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基本知識 第四章 觀察緣起談生死 第叁節 生死輪回圖圖說

  佛法的基本知識

  慧法師

  第四章 觀察緣起談生死

  第叁節 生死輪回圖圖說

  前面這幅生死輪回圖,在西藏一直被廣泛地用來作爲講解佛法基本宇宙觀的教學工具。十五年問及此事,我得此圖,曾撰圖說發表于《菩提樹雜志》①(此文發表時間約在民國七十年,雜志期次不複記,手邊亦無資料可查。)今據此文,做了相當幅度有修正,置城本課題之後,雖不免與前文有些重複及有充當篇幅之市譏,然用不同體裁的鳥瞰,做點點綴,好像也別成蹊徑的。嘗考這幅圖的來源,據《有部毗奈耶》卷叁十四記載,乃佛陀以目幹連因緣親自教作(後附《毗奈耶》記這文供作閱覽)。今圖乃經藏土諸先德多次增益訂發展而成,雖然,並未違背原意。

  這幅圖是一個車輪形,寓有旋轉不息之意;又像一面鏡子,由無常鬼雙手抱著,朝向每一個表情,表示讓每一有情面對它去做真正的自我反省。

  圓圖的裏面,除軸心外,畫有大小不等的叁個圓,連軸心共有四個層面。最外一層,畫著象征十二因緣的畫面;第二層,畫有六個不同的世界,此輪回中的六趣;第叁層是業力圈;第四層是煩惱圈。這裏的解說,先從裏面的第四層開始,最外一層殿後。這樣的順序,是依煩惱、業、苦叁道和叁道流轉因緣之理行的。

  第一項煩惱圈解說——集谛之一

  圖的中央的叁只動物:一只雞,一條蛇,一頭豬,彼此相互咬著尾巴,這叁只動物,它們各代表一種頑強和迫使力量,那就是貪欲、瞋恚和愚癡(以豬嗜睡喻癡)。這股力量,便得人在變化無常緣生無我這種虛幻不實的世界中,始終維持著一個獨立不變的自我幻覺,牢不可破。由于這股力量能毒害一切衆生,故稱叁毒;又由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散名根本煩惱;又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故稱叁不善根。從無始以來,它們就彼此互應瞋那不離地給一切衆生做毒害,所以,圖畫中把這叁只象征它們的動物,描寫成相互追咬著尾巴。

  第二項業力圈解說——集谛之二

  煩惱圈的外層,是極複雜難知的業力圈。不過,這裏並沒有描寫各種業力的畫面,只是把這個圓圈用黑白兩種顔色分成黑白兩個半環。黑的半環象征黑業,白的半環象征白業。有情的死此生彼,中間有一中陰地帶,是有情被自己的引業驅使,隨業的黑白,上生善趣,下墮惡趣的地帶。圖中,黑色半環裏,畫著一些人頭向下馳向下方;白色的半環裏,畫著一些人頭向上趨向上方。就這樣把衆生隨逐自己的業力從一趣轉入另一趣的現象,用特別簡單的畫面,寫意地勾出了個福善禍淫因果規律的輪廓。

  第叁項六趣畫面解說——苦谛

  如前所說,業力圈外層的那個層面,所描寫的是六道形相。六道是自我表現的六個經驗領域。解說這些領域,有時候是以苦、樂相對的方式來進行的。例如解釋了最快樂的天道之後,接著要解釋的便是最痛苦的地獄道。又,在這六道之中,每一道都畫有一幀拿著東西的佛像,這些東西即代表衆生在本領域得到解脫或免致墮落到這個領域的特殊方法。

  圖中這一層上面的那部分,是快樂的天國領域,也就是天道。生在這裏的人們有極美好的生活享受,這包括各種足以令人沈迷的美色好聲;雖然這些享受是由過去生正信因果,修持淨戒和樂善好施所積集的福行而來,但它畢竟是輪回的一部分,等到福業的力量盡了,自我的其他方面終將顯現;到這時,他(她)們會出現死亡前的衰相,不但自知福盡將死,而且還自知要投生到哪一道——地獄、餓鬼、畜生……如是,在無比的怖畏和痛苦的交煎下死去。所以,《龍樹菩薩爲禅陀迦王說法要偈》中說①(見《大正》叁二·七四六下。):

  五雖受欲天上樂,終還墜沒惡趣苦。

  再看這個領域左上角的佛像,手裏拿著一件樂器。這表示只有用他(她)們所愛樂的樂聲才有將他(她)們從沈迷逸樂中喚醒的可能。如《華嚴經·賢首品》說②(見《大正》一○·七九上、中。):

  忉利天中有天鼓,從天業報而生得,

  知諸天衆放逸時,空中自然出此音——

  一切五欲悉無常,如水聚沫性虛僞,

  諸有如夢如陽焰,亦如浮雲水中月……

  叁十叁天聞此間,悉共來升善法堂,

  帝釋爲說微妙法,鹹令順寂除貪愛。

  六道圈下面的部分,與快樂的天道正好相反,是最痛苦的領域,叫作地獄。生在這裏的人,或受獄卒的斧劈、鋸解、杵舂……或受厲狗、毒蛇、惡鳥等的吞噬;或受火燒、冰凍、山壓等的逼害,總之,沒有一時一刻能離開劇苦的煎熬。這種甚可瞋惡的苦報,主要是種因于過去生自私的瞋心瞋行,若是心地無私慈悲光明,就不會墮落到這裏;既墮落到這裏,若一念忏悔就會得到佛的慈悲加被,離苦得樂。畫中出現在這裏的佛拿著火焰,正是象征悲心的熾然。

  天道的右邊是阿修羅道,有時候也簡稱修羅道。因爲這個領域跟天鄰接,城阙宮殿皆同于天,只是被劫波如意樹把它跟天隔開。樹的根部生長在這個領域之內,開花結果卻在天國,爲天人享受。這件事,使修羅極其氣惱,常常聚衆與天人戰爭,雖飽嘗屢戰屢敗之苦,但無改其好鬥之性,仍然用兵不休。佛在這裏拿著劍出現,意味著當舍去權力爭奪之戰,仗智能之劍以破輪回枷鎖。

  表示畜生道的部分,剛好跟阿修羅道相鄰。這個領域的衆生,或受人豢養供作勞役和馔食,或爲人所捕獵殺害,或是同類相殘,弱肉強食,備受其屈服于本能和欲求之苦。它們不能分別善惡是非,完全受愚癡的驅使,爲盲目的沖動;故說凡是不信因果的邪見邪行等愚癡之輩,都會墮落到這個領域。所以,這裏的佛是手裏拿著經書,象征遠離愚癡的正知正見。

  在天道的左邊是人道。這個經驗領域裏,有快樂的一面;也有苦痛的一面,最容易讓人覺察的苦事,如圖畫中所描繪的生、老、病、死等,因此,也最能激發人的出世覺心。又,由于人特別具有勤勇心、憶念力和修梵行的能力,所以能舍俗出家,依佛的正法教,修習行持證得解脫。畫中有二位禅者在樹下習定,就是這種寫真。這裏的佛,持杖托缽,正示人以出家行道之解脫相。

  跟人道相鄰的是餓鬼道。他(她)們那鼓起的大腹,幹癟的四肢和針般的頸項,表示他(她)們有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和貪婪。貪婪的惡性循環,在這裏表示出來的是當他(她)們接近水,水則變成火,接近花果,花果則變成枯枝,遇飲食則有甲士圍逐,于是,益感饑渴難忍。由于這種貪苦,是種因于過去生的貪業,非如地獄因瞋業所感瞋果之堅強不轉;故有的餓鬼亦能時而一得觀音菩薩之甘露略解饑渴。佛在這裏手執如意寶,是布施救苦之象征,也是布施離貪不墮此道之象征。

  圖中地獄道的上端坐著死神閻羅法王。據西藏密教傳說,人死經過二七的實相中陰以後,從第叁七的第一天開始,便是投生中陰時期。這時期將經過冥界審判的一關,所以,繞著閻羅王的一條道路,兩頭都和業力圈的中陰地帶相連。中陰到了閻羅法王的跟前,可以從他手中那面圓圓的業鏡裏,絲毫不爽地看到自己生前所造諸業,應趣何處,受何果報。所以,這個判決,不是由閻羅王宣布,而是由死者本人借著閻羅王手中的業鏡宣布的。由此可見,佛法看罪、福果報,是自作自受論,不是神權支配論;現生的經驗世界,是累積過去生的行爲經驗的效應,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故不論受苦或享樂,都是自作自受。

  第四項十二因緣圖說

  十二因緣圖,是輪回圖的最外一層。在這一層裏,把像車輪的外圍分成十二分;每一分中,各畫著一幅不同的畫面,以象征各支的意義。

  圖的上方,畫著兩個瞎子,後者牽著前者的腰帶,彼此摸著前進。這是無明的象征。凡夫本爲無明煩惱所盲,再加上惡知識的盲導,致無始以來,浮沈于無邊生死苦海中,受無量苦,不得解脫。

  上圖右旋,次一畫面,是一位陶人用陶土在旋轉的輪盤上製作陶器。這輪盤就是製作陶器用來範土的車子,陶人只要把陶土捏成粗坯,置于輪盤之上,大力轉動輪盤,輪盤在轉動後的慣性推力下,手轉雖已早停,仍能自動旋轉,成爲完成陶器之因。這比喻宿生所作的善、惡業,雖已謝滅多時,仍是成就現在罪、福果報之因。所以,這幅畫面,就象征行的意義。頌曰:

  以無明行故,周回叁界中,如彼陶家輪,輪轉無窮已。

  又次一畫面,是一只猴子,從一間空屋跳向另一間空屋。象征有情從此處舍生,無間生起的中陰識,在業力猛風牽引之下,恰像一個性急的猴子,急著尋求他的當生之處,馳往受生。這是識支的象征。故阿毗達磨論師皆共許此識是中陰。

  又次一畫面,是一個劃著船在急流中行駛,象征名色。中陰識及其共生心所受等,亦即所謂“名”的,在入胎時,與父母的精、卵子,亦即所謂“色”的,二者和合成爲胚胎,直至出生前六根未滿的胎兒時期,在這一時期的五蘊,因爲還沒有增長乃至圓滿爲六處,故但名“名色”。畫中的劃船人喻胎兒,船于急流中疾駛,喻胎兒在母腹中的快速成長,並象征其正獨自渡向即將面臨的新世界。

  又次一畫面,是一棟獨立的空房子。這棟空房應該開有六個窗戶,象征六處。眼等六內處是施設補特伽羅的依處,也是識客的窟宅;不過,識是要在內六處和外六境的相互對待因緣下才得生起,離開六境的對待,識便不生。畫中的這棟空房,應開的六個窗戶,卻未開出又次一畫面,是男女觸身擁抱之相,這是觸支的象征。觸的生起,是內六處與外六境二和合生六識及根、境、識叁和合的因緣而生。此中,雖說有二和合識、叁和合觸的次第,但從因到果都在一刹那中成就。男女擁抱,兩身相觸,正是叁和合觸的寫照。

  又次一畫面,畫一個人被一枝箭插入眼中,人的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部位。眼睛中箭,比身上任何部位中箭的苦受,要劇烈得多,所以,用來象征受支。箭是五欲的比喻,即此,而有欲箭之說,欲箭傷人,甚于洪水猛獸。眼睛中箭,即是喻此;同時,也是諸有漏受皆苦之喻。有頌曰①(此頌…

《佛法的基本知識 第四章 觀察緣起談生死 第叁節 生死輪回圖圖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