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涅槃思想之研究
[斯]毗耶达西Piyadassi著 石权译
什么是涅槃?这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一开始就都欢喜乐闻的问题。这不是今天或昨天的问题,聪明的答案可能会有,涅槃被用各种明显的专门名词来说明。但是没有一种说明会使我们有丝毫接近涅槃本身的可能。因为涅槃是离言绝思的。比较容易和比较保险所说明的涅槃并不是涅槃,因为涅槃不可以言喻,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也是无法表达的。我们试图说明它,就要用字,而字的意义是有限制的。字与宇宙有关系,而涅槃,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或智慧证得的,是超越任何世间体验的,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何写它呢?那是为了防止对佛教涅槃思想的误解。
佛陀说:“诸比丘,我以已证之法,甚深、难见、难解、安静、高尚,完全超论证、微妙,智者能理解。但此同时代之人高兴、沉迷、喜欢肉欲快乐。因同时代之人高兴、沉迷、喜欢肉欲快乐,即难见此缘起,亦难见诸缘起法之寂静、“有”之实质弃舍、爱欲息灭、冷静、寂灭、涅槃。若我教此法,他人不理解,对我会生厌倦。”[1]
佛陀自己所说,这就清楚地表明,爱欲根除(涅槃)的境界是难见难知的。
佛陀在第一次说法时,对第三真谛解释说:“诸比丘,此是苦灭之真谛,完全息灭、舍离、解脱、不住爱欲。”[2]
虽然这种界说未提及涅槃,但“完全息灭爱欲”是有着涅槃的含义。此在他处,佛陀说得很清楚。“罗陀,爱尽实即涅槃。”[3]他答复一位神人说:“舍弃爱欲是涅槃。”[4]在舍利弗的谈话中,有“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5]的话。
从上所述,很清楚,涅槃是寂灭,是爱欲断除。爱欲是苦因,只有这苦根爱欲息灭时,苦因才能息灭。舍弃了爱欲,也就舍弃了苦和与苦有关的一切。因此,涅槃被解释为苦灭。
应当注意的是:虽然用了一些消极的术语来说明涅槃,但这不是说涅槃只需消极或自我断灭。总之,否定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不存在,是一个空白点,而只是说某些东西不存在。证得涅槃的阿罗汉,是断了爱欲才获得解脱的,在他的身上不再有爱欲了。这不完全是空或自我毁灭,因为没有毁灭自己的必要。
典籍中的肯定术语,也是很明显的,如安稳、清静、胜妙、寂静、解脱,都被用来表示绝对的涅槃。不过,这些术语的真正意义对有情世间所知道的体验来说,是被限制的。一切有情的界说,都是从我们现象世界的体验而来的,事物的世俗观点是轮回的,那就是说属于生存或转生的。因此,所有关于涅槃的观点,也都是转生的观点。所以,他不能有一个涅槃的真实图像。他的一切思想、观点和语言,都是受限制的,有条件的,不能适用于不造作、绝对、无为的涅槃。
习惯上,我们说一些肯定和否定的术语,它们像其它事物一样有关系。但是涅槃是超肯定和否定的,与任何受条件制约的事物没有关系。佛陀用了些世间的名词,应知道它们的有限性。关于什么是涅槃的问题,让我们听一听佛陀是怎么说的:
“诸比丘,涅槃界有两种,何等为二?即有余依涅槃界[6]与无余依涅槃界。诸比丘,何为有余依涅槃界?诸比丘,此处有一比丘,是阿罗汉,其漏已尽,已住命,所作已办,卸却负担,已证阿罗汉果,完全断除生死诸缚,因正智得解脱。其官能尚未毁坏,彼仍体验欣然与非欣然,仍受快乐与痛苦,五蕴存在。诸比丘,其贪、瞋、痴已断。此即名为有余依涅槃界。
“诸比丘,何为无余依涅槃界?诸比丘,此处有一比丘,是阿罗汉,其漏已尽,已住命,所作已办,卸却负担,逐步证阿罗汉果,完全断除生死诸缚,因正智获得解脱,无一切感受,无欣然,现在此成为寂静。诸比丘,此即名为无余依涅槃界。”
此事,佛陀又作如是说:
见者说二涅槃界,坚定不移无所挨。
一界尚余诸蕴底,已断导致生死缠;[7]
一界无是诸蕴底,表明今后生死完。
彼等知此绝对境,其心断缚得解放;
彼等证得法实体[7],静寂欣喜定不还。[9]
有情由五蕴或心物构成,而心物不停地在变化,因此是无常的。它们的来和去,“不管生起的性质是什么,所有这一切都是寂灭的性质。”[10]
人的贪、瞋、痴,带来连续的生和死。因此,人若不断除贪、瞋、痴,他就不能了脱生死之苦。[11]
证得阿罗汉果的人,他就是彻底断除了贪、瞋、痴。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有余依涅槃界。阿罗汉剩余的五蕴,是由他过去生中的贪、瞋、痴为缘而生起的。由于他还活着,他的诸蕴还在起作用。因此,他的官能接触外境时,还有愉快与痛苦的感觉。但是,由于他已从烦恼、分别和自我思想获得解脱,他不会被这些感受所困扰。[12]
一个在生前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在他逝世时,他的剩余诸蕴就停止起作用。此诸蕴是死时毁坏的,他不再有感受了。因为他已彻底断除贪、瞋、痴,他不再有生死,很自然,就不再有受。所以说,“他的受变得冷静”了。
此种思想,在《自说》中是这样表示的:
“身坏感觉停,诸受变冷静;
一切结构止,识亦不再生。”[13]
这就是所说的无余依涅槃。
从上述看,对阿罗汉的状况是清楚的。一个人完全断除导致生死的贪、瞋、痴三毒之后,他就从生死轮回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了,他是完全自由的,他不会再有任何原因使他作为有情转生。他已经超越普遍或世俗的活动。在他还生活在世间的时候,他已经将自己提高到世间之上。他的行动不再有结果,不再有业的效力。因为这些行动不是由三毒、烦恼发动起来的。他是可以避免一切恶、一切心理上的染污的。在他身上,不隐藏随眠。他是超善恶的,他已舍弃善和恶。[14]他不被过去、未来和现在所困扰。他不执取世间的事物,所以没有烦恼。他不被生活的变动所搅扰,接触世间意外事件,他的心不动摇。他无忧、离尘、安稳。[15]这只能是阿罗汉而不是任何别的有情,不管是世间的有情,还是在天堂里享乐的有情。但是,涅槃是现生证得的一种境界(现法涅槃),思想家、有心探求的人对此种境界的理会,是并不觉得困难的。
虽然,有情的生活性质是痛苦的。也能先了解什么是苦,什么是染污,什么是爱欲,但不了解什么是完全断除染污,因他并没有经受过。假如他知道,那是由于他自我证悟,才知道什么是非染污,什么是涅槃或真实,什么是真正的快乐。阿罗汉是用修证的体验说涅槃,而不是凭传闻臆造解说涅槃。但是阿罗汉由于是自己证得,不能使别人体会涅槃的境界。断了爱欲的人,证得了解脱,但他不能向别人解说此种解脱的境界。不管他谈解脱境界如何微妙,别人是体会不到的。因为这是自己体会、自己证得的。证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吃和睡,为自己治疗疾病而操劳,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何况有关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解脱,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呢?
难以体证的是无余依涅槃。换句话说,证人涅槃就是阿罗汉的最高境界。
《自说》中经常引用的一段话是:
“诸比丘,有不生、有不起因、有不造作、有绝对。假如无不生、无不起因、无不造作、无绝对,就无逃脱生起因,造作与相对。由于有不生、有不起因、有不造作和绝对,所以逃脱生起因、造作与相对。[16]
“此非坚(扩张)、湿(内聚性)、煖、动之元素、非空无边处、非识无边处、非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此处非来非去、非生非死、非支持、非存在、非处境,是此。此实为苦之结束。”[17]
从上所述,很清楚,这种入涅槃(最后的涅槃)是一种境界,在此境界中,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一切与诸蕴有关的法都已停止不起作用。所以,这是一种相对性不存在的境界,它是超外界一切相对事物的。它不是因的果,不是生起果的因。既不是道,亦不是果。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法则。
苦,生苦之因的爱欲是世间的,而涅槃则是出世间的,在缘起法之外。所以,它是超因果的。一切世间法都是相互关联的,相对的,而涅槃则是绝对的。
佛在一部很重要的经中[18]阐述缘起和四圣谛时,对诸比丘说:
“世间随意认为真实者,圣者彻底了知为虚妄的;而圣者欢喜赞叹为真实者,世间却认为是虚妄的。”佛进一步说:
“涅槃非虚妄,圣者知为乐;
真实由彼证,无欲逝不存。”[19]
佛陀用真实取代涅槃,这不是唯一的例子。因为我们还发现有以下的话:
“比丘,真实是涅槃之名。”[20]
“彼等在真实中解脱,断除转生之爱欲。”[21]
在另一部同样重要的经[22]中说,绝对冷静(内心已完全熄灭贪、瞋、痴三种烦恼)的阿罗汉,安享乐、非乐或非乐非不乐感受时,他明知都是无常的,不以我的思想去执取,不用享乐(情欲)的感受去领会。
“不管彼以何种感受领会,是乐、非乐、非乐非不乐,彼领会不执着,不被所缚。彼知身体解体(生命本能结束以后),一切感受、一切体会,都会变成冷静,都会是安定,犹如油灯燃烧,靠油与灯芯,油与灯芯烧完,由于燃料缺乏,灯即熄灭。如是,当比丘体会身体最后结束的感受时,彼知道:“我已体会到身体最后结束之感受”;当彼体会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时,彼知:“我已体会到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彼知“身体毁坏,生命最后结束,现此一切受,非快乐,将变成冷静。”因此,一个人有如此天赋,被赋与此最高之智慧。因为知诸苦灭尽,是最高之智慧。”
“此其解脱,建立于真实之上,不可动摇。虚妄即不真实。此是真实(非虚妄),是涅槃、是真谛。因此,比丘,一个人有如此天赋,被赋与最高之真谛,因为最高真谛是涅槃,是真实(非虚妄)。”
《宝经》[23]中说:
彼等过去已死亡,如今再无新生长…
《南传佛教涅槃思想之研究(毗耶达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