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涅槃思想之研究(毗耶达西)▪P2

  ..续本文上一页。[24]

  心不依附未来转,再生胚芽已灭光。[25]

  彼等更无爱欲起,贤者寂灭如灯样。[26]

  这是已经证入阿罗汉的状况(般涅槃者)。他的道路,像鸟飞翔在空中[27],是不能查找的。因此,说阿罗汉或佛陀进入涅槃是错误的。因为涅槃不是一个地方或国家或“天堂”,有情可以继续在那里永远安住。经典中说佛陀或阿罗汉证入涅槃者,意思是说完全过去了,完全寂灭了,这清楚地表明是生死流转的终止——旅行的终点。佛陀或阿罗汉圆证涅槃的境界如何,现在那是不能推测、不能为它下定义的,既无法衡量,也没有尺寸,它是“不回答”、“无记”的问题。真实的谛理是无法形容的,是不可说的。

  优波私婆问:人逝世以后,是否在快乐中长期存在,佛陀的答复是明确的:

  “人死之后无尺寸,有恶死后可能有;

  一旦诸法悉消除,所说方便亦非有。”[28]

  没有我,没有灵魂,是什么得涅槃或者是谁证涅槃,这是一个使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所谓有情是什么。一个有情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这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前后相续的刹那不是一样的。据此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常住的。此种过程一一物质与精神范畴的流动——完全停止,就是所证悟的涅槃。涅槃是永恒寂静的。

  什么得涅槃或谁证涅槃的提出,是因为人有“我”这个强烈的意识存在,所有问题都围绕在这个“我”上,但是在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身、语、意背后没有“我”,没有行为的作者,没有思想的想像者。涅槃是有,但不是有情的“我”或“人”能得到它。有情的“我”或“人”是向前奔流的。在习惯用语中,我们说男人、女人、我等等,但认真讲起来,没有这样的个体存在,只有生命的流程和生命流程的停止。“无论什么生的性质,都是灭的性质。”[29]

  五蕴构成一个“有情”身。苦因爱欲是在五蕴中生起的。爱欲的息灭,也是在此诸蕴中。就是这样一种流程的出现,一种流程的息灭,没有常住的“我”产生诸蕴和最后根除诸蕴,更不是外力。这里是转生和转生的熄灭。这是正确的看法。

  佛教的涅槃,被称为无上的妙乐,如我们在上文所看到的,这种妙乐的到来,是由于所有感受都完全寂静、息灭。现在,这种说法,确实使我们迷惑不解。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官能体验到许多愉快的感受。

  舍利弗尊者对诸比丘说:“诸友,它是涅槃,是快乐。”优陀夷尊者就是面临这个问题,接着问道:“但是,朋友,舍利弗,因为此中无受,如何快乐?”“朋友,此中无受,这正是快乐。”[30]舍利弗尊者的这种说法,得到佛陀另外一位弟子的完全赞同,他说:“不论领会、感受什么,一切都是苦。”[31]

  达到灭苦(达到涅槃)道路的重要步骤,已由佛陀指出,这就是注意精神修养的方法,这样就可产生真正的快乐,从生活混乱中得到无上的安隐。道路确实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不懈,时时自觉看着脚步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达到目的地的。婴儿学步、学走路,有困难,要慢慢来,要一步一步的走。一切有成就的人物也是如此,在到达圆满的修行境地上,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由失败到成功,《长老偈》上说:

  瑜伽行者兴正念,回忆往昔生活面;

  即使今日尚如此,但后仍可获涅槃。[32]

  [斯]毗耶达西Piyadassi著 石权译

  注释

  [1]《中部》第二六经;《相应部》第一卷第一三六页。

  [2]《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二一页。

  [3]《相应部》第三卷第一九○页。

  [4]《相应部》第一卷第三九页。

  [5]《中部》第二八经。

  [6]此处优波离(upali),意为五蕴。

  [7]有纲(Bhavanetti)是爱欲(Tanha)或渴望的同义语。

  [8]此处法实体,意为阿罗汉果位。

  [9]《如是语》第三八、三九。

  [10]《中部》第三卷第二八○经;《相应部》第四卷第四七、一○七页,第五卷第四二三页;

  《毗奈耶》的《大品》。

  [11]《相应部》。

  [12]参阅苏那阿罗汉(AahanSona)的话:“色、味、声、香、触……不致使坚强者烦恼,其心坚决,完全解脱。《相应部》第三卷第三七七页。

  [13]《自说》第八卷第九页。

  [14]《法句》第三九偈。

  [15]《经集》第一《吉祥经》(MangalaSutta)

  [16]《自说》第八卷第三页。

  [17]《自说》第八卷第一页。

  [18]《经集》。

  [19]《经集》第七五八偈

  [20](相应部)第四卷第一九五页。

  [21]《如是语》第二卷第一二页。真实,见《义疏》

  [22]《中部》第一四○经。

  [23]RatanaSutta(《宝经》)、《经集》第一四偈。

  [24]此处意为过去和新的业。

  [25]此处胚芽意为再生识。

  [26]据说佛陀说这些话时,他看到一盏灯熄灭。

  [27]《法句》第九二、九三偈。

  [28]《经集》一○七六偈、与佛陀答复婆磋(Vacc ha)的话比较:说他(阿罗汉)转生不适合,说他不转生亦不适合。”《中部》第一卷第四八六页、第七二经。

  [29]《中部》第三卷第二八○经;《相应部》第四卷第四七、一○七页。

  [30]《相应部》第四卷第四一四页。

  [31]《相应部》第二卷第五三页。

  [32]《长老偈》第九四七偈。

  

《南传佛教涅槃思想之研究(毗耶达西)》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