像鳥飛翔在空中[27],是不能查找的。因此,說阿羅漢或佛陀進入涅槃是錯誤的。因爲涅槃不是一個地方或國家或“天堂”,有情可以繼續在那裏永遠安住。經典中說佛陀或阿羅漢證入涅槃者,意思是說完全過去了,完全寂滅了,這清楚地表明是生死流轉的終止——旅行的終點。佛陀或阿羅漢圓證涅槃的境界如何,現在那是不能推測、不能爲它下定義的,既無法衡量,也沒有尺寸,它是“不回答”、“無記”的問題。真實的谛理是無法形容的,是不可說的。
優波私婆問:人逝世以後,是否在快樂中長期存在,佛陀的答複是明確的:
“人死之後無尺寸,有惡死後可能有;
一旦諸法悉消除,所說方便亦非有。”[28]
沒有我,沒有靈魂,是什麼得涅槃或者是誰證涅槃,這是一個使人難以回答的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所謂有情是什麼。一個有情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這是一種變化的過程,前後相續的刹那不是一樣的。據此看來,沒有什麼東西是常住的。此種過程一一物質與精神範疇的流動——完全停止,就是所證悟的涅槃。涅槃是永恒寂靜的。
什麼得涅槃或誰證涅槃的提出,是因爲人有“我”這個強烈的意識存在,所有問題都圍繞在這個“我”上,但是在我們的行動,我們的身、語、意背後沒有“我”,沒有行爲的作者,沒有思想的想像者。涅槃是有,但不是有情的“我”或“人”能得到它。有情的“我”或“人”是向前奔流的。在習慣用語中,我們說男人、女人、我等等,但認真講起來,沒有這樣的個體存在,只有生命的流程和生命流程的停止。“無論什麼生的性質,都是滅的性質。”[29]
五蘊構成一個“有情”身。苦因愛欲是在五蘊中生起的。愛欲的息滅,也是在此諸蘊中。就是這樣一種流程的出現,一種流程的息滅,沒有常住的“我”産生諸蘊和最後根除諸蘊,更不是外力。這裏是轉生和轉生的熄滅。這是正確的看法。
佛教的涅槃,被稱爲無上的妙樂,如我們在上文所看到的,這種妙樂的到來,是由于所有感受都完全寂靜、息滅。現在,這種說法,確實使我們迷惑不解。因爲我們用自己的官能體驗到許多愉快的感受。
舍利弗尊者對諸比丘說:“諸友,它是涅槃,是快樂。”優陀夷尊者就是面臨這個問題,接著問道:“但是,朋友,舍利弗,因爲此中無受,如何快樂?”“朋友,此中無受,這正是快樂。”[30]舍利弗尊者的這種說法,得到佛陀另外一位弟子的完全贊同,他說:“不論領會、感受什麼,一切都是苦。”[31]
達到滅苦(達到涅槃)道路的重要步驟,已由佛陀指出,這就是注意精神修養的方法,這樣就可産生真正的快樂,從生活混亂中得到無上的安隱。道路確實是很難的。但是,如果我們堅持不懈,時時自覺看著腳步走,總有一天我們會達到目的地的。嬰兒學步、學走路,有困難,要慢慢來,要一步一步的走。一切有成就的人物也是如此,在到達圓滿的修行境地上,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由失敗到成功,《長老偈》上說:
瑜伽行者興正念,回憶往昔生活面;
即使今日尚如此,但後仍可獲涅槃。[32]
[斯]毗耶達西Piyadassi著 石權譯
注釋
[1]《中部》第二六經;《相應部》第一卷第一叁六頁。
[2]《相應部》第五卷第四二一頁。
[3]《相應部》第叁卷第一九○頁。
[4]《相應部》第一卷第叁九頁。
[5]《中部》第二八經。
[6]此處優波離(upali),意爲五蘊。
[7]有綱(Bhavanetti)是愛欲(Tanha)或渴望的同義語。
[8]此處法實體,意爲阿羅漢果位。
[9]《如是語》第叁八、叁九。
[10]《中部》第叁卷第二八○經;《相應部》第四卷第四七、一○七頁,第五卷第四二叁頁;
《毗奈耶》的《大品》。
[11]《相應部》。
[12]參閱蘇那阿羅漢(AahanSona)的話:“色、味、聲、香、觸……不致使堅強者煩惱,其心堅決,完全解脫。《相應部》第叁卷第叁七七頁。
[13]《自說》第八卷第九頁。
[14]《法句》第叁九偈。
[15]《經集》第一《吉祥經》(MangalaSutta)
[16]《自說》第八卷第叁頁。
[17]《自說》第八卷第一頁。
[18]《經集》。
[19]《經集》第七五八偈
[20](相應部)第四卷第一九五頁。
[21]《如是語》第二卷第一二頁。真實,見《義疏》
[22]《中部》第一四○經。
[23]RatanaSutta(《寶經》)、《經集》第一四偈。
[24]此處意爲過去和新的業。
[25]此處胚芽意爲再生識。
[26]據說佛陀說這些話時,他看到一盞燈熄滅。
[27]《法句》第九二、九叁偈。
[28]《經集》一○七六偈、與佛陀答複婆磋(Vacc ha)的話比較:說他(阿羅漢)轉生不適合,說他不轉生亦不適合。”《中部》第一卷第四八六頁、第七二經。
[29]《中部》第叁卷第二八○經;《相應部》第四卷第四七、一○七頁。
[30]《相應部》第四卷第四一四頁。
[31]《相應部》第二卷第五叁頁。
[32]《長老偈》第九四七偈。
《南傳佛教涅槃思想之研究(毗耶達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