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課記錄·11月24日
宗性法師主講
賞鑒、措錯整理
上回講到怎樣尊重正教分,內容非常短,但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怎麼樣是尊重正教,換句話講就是怎樣算是尊重佛法。上次講到,真正地由內心尊重佛法,就是如教修行、如法修行,用佛陀的智慧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行動,這樣是對佛法最大的尊重。說得更明白一點。佛法不同于普通的哲學和學問,佛法不只是理論上的闡釋,而是通過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行動的。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所覺到的人生的智慧是通過生活和行動而覺悟出來的。所以佛陀所覺悟出來的這樣一些人生智慧就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他的覺悟來源于生活,反過來更能夠切實地指導生活。正如我們所講藝術來源于生活,反過來,藝術也要爲生活服務。佛法的真正意義也在這裏,佛法的真正意義就是要讓我們把佛陀從人生中體驗到的智慧,用于人生。這樣佛法才具有生命力,才有用處。佛法不是束之高閣的,而是真正能在我們生活中改變我們的習氣、消除我們的煩惱、提升我們的氣質、淨化我們的心靈、指導我們的人生,所以《金剛經》中講,怎麼才叫尊重正教?就是要如法修行,怎麼樣能如法修行呢?就是在生活裏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讓佛法的智慧與生活融爲一體。也就是我們現在“人生佛教”提出的“佛法要生活化,生活要佛法化”。現在有的人搞不明白,說“佛法生活化”會不會導致佛法的知識化呢?這需要我們用智慧來把握。我們之所以講要讓佛法生活化,是爲了更好地讓我們的生活佛法化。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佛法生活化就是要用佛法來化解生活,這個才是目的,才是如法修行。佛法生活化就是讓我們生活的更和諧,生活得更自在。所以,實踐佛法的路就是一條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路。懂了這個道理,我們才真正明白,原來對佛法的尊重、對叁寶的尊重就是很好的修行。叁寶的恩怎麼報?佛需要你給他吃嗎?給他穿嗎?法是這樣嗎?僧當然需要你供養,但真正報叁寶恩,最好的辦法就是像《金剛經》所講的尊重正教,如法修行。佛陀出現于世,最終的目的目標就是讓衆生得到佛法的受用,通過佛法的修習,能夠改變生命的航向,能夠脫離生死苦海,到達究竟的彼岸。所以,如果我們真正能夠讓佛法生活化,讓我們的生活佛法化,能夠改變我們生命的染汙,達到覺悟,這正是叁寶希望我們衆生能夠辦到的。所以,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按照佛法在生活裏很好地來透視,叁寶時時刻刻在加被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向我們微笑。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叁寶弟子,才真正是佛的弟子。我們要真修學,要做真正的尊重正教的人。原因就在這個地方。爲什麼總是強調這個問題。因爲在生活中,老是有居士問我:“師父啊,我那個房間裏不幹淨,能不能誦經?誦經要在什麼地方?要怎麼樣才如法?”等等。我就跟他講:要幹淨,哪裏幹淨?現在大家住的都是樓房,要沖哪一方?人家的設計不是單獨爲你設計。你認爲不幹淨,說人家樓上有衛生間,那你總不能到樓頂上去誦吧,即使你到樓頂上去誦,那樓頂上也不絕對幹淨啊,因爲樓頂上空還有飛機過呢,還是不幹淨,那你怎麼辦呢?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不是在形式上。很多人啊,一學佛以後,就在形式上打轉。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這下可好,本來沒學佛時還好,一學佛煩惱更多了。要知道,學佛是要學佛的智慧,不要成天沈溺于形式,不是一定要怎樣怎樣的形式。當然,沒有形式也不行。因爲形式跟內心是統一的。我剛才講的意思是叫你不要沈溺于形式,而不是叫你不要形式。我的意思是要你在注意一定形式的同時更要注重學佛的內涵。不是讓你什麼形式都不要。
因爲形式也是反應你的內心世界。成于中而形于外。但是我們的內心若不知提升,阻礙了我們的形式也不行,內涵和形式相一致這就對了。內容和形式要雙管齊下,不能只注重一面。在生活中,我們應當根據情況,因地製宜。有的人說“聽人說拜佛要向西拜,但西邊是廁所,那我怎麼拜呢?”我說:你想怎麼拜就怎麼拜!何必一定要固定呢?關鍵是你要在內心裏拜,形式和內涵要統一,要協調。這個問題值得引起大家去深思反省。我們學佛本身是爲了自在,爲了解脫,結果煩惱把我們給束縛起來了,這不是佛陀施教的目的。所以,一方面,要注重內涵的提升,一方面要注意形式的協調,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尊重正教的佛教徒,是真正如法修行的佛教徒。光注重形式是不對的,光強調內涵的也是不對的,要把這兩個東西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地進入佛法大海,才能真正地不偏離。《華嚴經》上講要理事圓融。強調內涵是“理”上的,強調形式是“事”上的。如果你只注重形式,就是執事昧(迷惑)理,如果只強調內涵而不注重形式,那就是偏理廢事。佛法主張中道,因爲理事是相互依靠的。就像衣服有兩面,裏子和面子是相襯的,離開面子就沒有裏子,離開裏子也沒有面子。理事的道理也是一樣。外面的面子和裏面的裏子是一樣的,誰也離不開誰。包括我們剛才講的形式和內涵,也是這樣。如果形式離開了內涵,那麼形式就是虛假的;若內涵離開了形式,那麼內涵怎麼來表達呢?不通過形式誰知道你心裏想什麼?所以這兩方面一定要圓融起來,理事要圓融起來。我們的修行只有沿著這樣的道路,才能平坦、穩定地前進。如果只注重一面。我們的修行就會失去重心,就會偏離,就會成爲曲線,不會是直線,我們的智慧就不會平穩地增長。那樣會形成曲折的道路,會給我們的修行造成障礙。剛才是對我們上一次講的內容做了一點補充。下面我們接著講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段經文在內容上與上面是連貫的,一致的。須菩提問如來:你講的這個法門,我們將來要受持,要讓它流傳,我們應當怎麼叫它呀?須菩提這個問題問得正是時候,就像現在推銷員推銷産品,講産品的性能如何如何好,人家就要問了:這産品這麼好,到底叫什麼名字啊,是什麼東西啊?于是佛就講:這個經給它起個名的話,就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關于經的名字,我們曾經解釋過,“金剛”是比喻,“般若”是解脫的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叁者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學習解脫智慧的最珍貴、最稀有、最難得、最堅不可摧的方法,因爲有了智慧就可以降服一切煩惱。有了像金剛一樣堅不可摧、難得稀有的解脫智慧,就能到達解脫的彼岸。“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請諸位想一想,我們怎麼來奉持經的名字?我們剛才說了,金剛是譬喻,般若是解脫的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我們要想解脫,要想出離,那就必須擁有像金剛一樣堅不可摧的智慧、無漏的智慧,才能夠出離苦海。所以,我們學佛必須要擁有智慧,開發我們內心的智慧寶藏,讓我們內心的智慧得到顯現,我們才能度脫生死苦海。我們要通過這個名字,明白這個道理,要好好地信解這個道理。要透過這個名字,懂得它給我們所講的內涵。按照這個名字反複給我們指出的這條道路去實踐,就是要在生活裏擁有智慧。要擁有什麼樣的智慧?不是我們世間的小聰明,而是解脫的智慧,而是能對治煩惱的智慧。“所以者何?須菩提,……即非般若波羅蜜”。佛陀進一步給須菩提講,雖然我將這部經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但是它其實又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爲什麼?要破相啊!佛陀非常的慈悲,他怕須菩提執著,所以馬上把它破掉,一法不立。所以,說的“般若波羅蜜”即非“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佛陀前面講了那麼多,然後安了一個名字給它,所以是“假名”。爲什麼?它是假安立的。“是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句中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只是一個代稱,是個符號。比如我們生活裏的一件東西,一個碗,一個杯子,“杯子”這個名稱概念,與具體的東西是兩回事。磁的杯子是用泥土燒的一個模具,後來人們爲了生活中使用、交流上的方便,給它起了一個符號,以代指杯子這一實體,就像現在我們給東西貼了一個標簽一樣。所以,我們手裏這個杯子,即非杯子?爲什麼?這個杯子只是一個概念,不是一個實體。是名杯子,是個假名的杯子。諸位,要把這個道理想通,這裏也是一樣。佛在這裏講“金剛般若波羅蜜”,只是一個代碼而已,符號而已。所以禅宗裏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爲什麼?語言文字最後它只是一個工具。它不能夠實際代表言語文字所描述的那個東西。這就是《六祖壇經》中講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說,你喝水,是冷的、是熱的、是鹹的、是甜的,只有你自己清楚。如果我問你:你喝的水是怎麼樣的?你說水非常甜。你所體會到的甜,跟我聽了你的描述所想像的甜肯定不同,因爲我只能憑想像去想水的甜度。就象南方人沒有見到雪一樣,人家說雪是白的,像粉末,南方人只能相似地去理解:是不是像胡椒粉啊,像食鹽什麼的?同樣,你內心裏對水的認知是冷熱的,其他人都感覺不到,都體會不到的。所以,我們在生活裏要知道,我們周圍所有的東西,一切事物都只是名稱概念而已,所以禅宗講言語…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